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基于民间传说的文人创作,作品中有许多传说、故事、或者其他作品中的素材。比如第二十六回,孙悟空为救活人参果树四处奔波,找到东华帝君处,遇到了东方朔,打招呼“这个小贼在这里哩!帝君处没有桃子你偷吃!”用的就是东方朔偷桃的典故。
哪吒父子的纠葛,发生在《封神演义》中。哪吒闹海闯下大祸,李靖(当时还是凡人)迫于压力,要杀死儿子。哪吒愤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
根据哪吒师父的安排,只要为哪吒建一座庙,接受香火,过一段时间哪吒还能复活。结果复活到一半,李靖偶然路过,“子不悟怪力乱神”(呵呵,穿越了。哪吒李靖的故事比孔子早得多),拆毁了庙宇,阻碍了哪吒的复活。
哪吒大怒之下,坚决要杀父报仇。李靖被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偶然得到一座宝塔,塔上层层有佛,具有象征意义:哪吒杀父就是灭佛,以此来调和父子冲突。李靖也因此成为了“托塔李天王”。
在《西游记》第八十三回中,简略地穿插了这段故事:金鼻白发老鼠精(又名半截观音、地涌夫人)捉了唐僧,孙悟空无意中发现这鼠精是托塔李天王的女儿,于是上天来找托塔天王。天王认定孙悟空是诬陷,拔刀来砍。哪吒用剑架住天王的刀,天王顿时“大惊失色”,赶紧取了宝塔托在手间,才敢跟哪吒说话。
孙悟空是无法无天的典型,但并不是中国文学中忤逆的第一人。在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叫子死,子不死不孝”的社会里,哪吒敢于杀父,李靖无法节制儿子,需要外力才能保持父子的和平,这才是“反抗封建道德”的第一人。
从故事叙述的时代来说,《西游记》主要讲的是唐代的故事;《封神演义》讲述的是武王伐纣建立周朝的故事,前后差了一千多年。但是从作品成书时间来看,两部作品都出现在明朝。明朝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反封建、反传统思想的小说,这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