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奴才泣血上奏!自迁界禁海发生后,闽、浙、粤三省,夏秋两季的税收大减,至今尚不足往年一半。皇上严令的三年内筹措粮银三千万两,奴才倍感艰难。奴才苦思冥想,如卧针毡,生怕耽误皇上的平噶尔丹、驱逐沙俄等宏图伟业!”
这份奏折,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大清上下都清楚,针对的就是姚启圣。剧中,魏东亭是沿海四省的海关总督,而姚启圣是福建总督,之前两人也没有私人恩怨,为何魏东亭要弹劾他呢?
第一、从纸面上来看,似乎就是因为钱,其实是在推卸责任
魏东亭曾在盛京觐见康熙时,立下军令状,三年之内筹措三千万两白银。这是一笔不小的巨款,当时他的底气就明显不足。所谓筹款,就是收税,但康熙为了表现“仁”,曾夸下“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承诺。魏东亭要想完成任务,收人头税是不可能了,提高税率和盐铁价格也不现实(不符合康熙作风),只能发展生产。而以当时既有的生产条件而言,他的选择并不多,无非就是开垦荒地增加地税收入;扩大丝绸、瓷器、茶叶的出口以及国外产品的进口以增加关税收入;鼓励手工业增加商业税。
即便这些发展生产的措施在理想状态下立竿见影,魏东亭也不敢掉以轻心,可姚启圣的出现让他压力更大了。康熙为了平台,在周培公的举荐下,任命姚启圣为福建总督。
新官上任三把火,姚启圣一开场就推出“迁界禁海”,完全就是砸魏东亭的场子。这项措施出台后,沿海三十里的土地就要荒废,税就没法收;“片板不得下海”,进出口贸易就基本停摆,不仅影响了关税收入,还打击了清朝沿海手工业。此外,内迁的百姓,还要有相应的土地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这不仅进一步挤压了征税范围,甚至还扩大了支出。
姚启圣只顾着平台,每一招都打中了魏东亭的要害。大家都身负皇命,完成不了任务就要想办法“甩锅”,魏东亭的奏折就是在告诉康熙,你要有心理准备,三千万两白银可能收不上来了,但我已经很努力了,这不能怪我,都是姚启圣的“迁界禁海令”导致的,你到时要追究责任就去找他。
第二、人在江湖,有时也身不由己
从那份奏折的措辞来看,魏东亭的态度不是很坚决,没有像明珠、索额图等人那样点名道姓、咄咄逼人。还有,他在写奏折时,明显犹豫过,最后是不得不写。
大多数人都是从众的,虽千万人吾往矣之人毕竟是少数,在官场上更是如此。姚启圣离经叛道,他要做的事,可以说得罪了整个朝堂。尤其是沿海的官吏,对姚启圣的“迁界禁海令”怨声载道,因为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个人收入,还有藩库收入。每个地方官,都有相应的税收指标,完不成任务,考核就通不过,还有可能造成亏空。
当所有人都上奏折弹劾姚启圣时,不上奏折的人,很容易就被打成姚启圣一伙的,会被视为异类。职场上被人孤立,工作就没法开展。魏东亭主管东南沿海,许多事情都要他人配合。何况,魏东亭那个位置,炙手可热,不晓得多少人盯着呢。因此,他也要上个奏折,以表示与沿海督抚同心同德。
第三、作为好哥们,提醒一下康熙
魏东亭与康熙关系密切,两人是小学同学,有同窗之谊;曾经同生共死,一起擒拿鳌拜,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而且魏东亭经受住了康熙的“忠诚度测试”;在“平三藩”时,还一起逛窑子;魏东亭是正白旗包衣,与康熙有主仆关系。正是凭借这些关系,魏东亭才坐上肥缺,甚至连明珠、索额图也要称呼他“魏大人”。
康熙将魏东亭安插在南京的目的,可不仅仅是为了收税,他还要负责各类情报的收集,比如政令的执行情况、织造的经营情况、民意、物价等等。一旦发现有异常,都要及时上奏,以便康熙了解实情,随时调整政策。
因此,不管是私人感情层面还是工作层面,魏东亭都有必要如实汇报情况:“禁海令”的弊端不小,目前的工作很困难,搞不好还会影响全局,是继续坚持“禁”还是按过去那一套,你看着办吧。
秋媚说:江湖,就是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一言一行都牵动着其他人,自己也随时有可能被“网”住。魏东亭身在江湖,他的奏折,既是利用这张“网”,也是在维护这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