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的丫头之中,晴雯的容貌最好。她娇俏妩媚,女红也做得好,是个心灵手巧的姑娘,贾母也看好她,打算将来留给宝玉作姨娘。晴雯自己也是这样的打算,觉得自己横竖是要跟宝玉一处的。可惜天不从人愿,风流灵巧的她却遭人诽谤,在青春正好的年华中黯然而逝。
晴雯平时口直心快,有什么话都是直接说出来,难免会得罪一些人,她的早逝也有原因,而袭人的绝对是造成晴雯有这个悲惨结果的最主要原因。为什么这样说,这事其实就是袭人的告密引起的。
书中第三十二回中,描写了宝玉向黛玉诉肺腑的情节。当时黛玉因金麒麟的事情又生宝玉的气,宝玉千言万语无从说起,他把心底所有的话化为了一句“你放心”。他说黛玉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黛玉听了,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而宝玉心中也是有万句言语,一时不知从哪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便如此怔了半天,所有的深情都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黛玉此刻明白了宝玉的心,她也不需要宝玉再多说什么,她流了几滴泪便回去了。可宝玉还呆呆的留在原地,直到袭人他也没有发现,只当面前之人还是黛玉。他便在袭人面前说了一句:“好妹妹,我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捱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袭人听了惊得魂飞魄散,她和宝玉虽有肌肤之亲,但她觉得那是应该的,可是对于爱情她其实是不懂的,她只是以一个丫头的身份服侍他。什么情和爱,她不懂也觉得不需要这些。不过宝玉走后,她也慢慢惊醒了,惊醒之后才回过神来刚才宝玉的话肯定是因黛玉而发。她由此想到将来难免会有不才之事,令人可惊可畏。她想到此间,也怔怔的滴下泪来,心下暗度,要如何处治,方能免此丑祸。
不才之事是什么,自然是指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袭人不需要爱情,但宝玉对黛玉的特殊之处,袭人还是能看出来的。而且她自己和宝玉有肉体上的关系,以她之心相度,她担心宝玉和黛玉之间也会发生这样的事。但是她的身份这样做可以,可是若宝玉和黛玉之间做出这样的事来,那就是丑事祸事了。她也许不担心黛玉的名声,但是宝玉的名声她不能不担心,若真出了这样的祸事,那宝玉的一生名声品行也毁了。若宝玉毁了,她一生的依靠也没有了。想到这些,袭人便也不由得滴下泪来。
不过袭人和宝钗一样,处理事情都是理智的。她要想法子尽量避免发生将来的事,挽救宝玉,也成全自己。后来刚好又发生了宝玉挨打的事情,袭人便趁此机会在王夫人跟前说出了自己的担心。一开始袭人也不明说,只说“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就好了。”王夫人听了大吃一惊,忙问:“宝玉难道和谁作怪了不成?”袭人这才说,“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像大家子的体统。”
袭人口中虽然是说林姑娘、宝姑娘,但她真正要说的其实是林姑娘,因为袭人知道王夫人会明白。毕竟谁都知道宝钗为人庄重矜持,她跟宝玉也没那么亲。把两个人放在一齐说,只是为了含糊其辞,反正王夫人听得懂话里的意思。袭人要说的就是,宝玉和林姑娘在一起,他们的所作所为“叫人悬心”,让人提心吊胆。
王夫人一听便知道袭人说的是黛玉,回想宝玉挨打,不正是因为宝玉结交戏子,调戏母婢吗?袭人的话说到了王夫人的心坎上,也触动了她心底的担心,因此她对黛玉的厌恶又增加了几分。而晴雯可巧眉眼之间长得像林妹妹,且又口齿伶俐,活脱脱就是黛玉的模样。碍于贾母的面,王夫人明面上不敢对黛玉怎样,但是对一个丫头她却可以随便处置,她把对黛玉的不喜尽数发泄到了晴雯身上。
后来抄检大观园,生病的晴雯来不及整理衣冠,被拉到王夫人面前,王夫人更是认准了她就是狐狸精,她头上垂下来的一缕头发都是勾引宝玉的证据。晴雯无法辩白,生病的她就这样被赶了出去,最后凄惨的病死在家中。其实就算晴雯不生病,被撵出去的她也没有了活路,前面的金钏儿就是例子。人言可畏,一个清清白白的姑娘被担上了不正经的名声只能枉死。
晴雯的死是因袭人告密而起。袭人对晴雯或多或少也有怨气,因为晴雯说话直快,没有顾忌的说出过袭人和宝玉之间的事,经常犯袭人的忌,彼此之间拌嘴闹不快也是常有的事。袭人向王夫人告密一事,她的本意虽不是针对晴雯,但晴雯却作了黛玉的替身,替黛玉而死。归根到底,这还是袭人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