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妃患上怪病,李时珍用一把藏了小刀的椅子,轻松治好
明朝嘉靖年间,明世宗的一位爱妃患了重病,体弱身虚不说,在夏天也会有阵阵体寒,连续几日发高烧不退,更重要的是下体处疼痛不已,让她叫苦不迭。
明世宗得知后,立刻召集太医来为娘娘治病。可是要知道,贵为后妃的娘娘,哪能抛头露面见这群太医。因此,太医们只能站在宫外,询问娘娘的身体情况。
太医们焦头烂额,另一边皇上又催促得紧,只得硬啃这块烫手山芋,凭着经验和感觉去抓药。结果自然是娘娘没有好转,反而愈来愈痛。
其中有一位太医名为李鹤年,他医术精湛,因曾救治太后的顽疾而受到明世宗的嘉赏。这次,他亲自为后妃娘娘诊断。
通过对后妃娘娘的询问,李鹤年怀疑下体处的疼痛是病情的重点,但是下体因何而痛呢?由于见不到娘娘,他只好侧面诊断,便去询问宫女,去了解娘娘近日的饮食和作息。
经过周密的盘查和仔细的推理,李鹤年基本可以断定,娘娘的私处应该是生了脓包。由于娘娘自幼体弱多病,脓包里的毒素聚积,使得娘娘体寒高烧,不堪折磨。
李鹤年断定病症后,立刻安排人去抓药。之前太医们的药方,都是祛湿驱寒的药,不能根治脓包。李鹤年抓的药,则是对症下药,能使脓包渐渐溃散。
只是让李鹤年没有想到的是,由于娘娘的病情拖延较久,病情也不再是初期那般容易控制,熬制的中药已经无法让脓包自行溃散。
万般无奈之下,李鹤年绞尽脑汁,用最好的药材煲药,暂时稳定住了脓包的加速恶化,但是要根治脓包,他也束手无策。
服了药后,后妃娘娘虽然精力有所回升,但是私处的脓包却是一天比一天肿痛,甚至会痛得难以如厕和就寝,实在苦不堪言。
明世宗知道后,龙颜大怒,痛骂宫里都是一群庸医,自己心爱的娘娘受脓包折磨也毫无办法。皇上一气之下,罢免了一众太医的官职。
见后妃娘娘的病症愈加严重,明世宗宠妃心切,心急如焚,便写旨告知天下,若有能医者治娘娘之病,必有重赏。
正当李鹤年百愁莫展,眉头都能夹死苍蝇的时候,多年不见的好友李时珍进京拜访他。听到李时珍的名字,李鹤年的脸上瞬间雨过天晴,急忙召见李时珍。
李鹤年深深记得,明朝正德年间,他与李时珍为收集草药,途经湖北地带。路至蕲州,他们晚上在一乡下人家借宿。
这天晚上,家里的老人突然高烧不退,咳嗽不止,他的儿子急忙为老人煲药。没想到,药喝下去,非但没见好转,反而咳得越来越严重。
原来,家里老人近日抱有顽疾,找了个江湖郎中开药,然而喝药后,老人病却日益恶化。李时珍知道后,便让他的儿子把药方拿来。
他先把了把老人的脉搏,接着仔细盘查这个郎中的药方,抓起药材,嗅了嗅再尝一尝。李时珍这下明白了,是郎中把药材搞混,把漏蓝子和虎掌弄错了。
接着,李时珍为老人开了正确的药方。老人服了李时珍的药后,慢慢地有所好转。他的儿子也对李时珍感恩戴德。
因为这件事,李鹤年对李时珍的医术十分敬佩,也相信他能治好娘娘的怪病,便极力向皇帝引荐他。皇帝对李时珍的实力半信半疑,但还是让他试试。
李时珍判断,现在娘娘病情恶化,内服外敷已经没有效果,需要马上进行切除手术。可是娘娘却拒绝手术,她不愿让其他人看到她的私处。
李时珍想了一天,也没想出个好办法。到了晚上,他锁着眉头背着手,走在回房间的路上,心里想的还是为娘娘治病的事。
这时,他在路上看到树下一个太师椅,这个太师椅上面还铺有厚厚的一层绒毛,是为了坐上去能舒服点。李时珍看着看着,心里便有了主意。
当晚,他就叫来宫女,吩咐她们去量后妃娘娘的身高、臀围还有脚长,在得到这些身材数据后,又吩咐木匠连夜赶制了一个太师椅。
李时珍要求的太师椅竣工后,他便拿着度尺量一会,根据后妃娘娘的腿长和臀围,分析出娘娘私处的位置,接着在这个位置上,立起一把消毒过的匕首。
最后,他往座位上铺满厚厚的容貌绒毛,尤其是匕首的刀锋,被绒毛层层掩盖住。
第二天一早,李时珍便带着太师椅拜访后妃娘娘,后妃娘娘从床上起来,由于脓疮肿痛,走路摇摇晃晃踉踉跄跄,只得在宫女搀扶下走向大厅。
后妃娘娘一走入大厅,果然没注意到太师椅上的匕首,便急忙坐下。结果,后妃娘娘惊恐地大叫一声,下裙便染红了鲜血。
正当宫女惊慌不已,不解李时珍的所作所为之时,后妃娘娘居然感到一身轻松。原来,这是李时珍的妙招,他预判了娘娘坐下时,阴处会坐到的位置,而那里藏起来的匕首,就刚好精准无误的切除了娘娘的脓包。
李时珍利用太师椅藏匕首治病的事传到了明世宗那里。明世宗龙颜大悦,盛赞李时珍医术高超,便如约奖赏了李时珍。
李时珍不愧为我国历史上德艺双馨的名医,不仅精通医学知识,编纂草药巨著,更是懂得创新与变通,治好了一个个疑难杂症,妙手回春,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