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另一段话:
“若被众人觉察了,保不定老太太不知道。且平心静气暗暗访察,才得确实,纵然访不着,外人也不能知道。这叫作‘胳膊折在袖内’。如今惟有趁着赌钱的因由革了许多的人这空儿,把周瑞媳妇旺儿媳妇等四五个贴近不能走话的人安插在园里,以查赌为由。再如今他们的丫头也太多了……如今若无故裁革,不但姑娘们委屈烦恼,就连太太和我也过不去。不如趁此机会,以后凡年纪大些的,或有些咬牙难缠的,拿个错儿撵出去配了人。一则保得住没有别的事,二则也可省些用度”。
这是在大观园出了赌博案、又发现绣春囊之后,王熙凤向王夫人建议的处理方案。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
1.不要声张。如果被人知道了,可以贾母也会知道。而在荣国府之中,只有王夫人与王熙凤这对有血缘的姑侄,才是最可靠的政治联盟。和她们相比,贾母也得算是外人。
2.不声张不是不处理,而是要“暗暗访察”,而且王熙凤已经考虑好了访察的可靠人选,“周瑞媳妇旺儿媳妇等四五个贴近不能走话的人”,既忠诚又可靠。
3.趁此机会,裁汰冗员,减少开支,并且杜绝后患。
王熙凤的这个方案,是一举多得的。可惜王夫人没有采纳。如果采纳了,当然不会有“抄检大观园”之事,后果会如何?我们反观平儿虾须镯失窃事件,可以得到结论。
平儿的虾须镯丢了,王熙凤也是不让找。不是真的不让找,而是当着众人,尤其还有宝琴李婶岫烟等亲戚的面,不让声张。
第二步,“出了园子,即刻就传给园里各处的妈妈们小心查访”,也就是“暗暗访察”。以王熙凤多年管家的经验,她确实有把握,能够找到这个镯子。
和今天的情况不同,古代深闺生活,是内外隔绝的。《金瓶梅》里也有“侍女偷金”的情节,很快被发现。因为丫鬟仆妇不能轻易出入,偷到了东西也没有销赃的途径。除非是狠心“断舍离”,扔到湖里顺水“漂的漂了,沉的沉了”,否则迟早是会被发现的。
第三步,找到罪犯之后,“变个法子打发出去”,不声张而杜绝后患。
虾须镯事件后,大观园里还发生过盗案,但是怡红院再没有类似案件。因为坠儿的被逐,大家心知肚明,“宋嬷嬷听了,心下便知镯子事发”,已经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
不难想象,如果绣春囊事件,王夫人按照王熙凤的方案去处理,就不会引发后面那么多激烈的矛盾冲突了。
也许你会觉得,两种方案,都能解决问题,区别只在于是否声张。王熙凤管家,声张起来会让别人知道她的管理疏漏,主张“暗暗访察”是为了维护她的面子。
这个说法当然没错。不过万事万物都是联系的。王熙凤在管家,那么王熙凤的面子,难道不是荣国府的面子?让李婶母女、邢岫烟知道大观园里有盗窃案,不管扒手具体是哪屋里的,丢的都是整个荣国府的人。
同样的道理。抄捡大观园之后,宝钗第一个搬走,就是因为大观园的丑恶曝光,已经不适合未婚少女们居住了。这不是贾母知道不知道的问题,而是一定会传到外面,整个贾家的声誉,甚至姑娘们的婚事都可能受到影响——“贾国公家的姑娘吗?嘿,她们住的园子里,有丫鬟和小厮偷情相会,传递绣春囊。她家的姑娘能好到哪里去?”
王熙凤是一个利己主义者,这一点无可否认,她的“不许声张”肯定有维护自己名声的考虑。但是像王夫人,大动干戈,把家中的隐私丑闻曝光于众目睽睽之下,你觉得她是大公无私、心地坦荡呢,还是愚昧无知、不分轻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