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红颜多薄命,香消玉殒谁人惜。
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清晰足迹的女子,有的拥有一个倾国倾城的相貌、有的拥有才华横溢的智慧,有的拥有侠肝义胆的豪气。这些女子在以男性地位为主导的封建时代发光发热,着实令人感到敬佩。
南朝时期的这位风华绝代的没落小姐,容貌出众又才华过人,成为当时文人们心中的白月光。可惜天妒红颜,她19岁那年便积郁成疾,郁郁而终。这个痴情的女子,后来让很多文人爱慕追思了一千多年。她的人生短暂又绚烂,宛如昙花一现,美得惊艳。
落寞美人,偶遇心上人
苏小小出生于南朝时期的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在她幼年时期,家中权势和财富实力尚可。和别的名门闺秀一样,苏小小从小便接受了琴棋书画的古典教育。可惜的是,因父亲患病去世,他们家失去了顶梁柱。她的母亲悲伤过度,也在不久后撒手人寰。
幼年时期便痛失双亲的苏小小,家道中落,只得跟随乳母贾氏一起生活。当年,贾氏只是府里的佣人,靠着她的家境,她无法再多养活一个孩子。辗转之下,苏小小被卖入红尘。
在那群风尘女子之中,苏小小是特别的。她幼年时期的良好教育让她能够识文断字、出口成章。随着年龄渐长,苏小小渐渐成长为一个亭亭玉立的妙龄女子。
她虽身在红尘中,但她美的风雅大方。凭借着丰富的学识和出色的文学素养,苏小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诗妓”。卖艺不卖身的苏小小,能够自如与文人墨客吟诗作对。正因如此,苏小小很受人尊敬。
偶然的一次出游,苏小小遇到了那个影响她一生的男人,阮郁。阮郁是一名富家子弟,他才华横溢,风度翩翩,是很多少女的梦中情人。那一次出游,苏小小遇到了阮郁。
在与苏小小的言谈之间,阮郁深深被她的才情和美貌吸引。而苏小小,也对眼前的这位富家公子心生爱慕。在苏小小口中,阮郁得知了她也曾是一个被父母捧在手心的掌上明珠,只可惜造化弄人,她竟沦落至风尘之地。
相识后不久,苏小小和阮郁很快陷入爱河。两人幸福甜蜜,只想携手相伴余生。
苦等郎君,不见心上人
阮郁说要娶她为妻,苏小小很兴奋。她以为自己漂泊这么多年,终于能够安稳下来了。
那个时候,阮郁要迎娶苏小小的信念是十分坚定的。在苏小小乳母贾氏的见证之下,阮郁与苏小小结为夫妻。随后,满心欢喜的阮郁提笔给父亲写信,想要告知父亲这个好消息。他以为父亲会尊重自己的选择,只可惜事与愿违。
阮郁的父亲身居高位,听闻儿子迎娶了这样一位风尘女子,心中十分恼怒。他觉得儿子是被这个女子迷了眼,才做出如此荒唐的错误决定。紧接着,阮郁的家人设计写了一封信,把阮郁骗了回家。
阮郁的这封家书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美好,信中说他的父亲突染恶疾,卧床不起,希望阮郁能够快快回家探望父亲。看到这样的书信,阮郁十分担忧。他匆匆与苏小小告别,踏上了返程之路。那个时候,他们两个谁也没有想到这一程便再也没有回头路。
回到家之后,阮郁立刻被父亲软禁起来。不仅如此,他的父亲还强迫他迎娶了一位门当户对的女子。另一边,痴痴等待着郎君归来的苏小小还不知道这样的情况。
眼看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了,阮郁却迟迟没有音讯。他顺利到家了吗?他的父亲病情还好吗?他什么时候回来找自己?苏小小有太多的问题想要问阮郁了,可阮郁却迟迟没有来信。
别人跟她说,阮郁不会再回来了。说不定,他已经另娶他人为妻。固执的苏小小不愿意相信别人的话语,她痴痴等待着郎君的归来。
因思念阮郁,苏小小写过不少诗来寄托自己的思念。“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这简短的话语,道不尽苏小小对郎君的思念。
积郁成疾,最终陨落
饱受思念之苦的苏小小,经常在夜晚时候出门散心。有一天晚上,她看到了一位身形颇似阮郁的书生。她对着那人的背影轻轻唤了一声“阮郎”,那人回过头来,苏小小失望极了。
那书生见她面目忧郁,便在那与之攀谈。言谈之中,书生了解到了眼前这位女子是一位痴痴等着情郎归来的痴心人;而苏小小,也知晓了书生因盘缠不够而正发愁如何进京赶考。
苏小小心地善良,她将自己积攒下来的资产赠予了书生一部分,资助他进京赶考。得到这位好心姑娘的帮助,书生十分感激,说以后必然会报答她。
这名书生走后,苏小小继续等待着她的郎君。而这位书生也很争气,金榜题名,开启仕途生涯。任职途中,书生想要找到苏小小报答她。可惜,再来此地便听闻了苏小小已经香消玉殒的消息。年仅19岁的她,因积郁成疾去世了。
这位书生是鲍仁,在贾氏的告知下,他按照苏小小的遗愿将其归葬西泠,也算是报答了她往日的恩情。
白居易在杭州任职时偶然听闻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提笔写下了很多追忆苏小小的诗歌。由此,苏小小的芳名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而后,李贺、刘禹锡和李商隐等著名诗人,也曾写过诗歌来追忆苏小小。
苏小小只活了19岁,却让很多文人爱慕追思了一千多年。她身上的忠贞和对爱情的憧憬,令无数人潸然泪下。
小结:
苏小小的一生短暂又波折,她有太多的遗憾无法弥补。自古红颜多薄命,苏小小也没能逃过这句话。
凄惨的人生和苦痛的爱情,让苏小小如昙花一现般来到这个世界。但文人们对她爱慕追思,让她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数千年。如此,或许是历史对她凄惨一生的无声弥补。她的爱和等待,被人们看到了,记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