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辅刘健告老还乡后,朝中唯一能够制约太监刘瑾的人也没了,内阁完全被宦官所压制,几乎到了形同虚设的程度。
在此背景下,李东阳被明武宗任命为大明的第十九位内阁首辅。而在太监刘瑾的力荐之下,刘宇、曹元等阉党党羽也相继入阁,不断在内阁中与李东阳为敌。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湖南长沙府茶陵人。他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在武宗时期竭力维持朝局,是一名非常优秀的首辅大臣。
纵观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所有士大夫最梦寐以求的就是死后的哀荣,因为这是对其一生的盖棺定论。而在这些哀荣中,最令人向往的就是死后获得“文正”的谥号,而这个谥号可不是能轻易获得的。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上,无论是前期声名卓著的“三杨”,还是中期权势熏天的张居正,以及后期风光无限的周延儒,任谁都没有获得“文正”的谥号。有明一朝,获得“文正”谥号的大臣屈指算来也就只有四位,分别是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和倪元璐。
接下来,我们就着重聊一聊李东阳,聊一聊大明六十七位内阁首辅中唯一的一位“文正公”。
1447年,就在“土木堡之变”爆发的前两年,李东阳出生于京师。关于身份,他不同于之前的所有首辅大臣们,要么出身官宦世家,要么出身平民百姓,都是经过勤奋苦读才得以抵达自己的诗和远方。
而李东阳却出身行伍之家,是属于金吾卫在册登籍的军户,因家族世袭金吾左卫籍,为了戍守京师才从湖广迁居京师玄武湖西浒。若是依照惯例和传统,李东阳也应该步祖上后尘,崇武从军,靠军功来延续家族的辉煌。
不过,李东阳却是一个例外,他自幼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三岁时就能作出径尺大的书法,对于诗词古籍更是过目不忘。这事儿不仅传遍京城,甚至还惊动了明代宗朱祁钰。
1452年,代宗朱祁钰亲自召见五岁的神童李东阳。在大殿之上,他“初生牛犊不怕龙”,不仅当场诵读《尚书》而且准确解释其义,令朱皇帝大为赞叹,亲赐叶菓钞嘉奖。
1453年,六岁的李东阳就被明代宗作为诸生,选送进入顺天府学习,算是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深造。在此,他有机会跟随当朝的大儒展毓学习,更被翰林院学士黎淳收为弟子。
1464年,年仅十七岁的李东阳就在殿试中取得二甲头名的成绩,依例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成为大明王朝中最年轻的后备干部,继续着他的“神迹”。
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李东阳既然是神童,为何没有高中状元,只取得二甲的成绩?
您不妨试想一下,明代科举不包含数理化,而是以策论为主。一个十七岁的毛头小伙,和二十七岁、三十七岁,甚至四十七岁的考生相比,其文章的老辣程度自然是有所不及。
李东阳在翰林院排队熬资历时,顺带还参与了修纂《英宗实录》的工作,这对他来说,so easy!之后,李东阳被升为从六品的闲职,继续待在此地排队,等待被叫号提拔重用。
关于排队,中国从古至今都没有真正的公平过。在“天时地利人和”的不同作用下,有人很快就排到了,甚至短短一两年时间;有人排得慢点儿,十年时间也排到了;有人排得再慢点儿,二十年时间总排到了。
可是,李东阳整整在此排队二十年,依然还是翰林院编修,从一位“年轻有为的科长”熬成了“老成持重的科长”。
1485年,李东阳因为编修的任职期满才被改授了侍讲学士的职务,虽然挪窝了,可也是由一个虚职换成了另一个虚职。唯一的好处就在于,他有机会给太子朱祐樘授课,有机会与未来的老板建立师生关系。
可惜,李东阳之父李淳在一年后就病故了,他需要回家守制三年。守制期满后,他升任左庶子,仍兼任侍讲学士一职,此时明孝宗朱祐樘已经登基。
1491年,李东阳因为参与编撰《明宪宗实录》有功,升任了太常寺少卿,具体负责皇家的礼乐、祭祀和宗庙等事务。
从以上的履历不难看出,李东阳的仕途并不顺畅,基本都是熬满任期才能被晋升一格。而且,他所任职务不是编修就是侍讲,要不就是礼乐、祭祀等务虚工作。好在,李东阳此人心胸豁达,对这些全部都能坦然接受。
1495年,明孝宗朱祐樘终于任命李东阳入阁参预机务,正式成为一名内阁大臣。当时,担任内阁首辅的是徐溥,他对于李东阳非常的认可和器重,不断委以重任。
1498年,李东阳被授予礼部尚书并加太子少保衔,继续在内阁中当值。徐溥因为眼疾严重而告老还乡后,内阁首辅已经换成了刘健。
1502年,在刘健、李东阳等人的统领下,《大明会典》的修订工作终于完成,孝宗皇帝各赏赐二人蟒衣一件,这也是明朝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御赐蟒衣”的荣耀。据《明史》记载:
《大明会典》成,健与东阳、迁同赐蟒衣,阁臣赐蟒自始。
1504年,李东阳以眩晕患病为由,上疏乞退被明孝宗慰留不准。之后,他开始了自己漫长的辞职之路,以灾异事件为由上疏乞退,不准;以生痔病为由乞退,不准;再以眩晕病为由乞退,还不准。
非但屡屡辞职不准,明孝宗还下召由李东阳与刘健、谢迁入乾清宫,共同领受顾命辅佐太子朱厚照。据《明史》记载:
东宫聪明,但年尚幼,好逸乐。先生辈常劝之读书,辅为贤主。”健等欷歔,顿首受命而出。翌日帝崩。
1505年,明武宗登基后不久,李东阳又开始了自己的辞职大业。不过,新帝朱厚照延续了父亲朱祐樘的政策,不仅不准他辞职,反而还进封他少傅的头衔,成为大明内阁的次辅。
1506年,整整六十岁的李东阳李老头彻底疯了。因为,伴随着首辅刘健辞呈被明武宗同意后,他李东阳非但不能辞去次辅之职,反而还得接任大明的首辅一职。
无奈之下,李东阳只得接任,但他向明武宗提出“暂免日日朝参”而只能“扶病入阁”的奏请,终获批准。
1507年,武宗朱厚照为了增加老李头儿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赐他少师头衔兼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那个无奈啊,只得一边叩头谢恩,一边哗哗流泪,别人以为他是感动哭了,其实他是吓哭了,因为明武宗这是要累死他的节奏。
1508年,李东阳这次学精了,他在乞退的同时,顺带还推荐了继任首辅的人选,不断盛赞杨廷和德行俱佳,堪当大任。明武宗虽然不是明君,但人家也不傻,看出了李东阳的“诡计”,在嘉奖完杨廷和后继续不准李东阳的辞职报告。
1509年,因为内阁主持修撰《孝宗实录》有功,首辅李东阳又一次被朱皇帝加封,正式享受正一品的俸禄和待遇。对李东阳而言,朱皇帝的每一次嘉赏都犹如一道枷锁,沉甸甸的!
伴随着宦官集团的崛起,谢迁、刘大夏和杨一清等大批的忠直之臣,因为反对刘瑾乱政和宦官专权而招至大祸,皆被李东阳多方救援才无事。
1510年,宁夏、陕西等地出现叛乱,藩王朱真锚以讨伐宦官刘瑾为名举兵造反。李东阳力荐前都御史杨一清为总督,太监张永为监军,率兵前往平叛。
张永本就深得武宗的宠信,因与刘瑾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产生了矛盾,两人产生了深深的裂痕。杨一清在平叛期间,利用这一矛盾成功说服张永参与诛杀刘瑾的行动,并最终一举诛杀了刘瑾等人。
刘瑾等太监被诛杀后,朝野上下莫不人人称快。据《明史》记载:
诛刘瑾者,张永也。以计授张永者,杨一清也。救一清之死而使其在位者,东阳也。东阳在朝,大有功于国。
凭借此功,明武宗加封其为“左柱国”。这个头衔,一般只在首辅死后才会得到追赠,而李东阳在生前就享受到了这份荣宠。
1512年,李东阳又一次上疏乞退。这回,他积累了之前历次失败的教训,不仅言辞恳切,而且声泪俱下,令人动容。老首辅跪在地上泣不成声,再三再四表示自己真的干不动了,您就饶了我吧。
这次,朱皇帝实在不忍心慰留了,只得下旨准许老首辅荣归,颐养天年。至此,李东阳终于得以退休,他也成了明朝历史上提交辞呈最多的一位内阁首辅。
李东阳虽然久居政坛,甚至贵为首辅大臣,但他在文坛上的功绩同样不容小觑,是著名的文学大家。
李东阳诗文工整雅致,常以“诗文引后进”,门生常群聚他家谈论诗文,形成了以他为领袖的诗歌流派,称为“茶陵派”。从此,明朝一改过去“台阁体”占统治地位的局面,真正开创了“真诗复生”的新气象。
李东阳特别善于写景,已达到自己寄情于景的目的,引用他《游岳麓寺》的诗句:
危峰高瞰楚江于,路出羊肠第几盘。万树松杉双径合, 四山风雨一僧寒。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水看。蓟北湘南俱到眼, 鹧鸪声里独凭栏。
不仅限于此,李东阳的书法造诣也极高,精于各类笔法的技艺,尤以篆隶造诣最高,不过流传到现今的作品并不多。
据《明史》记载:
自明兴以来,宰臣以文章领袖缙绅者,杨士奇后,东阳而已。
纵观李东阳数十年的官宦生涯,虽然为大明江山助益良多,担得起一代名臣的评价。但是,他也有被后世诟病的地方,那就是对明武宗朱厚照的纵容,对以刘瑾为首宦官集团的退让。
他在担任首辅期间,与朱皇帝、与太监、与外戚、与朝臣,甚至与政敌都相处的不错,起码没有撕破脸皮,颇有和稀泥的嫌疑。在这点上,他就不如前任首辅刘健,因为刘老爷子就是因为对武宗失望,对太监憎恶才愤然辞职的。
正是由于李东阳的软弱和妥协,更加上皇帝朱厚照的偏袒,以太监刘瑾为首的宦官集团开始肆意擅权乱政。
当然,李东阳对于宦官集团妥协不假,好在还没有到了毫无原则甚至沆瀣一气的地步。在一些事关大体的问题上,他还是以自己的方式予以了回击。
例如,四川的镇守太监罗答是刘瑾的党羽,他竟然奏请朝廷撤销巡抚一职,改由宦官的镇守衙门便宜行事。明武宗在刘瑾的撺掇下,竟然有意准奏并下旨内阁执行,据《明史》记载,首辅李东阳上疏直谏:
祖宗设官,自有深造,不能擅改。
1516年,好不容易才退休回家的李东阳,在享了几年清福后因病过世,享年六十九岁。据《明史·李东阳传》记载:
东阳与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明武宗闻迅李东阳过世,特旨为他停朝一日,追赠李东阳为太师,谥号“文正”,安葬于京师西直门外的家族祖坟。
欢迎关注@文史不假,我们一起学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