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渊、王世充相比,窦建德底子最薄,可崛起的速度却是最快的。他从617年收拾高士达的残兵败将开始,一年时间建国称王,两年击败宇文化及,打包了隋炀帝的政治班底。
就当人们视之为“黑马王子”时,窦建德又给了世人一个“惊喜”:他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把之前的成果全部葬送,还被李世民虏获,斩杀于长安。
这种过山车的节奏,真是刺激!
事违常理必有妖,后人通常认为,窦建德骄傲自满引发决策失误就是这个“妖”。真是这样吗?恐怕没那么简单!
如果您仔细探究就会发现,从窦建德打败宇文化及的高光时刻起,他失败的种子就埋下了。如果您再“刨”深一点,就会惊讶地发现,窦建德的人生只有三条路,条条通“地狱”!
01窦建德的三大失误是其失败的致命原因吗?
《新唐书》总结了窦建德后期犯下的三个致命失误,这三个失误既让夏政权自断手足,又给李唐白送厚礼,还失去了绝地反击的战略机会。
其一,过度仁义,自伤手足
窦建德出身底层,可他所表现出来的优雅气质却像个诗书传家的贵族,比如他特别注重“义”,只要身边的人有难,他必定倾尽全力帮助。窦建德最终走上起义的道路,就跟他的“义”分不开,因为帮了“不该帮”的人,他遭到官府的灭族和通缉。
再比如窦建德为人宽仁,即便对敌人他也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在打败宇文化及后,他没有残害杨氏皇族,而是将萧皇后等人礼送到突厥与义城公主团聚;被俘虏的官员和将士们,愿意留下的就留下,想投唐或投郑的一律发给路费放行。
武德二年,唐军败于窦建德,李世勣、李神通和李渊的妹妹同安公主被俘。两年时间里,李神通和同安公主一直受到优待,李世勣还得到窦建德重用,负责镇守黎州。
可李世勣却恩将仇报,企图设计干掉窦建德,计谋不成后又逃归长安。部下很生气,请求杀掉李世勣的父亲李盖。窦建德却说李世勣是忠臣,不光没杀李盖,还让他跟李神通一起享受贵宾待遇。
仁义是好事,可要看对象,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伤害。不久李世勣就跟着李世民杀奔虎牢关,成了覆灭夏政权的一把快刀。
其二,听信谗言,残害忠良
窦建德一生最后悔的事恐怕就是冤杀了两个人——宋正本和王伏宝。
宋正本是窦建德的第一谋士,就是他给窦建德定策河北,为夏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只是宋正本此人是个“唐僧嘴”,就喜欢盯着窦建德小毛病唠叨。
当了夏王后的窦建德开始发飘了,再也听不见逆耳之言。于是有察言观色的人乘机进谗言,忠直的宋正本被窦建德杀害。宋正本死后,所有人都懂得了一条跟窦建德相处的诀窍——多磕头少说话。
王伏宝是高士兴手下的猛将,他“多勇略,功冠等伦”,却因此遭到同僚的嫉妒,被诬陷有谋反之心。窦建德不加祥察就下令处死了王伏宝,王伏宝临死前气愤地指责窦建德:你听信谗言,这是自断臂膀!
果然,王伏宝的死寒了高士兴的心,在与罗艺的战斗中,他干脆没做挣扎就投降了。内部的人心离散,让夏军失去了以往的锐气,迅速从常胜军堕落为常败军。
其三,不听忠言,决策失误
窦建德增援王世充时连战连败,在形势非常不利的情况下,有个叫凌敬的人向他献上一策——围魏救赵。他建议窦建德不要跟李世民在河南斗狠,而是掉头从河北突入河东,摆出一副攻打关中的架势,逼李世民回军救援关中。
这个计划实施有个前提,那就是王世充要独立承担一段时间的压力。然而,凌敬的计划却遭到了集体狂轰,加上王世充的使臣长孙安世拿出申包胥哭谏的劲头,搞得仁慈的窦建德心软了。
结果凌敬的计划被抛掷一旁,夏军也最终在虎牢关输了个精光。不听凌敬之言,历来被认为是窦建德失败的直接原因,不过我却不这么认为。
围魏救赵看着很厉害,其实未必可行。比如,夏军入河东李世民就一定会撤回关中吗?不一定吧?以唐军的实力,在河东布防不存在太大压力,李建成的战力绝对不能低估。假如李世民尾随窦建德进入河东,与李建成前后夹击,窦建德怎么应付?或者李世民干脆乘机扫荡河北,掏了窦建德老巢怎么办?
窦建德不傻,他肯定也是综合考虑了各种方案的优劣,才放弃了围魏救赵,所谓他被奸臣误导,这个结论太过粗暴。
不过,决策过程中的某些不正常现象却值得我们留意:长孙安世大肆行贿夏政权的官员们,这些人集体站出来反对凌敬。再联系到宋正本与王伏宝的死,很明显,夏政权内部已经不再是起兵初那个团结的集体了,派系利益斗争的毒瘤已经深入骨髓了!
这个毒瘤什么时候染上的呢?从窦建德打败宇文化及开始。
02为何说窦建德的失败始于打败宇文化及的高光时刻?
宇文化及是隋末“第一毒”,他害死了隋炀帝,又耗尽了李密的精锐,最后以自己的死给窦建德奉上一剂毒饵。
当窦建德碰上流窜到河北的宇文化及残部后,以为捡到了大便宜,他不费吹灰之力消灭了宇文化及,将宇文化及从江都卷来的文臣武将,还有著名的万余骁果军,甚至还有珍宝美女全部打包收下。
从那一刻开始,窦建德真正“升级”了,原来他只是个农民军草头班子,如今是百官具备,机构齐全,夏政权洗净山大王的匪气,一派皇道荡荡的天子气象。
可危机也来自于此!
窦建德政权班底原本很“纯洁”,是一个以农民和庶族阶级为主体的军事集团,可收拢的隋朝班底却是一个以门阀士族为主体的官僚体系,二者之间能“水乳交融”吗?
很遗憾,不能!
在《隋唐演义》中,窦建德是李世民的舅舅,其实那是胡乱攀扯,李世民的母亲是关陇贵族窦氏,窦建德是河北普通的庶族小地主,身份差距巨大。
窦建德最早服务于孙安祖和高士达,这些武装都是庶族阶级领导的农民起义,身份的相互认同是窦建德武装迅速发展壮大的内动力。
可随着政权的建立,门阀士族作为政治资源最大的拥有者,他们必然会与夏政权发生交集。三派不同的力量要捏合在一起,绝不是做简单的数学加法,而是一场化学反应,产生爆炸自毁,还是变出崭新世界,结果都不意外。
很显然,夏政权消化不良,自毁了!
03窦建德人生三条路,条条通地狱!
如果您有心,可以梳理一下历次改朝换代的战争史,就会发现某些成功或失败其实早就是历史注定的。比如,项羽为代表的没落贵族集团,怎么可能是崛起的士族集团对手?王莽选择了与新兴的豪门士族为敌怎么不败?刘秀领导的豪门士族集团,恰好切合了历史发展的要求,等等。
回到窦建德身上,他该如何抉择才能避免失败的命运呢?我觉得窦建德大致只有三条路可以选择,只是条条通“地狱”。
第一条路,坚持农民武装性质
夏政权的起家就是农民军为主体,保持其本质不变最简单,可是死得也会最快。这一点毛主席早就论述过,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的失败也一次又一次验证了这个结论。
农民军在历朝历代的革命中,扮演的角色其实只有一个——点火,爆破,而不是建设、创新。因此,如果窦建德保持原有性质,他不可能发展壮大。
第二条路,改变性质投靠门阀士族集团
这条路其实是窦建德努力的方向。
窦建德本人是读书人,庶族小地主阶级,对政治有一定的洞察力,他之所以善待隋杨皇族,接纳隋朝就班底,不断向李唐释放善意,不全是“仁义”,而是意识到门阀集团的政治能量,他想“变废为宝”,让他们为己所用。
可问题是,夏政权的基础并不是门阀士族集团,窦建德本人也没有与门阀集团交换利益的筹码,如果不对门阀集团的有清晰的定位,很容易引发内乱,可以预见的结果无非是两种,一是“内部革命”,一派消灭另一派;二是分崩离析,融合失败!
我个人认为,从历史的环境看,那是一个门阀集团独领风骚的时代,双方并不具备融合的条件。
所以假如夏政权能生存下去,窦建德本人必定在“内部革命”中失败,新的政权性质一定是以门阀士族集团为核心的组织。
事实上,窦建德就是在政权的内部革命中被出卖了!
第三条路,改造队伍以庶族阶级为依靠
窦建德本人是庶族阶级,可不可以摒弃门阀集团,或者有限使用门阀集团,以保持队伍的纯洁性呢?
对不起,依然不行,理由跟前一点一样,那个时代门阀集团占据了几乎所有的政治资源,离开他们没人能玩得转政治,连隋帝国都败给了他们。
历史上有庶族集团成功的例子,比如刘邦和朱元璋,但是那时候的历史环境不同,秦末还没有门阀集团,元末门阀集团已经死掉了。因此,门阀集团就是挡在窦建德面前的一座山!
对窦建德个人来说,也许他有办法让自己活得不那么惨,那就是在他成立政权之前放弃领袖身份,主动依附于门阀政权李唐。
可问题是,又有谁能看穿历史,主动放弃到手的利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