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标“醍醐”,和西藏保持联系~
你真的认识
文殊菩萨吗?
今天是文殊诞辰,这位以卓绝智慧、超强记忆、雄辩才能而著名的菩萨,在中国已有约1600年信仰。
每年,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都有百万人前往朝拜,特别是在6月高考之际,无数学子、父母都会来到此处祈请文殊保佑。
那么这位智慧之神究竟长什么样子呢?艺术家黄威笔下的文殊之像,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正值诞辰殊胜日,临近高考之际,祝愿考生智慧充盈、金榜题名;祝愿众生福慧具足,顺遂圆满!
智慧文殊,诸佛之师
中国佛教中有“四大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菩萨、“大行”普贤菩萨。
说起四大菩萨之首,你觉得会是哪一位呢?
或许会有朋友认为是拥有普遍信仰的观世音(点击),但实际上,则是以智慧而闻名的文殊。
黄威,十方
2022
纸本设色
60×180cm
文殊菩萨,梵语Mañjuśrī,音译为文殊师利或曼殊师利,《佛学大辞典》中释“文殊“为“妙”之义,“师利”有“头”“德”“吉祥”之义;文殊也意译作“妙首”“妙德”“妙吉祥”。《大忿怒续》中记载了文殊之胜:“一切菩萨当中,文殊菩萨的加持最大。”
那么文殊,是何以超越更为人熟知的观世音菩萨,拥有如此尊崇地位的呢?
黄威,理智幻化
2023
纸本设色
100×100cm
首先,他完成了从佛弟子到诸佛之师的转变。
在最早记录文殊之名的汉译般若类经典《道行般若经》中,文殊在弥勒菩萨之后出场,并无任何特别;而到了最早的汉译华严类经典《兜沙经》中,地位升至十位菩萨之首,由此之后,文殊的身份不断被重塑提高。
如被认为是古佛再来,过去世名龙种上佛,现在世为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世将为普现如来;如今虽已成佛,却倒驾慈航,与普贤菩萨共同协助释迦牟尼普度众生,合称“华严三圣”。
黄威,理德幻化
2022
纸本设色
100×100cm
甚至还被奉为“十方诸佛母,一切菩萨师”。
“文殊师利大圣尊,三世诸佛以为母。十方如来初发心,皆是文殊教化力。”(《大乘心地观经》)
印度佛教之中,佛、罗汉、菩萨构成了重要的三大信仰体系。罗汉与菩萨为佛的弟子,佛是最高崇拜对象;被尊为“诸佛之师”的文殊菩萨,在整个佛教体系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为何会出现此种情况?
这或许和大乘佛教推崇般若教义相关。般若,意为认知一切事物与万物本源的智慧,如《法华经》所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是般若。”
般若智慧是诸佛的母亲,若非智慧不能成就,佛陀若无智慧,也无法教化众生;作为智慧的化身,文殊菩萨自然也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在大乘佛教不断发展中,为各类经典接受,由般若智慧上升至整体佛教智慧的代表。
因此,文殊信仰的本质,实际就是信仰者对于自己所信奉的最重要、深刻的佛教教义的崇拜。¹
五台山上,信仰千年
说到文殊,文殊的道场五台山不得不提。
公元1世纪,大乘佛法兴起于古印度,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文殊信仰也随之到来;至东晋时,一部《华严经》的译成,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文殊信仰就此开启。
书中记载:“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而演说法。”
有天竺僧人在中国传法,路经山西,发现佛经中的圣境,竟在现实得到重合——位于华北板块上的五台山,是中国最古老的陆地之一,由约20亿年前的岩石组成,经历“五台隆起”运动后,形成了由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组成的五台山脉主峰区,最高海拔约3000米,是名副其实的清凉五顶——文殊菩萨的道场与五台山,就此联系起来。
五台山,华北最高海拔区域
图源网络
文殊的加持,也得到了帝王的重视,北魏开始,皇室在五台山大举寺庙修建之事,文殊信仰从此兴起;又在澄观、不空两位宗师的努力下,至唐朝,文殊信仰达到鼎盛。
前者以五台山五顶喻文殊五髻,认为其象征五智五德,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说等关联,为五台山文殊信仰做出理论论证;
后者广译经典,为唐代翻译文殊类经典最多之人,促进了文殊信仰的传播,同时还将其与护国思想融合,从而得到皇室的鼎力支持,将文殊信仰推广至全国,所有寺院必须供奉文殊像。
五台山的影响,更是从此跨越国界,传至日本、韩国、尼泊尔、泰国等多个国家;印度佛陀波利尊者、日本圆仁慈觉大师等多位高僧都曾来此拜谒——五台山在唐时,已成为海内外知名的佛教圣地。
当然,文殊信仰在五台山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上它经历过三次灭佛事件,几度“芳徽盛轨, 湮沦殆尽”。唐武宗在位时开展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灭佛行动,五台山再遭劫难,但在元明清时期,各民族的文化融合,再次给这片佛教圣地带来新生。
元代统治者将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实现大一统的同时,也受到了藏传佛教的深刻影响。忽必烈封萨迦派第五祖八思巴为帝师,统领天下佛教;而萨迦派被认为是“文殊菩萨幻化”。
中峰明本禅师题——文殊菩萨像,元代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萨迦四祖萨迦班智达,是西藏首位获得班智达(智者)称号的人物,在参加凉州会盟时,就被认为到过五台山,并作为文殊化身广弘佛法——
“住于凉州宫廷,讲论佛法之时,许多人前往五台山朝拜,众人皆梦见文殊菩萨不在五台山,正在凉州宫廷讲法。”²
帝师八思巴也曾巡游五台山顶礼,驻锡一年之久,写下文殊礼赞;后藏族高僧胆巴在五台山建立了藏传佛教道场,由此五台山成为了中国唯一一座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并存的佛教圣地。
五台山上瞩目的大白塔,即是元代统治者按藏传佛教的形制建立,洁白壮观,是五台山的标志之一;明代则初步确立了五台山上青黄庙并存的格局;清代同样推崇文殊,并使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东方各民族的共同信仰。
如今的五台山,每年都会迎接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在青黄相映的庙宇间、高耸的白塔之下,香火袅袅,千年前便已萦绕。
五台山白塔
图源网络
般若无相,文殊有形
大智慧,为众生所求;但是般若智慧“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难以言表,故有文殊作为象征,传播智慧。
在信仰的不断传承中,文殊菩萨演化出了不同的造型与仪轨。由印度学者钱德拉博士所著的《佛教图像学词典》中,共收录了106种文殊形象。
仗剑驭狮是文殊最常见的形象。
黄威,文殊圣像局部
2023
纸本设色
60×90cm
右手持智慧宝剑,代表敏锐精确的觉识,斩断一切无明;
左手持经书或者持放置般若经的莲花,经书象征智慧品行与知识传承。
黄威,理智幻化局部
2023
纸本设色
100×100cm
狮子作为文殊的坐骑,比喻佛法威猛,能摧伏一切邪魔;
出自那烂陀遗址的一尊语自在文殊,即以大王游戏坐姿坐于狮子之上,狮子回头凝望,似在聆听文殊教诲;
“语自在”意为辩才无碍,文殊也以雄辩才能,说法时洋洋盈耳著称。
语自在文殊像,那烂陀遗址出土,9-10世纪
那烂陀博物馆藏
相应于娑婆世界有情众生的因缘,文殊还有更多的形象示现,如老翁、乞丐、贫女等——
“文殊大菩萨,不舍大悲法,变身为异道,或冠或露体,或处小儿丛,游戏于聚落。或作贫穷人,衰容为老病,及现饥寒苦,四方而求乞。令人发一施,与满一切愿。令发信心已,为说波罗密。”(《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
你心目中的文殊菩萨,又是何形象呢?
艺术家黄威的文殊像,或许能带给我们启示。
黄威,文殊圣像
2023
纸本设色
60×90cm
黄威本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之后主动选择到西藏求学,研究生毕业于西藏大学。西藏作为理想、神圣之地,也为艺术家提供了灵感。
他的佛像绘画缘起来自于一次西藏古格王朝朝圣,直指人心的壁画在作者内心种下了一颗种子,从此开始了云、水和佛像间的艺术尝试——
融合汉藏两地艺术传统,以水墨精神为底,内化西藏唐卡“点染”技法,呈现出“不着相”的佛像境界。
云水之间,文殊或仗剑执经,以智慧法宝开示;
或坐于青狮之上,面容慈悲平和,周身有无量光普照,为众生而来;
黄威,妙吉祥
2023
纸本设色
∅90cm
或有文殊童子,象征文殊已证悟诸法无变实相,安住于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之中,故无有变迁,永不衰老。
楞伽经有云:“观一切法皆无自性,如空中云,如旋火轮,如乾达婆城,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梦所见,不离自心,由无始来虚妄见故,取以为外。”
瞬息万变的云水,正是当生即灭,佛像隐约若现,如如不动,以智慧观照,而智慧自在人心。
正值文殊诞辰,醍醐以艺术家黄威殊胜文殊之像,传递清凉智慧,祝愿福慧圆满 !
参考文献:
1.魏道儒:文殊信仰发展的主脉——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世界宗教文化,2016年第5期
2.朱丽霞:文殊与皇权——文殊菩萨本土化的模式之一,佛学研究,2016年
3.朱冠明:关于汉译佛经中“文殊师利”的译名,民族语文,2015年第2期
4.强巴藏佛:文殊菩萨信仰及早期形象传承考证
5.星球研究所:五台山,值得一去吗?
点击标题阅读往期原文
点击卡片即可转至购买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