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17年,东晋大军进入关中,灭了后秦帝国,所有人都认为,刘裕是最大的利益既得者。
但赫连勃勃却认为,笑到最后的应该是他。
赫连勃勃说:"刘裕搞定姚泓,是一点悬念也不存在的。不过,刘裕夺取关中后,肯定又得回南方。等他拍屁股一闪人,咱就可以闪亮登场了。"于是,他什么也不管,天天训练士兵。
他以前建立的是个移动政权,但后来还是修建了一座小城。他任命叱干阿利当工程总指挥,负责城墙的建设。这个叱干阿利很有做工程的天赋,但性格火暴,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严格到变态的地步。他要求筑墙的泥土都要蒸过,然后拿去砌墙。
砌过之后,他再拿着锥子去验收,只要锥子能打进去一寸,他就把负责这个地方的人杀掉,并把尸体也放到墙里当成建筑材料。赫连勃勃一看,让他做监工,算是找对人了。他又让叱干阿利负责兵器生产。他做得更绝了:把所有的兵器拿来,先试铠甲,如果箭能射透铠甲,就把制造铠甲的人杀死;如果箭射不穿铠甲,那个制造箭头的人就得丢脑袋。只要有一批兵器出来,就得有一批人被处死。
赫连勃勃大为高兴,他把他新修建的这个小城叫"统万",意思是把全世界统治下来。这个理想算远大了吧?他的智商也是很高的,而且还在刘裕事业达到顶峰的时候,玩了刘裕一把。
本来,刘裕是想玩他一下的。刘裕攻进长安后,想休整一段时间,又怕这个移动政权前来骚扰,就派人去见赫连勃勃,要做友好邻邦。赫连勃勃是什么人?他本来就不是个热爱和平的人,恨不得天天带着大兵,到处杀人放火,只是现在力量有限,不能让他的性格发挥出来而已。而且他老早就用锋利的目光盯着后秦那片土地,又知道刘裕根本也不是个热爱和平的家伙,这封信全是用来忽悠他的。
他知道他没有文化,但刘裕更没有文化,没有文化的人最怕的就是有文化的人。他叫来手下第一文人皇甫徽,让他帮忙写一封回信。
等那封信送到他手中时,他花了一夜的工夫,把那封信背得滚瓜烂熟。第二天,他一脸坏笑地把刘裕的使者叫来,然后叫人准备好纸笔,开始口授回信。口授完毕后,一个字也不用改动,当场封好交给刘裕的使者。
使者回去把这个情节讲给刘裕听,刘裕打开信一看,这家伙真有水平,自己比不过他。
刘裕这次对后秦的灭国之战取得完胜后,本想再次发力,全部搞定西北地区,以后全力对付北魏。哪知,他的计划还没有定稿,一个巨大的坏消息就从建康传来,让他的计划彻底泡汤:刘穆之死了。
刘裕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当场悲痛起来,而且一连几天都流泪痛哭。
刘穆之对他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有这个刘穆之在建康,他可以满世界乱跑,都不怕后院起火,如果真的起火,烧的也是人家的屁股。
刘穆之不但忠于刘裕,是刘裕的头号死党,而且是刘裕阵营中最有水平的人。在刘裕跑到前线时,他就"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拥滞"。他的办事效率高得让人都不敢相信。他一边看着文件,一边拿笔就批,而且一边听人汇报,嘴巴还不停地做出决定,这样一天忙到晚,从来没有乱套过。他精力也很过剩,常常跟几个聊友在家里聊天,从早到晚,从来没有打过哈欠。
刘穆之唯一的爱好就是喜欢用大桌子吃饭。原来他家里穷得发臭,揭不开锅是经常的事,因此常到岳父家里混饭吃。别人一见到他就嘲笑他,让他觉得很没面子。可面子顶不得饿,混饭的工作还得继续。
后来,刘穆之跟了刘裕,但还是在吃饭时大摆排场。他做了一张一平方丈的大餐桌,一到开饭时间,总是在桌上摆满好酒好菜,然后叫来十多个人,一起大吃大喝,觉得很爽。他曾公开对刘裕说:"主公,我除了在吃喝方面大手大脚外,别的方面绝对没有做对不起你的地方。"
据说,他曾做过两个很奇特的梦。
第一个梦是在扬子江上做的。那时他还过着贫穷的生活,最想做的梦当然是吃饱饭的梦。这个晚上的梦却离奇得很。他梦见两条船合并成一艘大船,大船上装修得很豪华,让他看得眼睛发直,口水直流。不一会儿,大船居然变成飞船,飞上了天。这个梦才到这里,天就亮了起来,他也就醒了过来。
如果事情到此结束,这个梦绝对不会流传到现在。最有流传价值的是梦完之后,他才起床,一个神秘的老年妇女就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他你昨晚是不是做了一个好梦?"
那时,对于刘穆之来说,除了吃饱饭的梦外,其他的梦是好是坏,他都不在乎,但听到人家这么一问,就把那个梦从头到尾叙述了一遍。老年妇女说:"你小子以后可是当宰相大人的料啊。"说完之后,老年妇女马上就当着刘穆之的面人间蒸发了。
不久,他又做了个梦,梦中有人叫他刘镇军,而且还一脸微笑地看着他,对他有礼貌得很,一点不像平时他从岳父家出来时碰到的那种态度 他觉得这个梦有点奇怪,他也像很多读书人一样,有一个业余爱好,就就是会打卦,不过,他别的水平很强悍,但打卦业务实在太差,一卦下去后,说:"我看来要完蛋了。这哪有什么刘镇军啊。"可没几天,刘裕就没派人过来,请他去做了首席谋士,不久,他真的当上了镇军将军。
关于刘穆之的死,很多人认为,他发现刘裕的野心越来越大,就觉得自己跟错了人,站错了队,做错了事,从此就消极地活着,刘裕觉得他不放心了,就故意做了那个不信任的动作给他看,逼得他最后郁闷而死。
但这个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刘穆之老早就知道,司马氏到了现在,只剩下一块招牌了,早就到了全面换届的时候。现在刘裕绝对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机遇,完全可以一脚把司马德宗从历史的舞台上踢开,自己站到前台来唱主角。只是不知刘裕哪根筋出现了问题,这才派王弘出来完成那个任务。恰好刘穆之又很在意这个,精神上受了打击,最后死得有点不值得。
如果刘裕真怀疑他,觉得他不再为他卖命了,能让他的那个十一岁的儿子当首都留守、全盘托付给他吗?刘裕是什么人?他一怀疑上谁,绝对是不会放过他的,那个诸葛长民就是很好的例子,后来王镇恶事件更是最好的佐证。
刘穆之的死,完全可以说成是历史的一个拐点。
因为,刘裕再也找不到托付后院大事的人了。
刘裕虽然在历史舞台上很活跃,北魏那个崔浩也把他当成晋国的"曹操"。但他远远比不过曹操。曹操在世时,死党一大串,整个高层全是他的打手,谁不服,不用他说一声,那些死党就一窝蜂跑过去,把不服的打到死为止。而刘裕却没有几个死党,王镇恶和檀道济算是他的死党,但这几个人也只是会打仗,可以在前线冲锋,但不能在后方当政。
而且王镇恶没几天,就被他玩死了。
如果说,刘穆之的死,是刘裕无心造成的,那么王镇恶的死,责任完全由刘裕承担。
刘穆之死后,刘裕虽然任命徐羡之接替刘穆之的职务,但要求以前由刘穆之拍板的大事,现在都上报长安,由刘裕亲自决定,这一点也可证明,刘裕对刘穆之的信任是纯粹的。
但后来,刘裕仍然对后方不放心,于是决定撤回去。
他这时表现得极为自私。如果怕后院起火,紧急回去进行一次重新洗牌,然后继续北伐,那么他在历史上的形象就光辉得多了。可他虽然建立了晋室南渡之后最大的功劳,也把那双没有文化的眼睛盯死那个皇帝的宝座,可平时从来不培养有水平的死党,只有一个刘穆之。
现在这个刘穆之一死,他的底气马上就泄掉,悲痛还没有清除完毕,就得南下去巩固后方。当然,这个非常时期,回去一趟是很有必要的,但他走的时候,居然任命他的次子刘义真为都督雍、梁、泰三州诸军事,把刚刚夺得的后秦地皮交给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做出了史上最搞笑的事。
现在这三个州都是在敌人势力的包围之下,尤其是那个赫连勃勃,时刻都在找机会,想把这块地皮抢过去。这种地方,就应当让全国数一数二的牛人来掌管才对。可刘裕却来这一招,让人哭笑不得。刘裕不计后果地让他的几个儿子来吃空饷,就是因为不相信那几个牛人,宁愿让个刚会数数的小孩来领衔,也不把这个大印交给人家。
见过自私的,但真没见过这么自私的。
当然,他也知道,他的儿子再怎么天才,也还不会批文件、下命令,因此还留了王镇恶、沈田子、傅弘之、毛祖德等几个猛人在长安,做儿子的助手。
于是,王镇恶事件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了。
王镇恶的爷爷是史上大大有名的王猛。王猛虽然死了很久,但仍然是 这个地区最有人气的历史名人。而此次的灭后秦之战中,王猛的孙子王镇恶的表现又太出色,因此人气马上旺了起来。
他就信心满满,强烈要求继续备战,扫清西北。
可其他人就不爽了。沈家兄弟等人都是南方人,看到王镇恶在这里成了独家英雄,心里就开始发酸。尤其是那个沈田子,在与姚泓主力的大战中,其精彩的程度堪称史无前例,说起来,功劳也不比王镇恶差。他现在人家嘴里只有王镇恶,没有他们沈家兄弟,而且刘裕要回去时,大权全全交给王镇恶,他们全成了王镇恶的跟班,以后得天天看着王镇恶的脸色办 事,这口气实在难以咽下。
在刘裕准备南下的时候,沈田子和傅弘之两人找到刘裕,说:"主公,王镇恶是这个地方的地头蛇,要认真对待啊。"
如果刘裕是个目光远大的政治家,一听到这话,马上就会严肃批评,或者采取其他手段,把矛盾化解。哪知,他听了这话之后,居然说:"这事我早就想好办法了。现在把你们留在这里,就是这个意思。要是他真的要搞什么事,不是自取灭亡是什么?"
然后又怕沈田子不理解他的意思,还搬出钟会事件来,偷偷地对沈田子说:"你知道钟会之所以没闹出什么大事来,就是因为有卫瓘在那里啊。一个卫瓘都可以搞定钟会,你们十几个人还怕一个王镇恶?"
刘裕以为他很聪明,甚至比司马昭还厉害。
事实上,刘裕处理这件事上,比司马昭差得太远了。因为,王镇恶根本就不是钟会那一类人。他除了贪财之外,没有其他野心,这点刘裕也很清楚,王镇恶进长安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量捞取外快。有人向刘裕进行检举揭发,说王将军偷藏了姚泓的御辇,敢用皇帝的用品,就意味着想当皇帝。这可是准备谋反的动作。刘裕听了马上跳了起来,叫人彻查。他们找到了那个辇,回来报告说,王镇恶只是要了御辇上的装饰物,而御辇早就丢了。
刘裕一听,这才松了一口气。
人家问刘主公是不是给他定个贪污腐败罪?
刘裕大骂,这个时代还有什么腐败罪?
刘裕早就认定王镇恶没有其他野心,因此才把关中地区交给了他,可到头来,又阴森森地对沈田子作了这番交代。这简直是天下最愚蠢的做法。但他以为自己聪明得很,觉得自己成了司马昭。其实他大错特错。
司马招知道钟会不是好人,很多人也知道钟会不是好人,但司马昭不得不依靠钟会去搞定蜀国,之后再把钟会搞定。而刘裕现在并没有到不得不用王镇恶的时候,但他硬要把王镇恶当成钟会来用。
这种用人办法,不是乱了敌人,而是乱了自己。
刘裕把一个乱子的框架留下,然后,挥一挥衣袖,闪人。
赫连勃勃一听,马上就笑了。他早就等着这一刻的到来,一得到消息,便在第一时间作出了攻打关中的军事部署:派他的儿子赫连贵为都督前锋诸军事,带着两万骑兵攻打长安;派赫连昌率部队攻打潼关:派王买德进军青泥关;自己带着大军作为各路的后继。
由于刘裕突然撤军回去,关中一带的人对他已经失望到了顶点。这时看到大夏的军队打上来,谁也不敢惹事,统统投降了事。
义熙十四年(418年)正月,赫连贵部队根本没经过一场战斗,就直接来到渭水北岸。沈田子奉命出战。他在姚泓那时,胆子很大,创造了一个一千杀几万的经典战例,可这时那个胆子却不知跑到哪里去了,看到敌人的军营,就觉得敌人太强大了,跟他们打,只有找死,就在刘回堡停下来,派人口去向王镇恶报告,说打不过人家。
王镇恶一听,当场拍了桌子,说主公把关中的大事交给咱们,现在沈田子带着大军却这么怕死,还谈什么统一大业?
沈田子这段时间以来,因为觉得有刘裕撑腰,天天跟王镇恶对着干 听到王镇恶这么说他,便觉得面子都已经丢光了,心里更加生气。
王镇恶一点不知道沈田子有这个想法,也带着部队出来,跟沈田子 起,要联手共同对付赫连勃勃的入侵。
可敌人的影子还没有看见,军营里的谣言就全面散开。这个谣言的内容就是,王镇恶要杀死所有的南方人,然后自己在关中单干。
这个谣言的原创作者就是沈田子。
沈田子把这个谣言发表出去之后,马上实施他的计划,说要开一次军事会议,请王镇恶来参加。
王镇恶对敌人很有一套,但对自己人却从不设防,一接到通知,就带音着自己的想法过去,要跟沈田子探讨探讨探讨。
去了之后,王镇恶发现,会场只有他和沈田子。
沈田子一脸阴险地笑着,说:"王主公啊,这是个秘密会议,就咱两个 人开。"
王镇恶说:"我也有几个意见要跟你交流一下。"
哪知,意见还没有说出来,沈田子手一挥,那个早已埋伏在那里的沈敬仁冲了出来,大刀一砍,手法很熟练地砍下了王镇恶的脑袋。
沈田子的计划彻底成功。沈田子马上宣布:王镇恶图谋造反,我已经奉刘主公的命令,对他采取了断然措施。
他以为,这么一来,他就很安全了,甚至是立了大功,因为,刘裕确实向他布置过这个任务。
可他彻底忘记了,刘裕让他执行这个任务的前提是,如果王镇恶到了要造反了的时候,他才能实行这个计划。
他原来的同党傅弘之对他的做法就非常不满,傅弘之虽然也不满王镇恶,但他也只是不服王镇恶的功劳而已,并没有把王镇恶搞死的想法。
傅弘之一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就知道这事闹大了,不好收场,是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马上跑回长安,跟王镇恶的副手王修说了。
王修一听,真正谋反的是沈田子!他马上带着刘义真,登上横门,看看故事情节到底发展到哪个地步了。
沈田子杀了王镇恶之后,以为自己为江南人士出了一口恶气,大家肯定表扬他。因此也急忙跑回来,一路大叫:"王镇恶谋反了!"
他进入长安时,王修一声令下,几个武士跑了过来,一把将他拿住,当场定罪,然后斩首。
王镇恶和沈田子目前是刘裕阵营中最猛的前线指挥官,多次把比自己强大数倍的敌人打得大败。对这样的人,刘裕居然没有好好地利用他们为自己卖命,倒是让他们开展自相残杀的业务,仅从这方面来说,刘裕绝对不是个优秀的主公。
刘裕得到这个报告后,脸色居然没有一点变化,只是上书说:"沈田子忽发狂易,奄害忠动。"把责任都推到死人沈田子身上,说是沈田子突然发生神经错乱,杀了王镇恶,好像这事跟他没有一点关系。其实真正的幕后推手正是他本人。
很多人都不明白,本来他手下就没有几个像样的死党,好不容易聘用到王镇恶和沈田子这样的人,可却硬让他们自相残杀,很可能是脑子进了水。他在这个问题上这么处理,是有他的道理的。
刘裕出身低微,又没文化,混到这份儿上,又觉得自己底气不足,看到手下这几个人表现得太精彩,就怕以后自己以及自己的后代搞不定他们,一听到沈田子他们的话,马上就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顺着沈田子的话,让他们自己把自己玩死,这些猛人一完,自己的权力基础就稳固了,这是后来王夫之的解释,至于信不信是你的事。
刘裕觉得自己这么一来,就搞定了两大猛人,阴谋很成功啊。
哪知,他的这一手,不但让王、沈两人倒了大霉、丢了性命,也让他自己的损失不可估量。两大猛人死后,关中地区再没有人能为他守住,北伐成果转眼化为乌有。更要命的是,很多猛人也在此之后都死光,使得他死的时候,虽然给他的儿子留下了那个皇帝宝座,但却没有留下几个可用的人才,直接导致他创建的刘宋王朝成了一个脆弱的政权。
此时,关中地区已经成为一个火药桶,而坐在火药桶上的正是他的那个儿子刘义真。
当然,刘裕根本没有想到自己这一手的危害会有那么深远。他现在!早已把这个事抛到了历史的垃圾桶里,把心思全部放在夺权这个大事上二。
他回到建康之后,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人事调整,把他的老弟以及儿子 全部放到重要领导岗位上,司马氏政权基本由他全面掌管。
义熙十四年(418年)六月,他把亲信和亲戚都提拔上来后,就满月检笑容地接过相国、宋公、九锡的大印。
这时,他离皇帝的位子很近了。
在刘裕步步向皇帝宝座逼近的时候,关中的火药桶已经被点着。
王镇恶一死,王修全面接过王镇恶的班。但王修的水平比王镇恶差太远。
现在关中名义上的第一把手是刘义真,刘义真才十三岁,王修是这个小孩的监护人。可这个小孩不简单,他虽然小,但却知道自己现在是这个地方的主公,是谁也管不了他的,包括王修也是他手下的跟班。
刘义真也像现在的孩子一样,他的最爱就是玩游戏。因此,谁陪他玩游戏玩得好,他就表扬谁,就提拔谁,还大量给予物质奖励,而且这个类奖励根本是没有谱的,爱给多少就给多少。王修觉得这样做太不像话了,就制止他,不让他这么做。
他就不爽了。他身边那几个游戏高手就更不爽了。他们集体对刘义真说,王修也要造反了。刘义真问:"他造反,可以杀他吧?"
那几个人说:"可以!"
于是,刘义真派了几个人去把王修杀了。
大家听说王修被杀了,都觉得太不像话了。王修有什么罪?什么罪都没有啊,不就制止小孩玩几场游戏吗?这也成了被杀的理由。这个地方还是人待的地方吗?这样的人还值得被当成领导吗?
于是,很多人都不再把刘义真当回事了。
刘义真这才觉得问题有点严重了。
他赶紧把所有的军队都调回长安,以为这样一来,长安就安全了。
哪知,外围的部队一收缩,赫连勃勃的大军马上就到达长安城下。
其他各郡县的领导看到刘义真原来是这样的人,便都向赫连勃勃投降。赫连贵大军狂奔而来,连夜袭击长安,但没有成功。
赫连勃勃知道占领关中的时机完全成熟了,带着大军进驻咸阳。
长安终于变成一座孤城,对外的交通线全部被截断。
刘裕接到消息之后,并没有对关中事件进行一场反省。他现在只是担心他那个不成才的儿子刘义真的安危。他立即派蒯恩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长向长安,把他那个儿子接回来。然后任命朱龄石为都督关中诸军事、右将军、雍州刺史,全面接下刘义真的权力。如果以前他就下这个任命,关中地区能是这个样子吗?他硬是让他那个儿子把关中折腾完之后,才下这个任命。他在这方面的荒唐实在是史上少有的。
不过刘裕在把朱龄石派过去时,思路还是清醒的,一再交代朱龄石:"到了长安,你一定要让刘义真轻装跑回来,一路不能有一点耽误,出了函谷关才算安全。如果长安能守就守,不能守你就一起回来。"他这话说得很轻松。
不过,我们可以从这段轻松的话中得知,刘裕北伐后秦,并不是为了统一大业着想,而完全是想通过这么一场外战来树立自己的形象,达到实现他远大理想的目的。他这话说得很轻松,可执行的人轻松吗?他要求朱龄石一定要求刘义真轻装回来,朱龄石敢得罪他那个儿子吗?
刘义真年纪不大,但贪心可比得上历史上最著名的贪官,而他手下的部队也全是腐败大军,知道就要从长安回去了,马上放开手脚,展开抢劫业务,个个都抢得满钵满罐,美女、财宝一个不少地带着,路上都是两车并排向前进,阵容很豪华,但速度却很缓慢。
赫连勃勃知道后,就带着大军追了上来。
傅弘之知道这样做很危险,就不断地提醒刘义真要听从刘裕的教导,轻装前进。现在敌人就在后面追来,马上就到了。
可刘义真根本不听,而其他人也根本不敢再说。
赫连勃勃的部队全是骑兵。大家才走到青泥,就听到隆重的马蹄声了。
大家回头一看,敌人的骑兵果然又快又多,已经高举兵器打了上来来,于是就都四散奔走。
蒯恩和傅弘之虽然拼命组织战斗,但哪能组织得起来,最后部队都散光了,只剩下两人在那里发呆。后来,两人都成了人家的俘虏。
刘义真因为走在最前面,所以跑得很顺利,再加上天色已晚,赫连渤勃没有继续追击。刘义真独自一人躲到草丛中。后来,他看到段宏在四处找他,才跑了出来。
朱龄石和朱超石兄弟却没有跑出来。这两人虽然很贪,但骨头还是很硬的,战斗到最后一刻,被赫连集团俘虏,之后同时被处决,刘裕阵营中不可多得的两位猛人,就这样死了,死得一点不值得。
刘裕再次把他的自私表现得十分到位。他马上下令北伐。
大家都劝他,现在国库已经空了,子弟兵们已经累了,实在不是打仗的时候,还是不要玩火了。
可他不听。
大家又劝。
他仍然不听。没几天,段宏回来说,他和刘义真回来了。
刘裕这才停止行动,从这件事上说,刘裕作为一个老爸是很合格的,什么都不管,只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但作为一个东晋实际的掌权者,他是绝对不合格的。
但刘裕并不管这些,他看到儿子回来后,心里就很高兴。虽然死了那么多牛人、猛人,对国家而言,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但他一点没有去估量这些损失,现在他只是把目光牢牢地盯着那个宝座。
他现在已经完全有能力找个好日子,跟司马德宗办理皇帝宝座转让手续,然后坐上去。可他仍然没有这样做。
这家伙也跟很多皇帝一样,是个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尤其最信任他摊上那本预测书。他把那本书翻了数遍,看到上面有一句话:"昌明之后尚有二帝。"
昌明是什么?昌明就是司马曜的别名。据说司马曜的老妈怀孕的时代候做了个梦,梦中有个潇洒的神仙对她说:"你的这个孩子是个男的,反该用昌明当他的别名。"
后来,孩子生下时,天正好放亮,所以就用了这个"昌明"当别名,神仙的话都不听,还听谁的话?没多久,司马曜的老爸司马昱就发现,神仙是最不老实的,让他上了大当。因为他也是喜欢研究那本预测书。没多久,他就发现了这句"昌明之后尚有二帝"的话。于 是,就只有偷偷地在某个角落伤心落泪了。
司马昱觉得这个儿子之后,他们司马氏就只剩下两个皇帝了,实在太短了。
可刘裕觉得实在太烦人了,还有两个皇帝,你们才下台,想叫他等到什么时候?而且他除了自己注意观察外,还请权威人士过来研究,这个司马德宗除了先天性的痴呆之外,其他部件都还健康得很,要等这样的人正常死亡,恐怕还要耐心等几十年啊。他一听,就觉得自己倒霉。前面那么多聪明的皇帝,个个都是短命鬼,为什么司马德宗不能快快死去?
他能耗下去吗?
既然正常死亡还死不了,为什么不来个非正常死亡?
他把那个王韶叫来:"现在咱们的皇帝实在太蠢了,影响咱们大国形象。但又不好废了他,就只得用非常手段让他死掉了。现在这个任务就交给你去完成了。你这么聪明,对付他能有什么难度?"
王韶说:"肯定没有什么难度,主公你等我的好消息。"
哪知,还是有难度。
司马德宗虽然很蠢,但他的弟弟司马德文却很聪明,每天都围在他老哥的身边转,连吃饭睡觉也不离开。
王韶来了许多天,但手里的毒药硬是塞不出去,司马德宗还是很呆很蠢地活着。刘裕还在那里很急很烦地等着。
王韶想了多个办法,但多次无效。司马德宗的脑袋无法运行,因此一 点苦恼也跟他挂不上钩,每天只是呆呆地笑,呆得很有幸福感。王却一点笑不出来,心里全塞满了下毒的烦恼。
直到有一天,司马德文身体不舒服,怕自己会传染给他的老哥,就出宫去治疗。
王韶一见,机会终于来了。他怕时间久了,毒药的药效没有了,因此 就脱下衣服,扭成绳子,把司马德宗当场勒死,胜利完成了刘裕交给的任务。这时是义熙十四年(418年)十二月,呆子皇帝司马德宗三十七岁。
刘裕马上宣布,大晋卓越的国家领导人已经死了。
接着发表遗诏:由司马德文接任皇帝。
刘裕这么做,就是要让司马德文来个过渡,去附和那句谶言。
司马德文于第二年正月改元为元熙。他清楚地知道,他这个皇帝肯定是临时的,刘裕哪天让他滚蛋,他立马就得变成小民一个,甚至成为一个死鬼。但他没有办法。这个摊子都烂了一百多年,他能收拾好吗?现在大家把他当作皇帝看待,他却只把自己当成那个撞钟的和尚。
刘裕把形势再次作了详细的评估,觉得自己登上帝位已经一点阻力也没有了。可为了不必要的麻烦,他仍然在高级员工中筛选了一批人当作司马氏的死党,开列了一份黑名单。
司马楚之是这个黑名单中的首要人物。他是司马荣的儿子。司马荣在益州刺史的任上被人家搞死,司马楚之把他老爸的灵柩送回来。
据说司马楚之的派头很足,人气很旺,手下还有一万多人的部队。这样的人是标准的危险分子。
刘裕认为,必须把这家伙的人头拿下来。
但他在处理这件事时,手法实在很差,先是把司马楚之的叔叔司马宣期以及他的哥哥司马贞之抓起来,一个说法也不给就全部砍死。
司马楚之马上逃跑,逃到汝水、颖水一带,组织他的人马,跟刘裕对抗。
刘裕觉得再去打仗有点不合算,就采取了个低成本高效益的办法,派沐谦去当刺客,把这个家伙干掉,就什么都妥当了。
司马楚之这样的人最喜欢跟英雄人物结交,一看到沐谦,马上就觉得 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对他好得很。沐谦到司马楚之那里吃吃喝喝了很多天,却找不到机会。
他的脑子很不错,马上就想了个办法,说自己病了。
司马楚之果然上当,跑过去看他。这绝对是个很好的机会。
哪知司马楚之亲自送药前来,对沐谦实在好了,好到他不好意思动手。
最后,他被司马楚之感动了,干脆就把自己的使命全盘告诉了司马楚之,并表示不再干这个潜伏工作了,要正式成为司马楚之的员工,当上了司马楚之的贴身护卫。
黑名单上其他的骨干成员司马顺明、司马道恭、薛辩等都跑到北魏去当了投降派。
刘裕看到这些潜在的反对党这么配合地躲开,心里也很高兴,如果他们不逃跑,他还得动刀动枪的,对树立光辉形象很不利。现在他们一走,那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元熙元年(419年)十二月,司马德文下诏:宋王裕加殊礼,进王太妃为太后,世子为太子。老妈和儿子都享受皇家的待遇了。
刘裕虽然野心很大,但脸面却很薄,再加上没有几个死党,形势都到了这个时候,居然没有几个人出面,开展把皇帝拉下马的业务,他又不好直接上去让司马德文退位。
后来,他开动脑筋,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元熙二年(420年)正月,刘裕在自己的家里摆了一桌,把所有的手下都叫来,大吃大喝。在这次规模宏大的吃喝当中,刘裕把自己的业绩从头到尾地数了大半天。意思大致是:他搞定桓玄,然后又两次北伐,立下了大功,所以,朝廷就给他颁发了"九锡"荣誉证书。现在老了,觉得累了,想退居二线。大家觉得如何?
他的这一批死党,听他这么一说,都说主公建立了这么多的丰功伟绩,哪个人比得上?主公才五十八岁,比起那个廉颇来,还年轻得很啊。这正是为国家再立新功的黄金年龄段,不要说什么退居二线啊。
大家吵吵闹闹地边吃边捧,弄得刘裕不知道再说什么才好,坐在那里黑着那张脸。
刘裕今天的目的是想显摆一下自己的功劳,把自己说成有史以来最牛的历史名人,是完全有资格当皇帝的人。然后就说自己老了,做不成什么事了,希望有人能站出来大声说:"主公,你怎么说这样的话?你可以当皇帝啊。"
哪知,他由于脸皮太薄,这番话讲得太有艺术,言辞太过含蓄,谁也不去认真研究里面的含义,他摆了这么丰富的酒菜请大家大吃大喝,搞得这么隆重,难道只是想跟大家说声再见?如果联想到前期他做的这么多工作,他能跟权力场再见吗?
可这些人的头脑都缺乏联想的能力。
直到喝够了,大家都拍拍屁股,喷着酒气,满脸横肉地出了门,还是没人领会领导的意图,扯出这个话题。刘裕看到大家都走光了,心里很急,这一餐看来是白破费了。
不过,还是有聪明人的。
中书令傅亮出来后,冷风一吹脑门,突然清醒过来,主公不会大方到这个地步吧?没有目的,他会舍得请这么多人大吃大喝?
他这么一想,思维系统全面开窍,马上就猜到刘裕的意思。
这种功劳立得太容易了。他怕别人也清醒过来,比他先一步,他的这个功劳可就全部变成肥皂泡了。他急忙再返回去,找刘裕。
这时,宋王的宫门已到关门时间。
傅亮狠狠地敲门。
刘裕一听,终于有人觉悟了。虽然觉悟得有点晚,但毕竟觉悟了。他马上叫人开门。
傅亮一进门,也没有别的话,直接就说:"主公,我要回首都。"
刘裕一看,这人很对脾气啊,要是直接说,我要回去把皇帝拉下马,然后让主公当皇帝。照他那个脸皮,还真承受不了。刘裕当然更含蓄,问1:"你要带多少人马?"
"几十个人就够了。"
傅亮的任务完成得很轻松。
司马德文聪明得很,听到傅亮的第一句话,马上就知道他的全部意思,当场就说:"老兄你不用说了。我按刘主公的既定方针办。"他立即下诏,请刘裕回到首都,有重要国事商量。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九日,刘裕一脸笑容地回到首都。
在傅亮的操作下,司马德文很干脆地答应,举行禅让仪式,把这个座位转让给刘裕。傅亮的工作做得很到位,他早就加班起草了那份禅让诏书,这时拿出来,对司马德文说:"主公,你就照抄一遍吧。"
司马德文说:"没事。反正这个天下,原来桓玄已经抢过去了,是刘主公又帮我们家夺回来再送给我们的。我们很感谢他。"
司马德文马上收拾行李,回到自己原来的家里,彻底恢复小民身份。虽然很多人过来送别,并且放声大哭,但司马德文却面带微笑。六月十四日,刘裕正式登基,宣布司马氏的晋朝已经成为昨天的故我事,现在这块地皮是刘家王朝的天下。
由司马氏建立的王朝正式终结。
晋朝从公元265年由司马炎宣布成立,到灭亡一共存在了一百五十多年,共有十几位皇帝。这个朝代,除了为中国制造了一百多年的动乱、给中国文化史贡献了"魏晋风度"之外,还贡献了两位痴呆皇帝。
非常巧合的是:司马衷的老爸司马炎的谥号是武帝,司马德宗老爸的谥号是孝武帝。两个武帝都生了个痴呆儿子,最后都让痴呆儿子当了皇帝。更好玩的是,司马衷的"衷"字跟司马德宗的"宗",读音完全相同;司马德宗比司马衷的名字多了一个字,而他老爸的谥号"孝武皇帝"也比司马炎的谥号"武皇帝"多了一个字,于是他除了痴呆之外,还是个"哑巴"一当然,这完全是巧合。
其实,很多历史都是巧合。
只有巧合的历史才是最有看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