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859年正月初五,清朝两广总督兼钦差大臣叶名琛被英军掳到停泊在香港的英舰无畏号上。为了防止叶名琛在广东的亲信会来救他,英军决定将他带到印度的加尔答各进行关押。
传闻叶名琛到了印度,英军把他关在一个巨大的玻璃箱子里,然后让人带着这个玻璃箱子到街上去展览。一代清军将领,像动物一样被人参观。
1859年,叶名琛绝食而亡。
图一
叶名琛在印度真的是被英军这样对待的吗?自己的一品大臣被俘,咸丰帝又作何反应呢?为何不派人营救或者与英方交涉呢?身为堂堂总督,叶名琛为何会落入英军手中呢?
“亚罗号事件”
其实亚罗号只是一艘排水量不大的小商船,但是这艘商船干的都是违法的勾当。
不单单是走私货物,而且还从事海盗和人口贩卖的行为。为了规避清朝海关的检查,这艘船舶在当时英统香港登记。因为根据国际法中船舶管辖权的惯例,登记在哪里,船只就受哪里管辖。
当时,亚罗号从澳门运送大米到广州,一位葡萄牙水手告发这艘船只与海盗有染。同样是根据国际法规定,如果发现船只存在违法行为,船只停泊国可以登船检查。叶名琛接到澳门那边的报告,让水师上传缉拿了12名水手。
图二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水师上船的时候,并未发现船上有任何旗帜。但在水师带走有嫌疑的水手后,船舶突然升起了英国国旗。
当时的英国外交人员巴夏礼得到消息后,立即前往码头,并拿着《虎门条约》要求清水师这边放人。
在巴夏礼和水师交涉的过程中态度倨傲,语气蛮横无理,激得在场的一个水勇(鸦片战争上清政府组建的水上民兵)直接给了巴夏礼一巴掌。
这一下可激怒了巴夏礼,叫嚣着让中国人付出代价。
图三
巴夏礼见水师说不通,就转而向叶名琛施压,要求清政府放人并公开道歉。但是在叶名琛在审讯这12名水手的过程中,发现其中有两人确实是海盗。叶名琛表示,可以将其中的9人释放,但两名海盗还有一名证人暂时要留下。
但是英方并不买账,执意要叶名琛放回所有的人。
叶名琛多次让步,同意将除了海盗以外的船员全部放回,但英方步步紧逼。万般无奈下,叶名琛同意放回所有船员,但此时的英方已经没了耐心。
图四
叶名琛派南海县丞亲自押送12名水手到达英国领事馆,英国人闭门拒绝接受放归的水手,随即英军炮轰广州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可见英国人要人是假,再次挑起战争,想要进一步从中国获取利益才是真。
单单从外交手段上来说,叶名琛处理这件事并没有什么错误,甚至做到了有理有节。但是英国人的侵略本就是蓄意的,这次事件不过就是一个导火索。
这两点也被马克思所赞同。
图五
马克思在事发两个月后写的《英中冲突》一文这几篇中明确指出:“在全部事件过程中,错误在英国人方面。”
战争爆发,眼看没有能力抵抗,叶名琛为何不赶紧逃命呢?他被俘虏之后,一向器重他的咸丰帝为何不派人救他或者找英国谈判呢?叶名琛多少算是朝中大官,只要咸丰帝肯向英国谈判,多少还是能阻止叶名琛被带往印度的。
不战不守不和
战争爆发的前期,叶名琛一点都不着急,甚至可以说是波澜不惊。当时,叶名琛正在看武乡试。属下急急忙忙跑过来禀报英军已经攻占了广东东郊的炮台,叶名琛笑着摆摆手,说道:“不必慌张,到天黑他们就自己走了。”结果换来了的是英军直接逼近省城。
叶名琛这才知道着急了,他连忙发布告示悬赏杀敌,还下令整备团练两万余人。各地的民兵组织也积极响应。与此同时,广东水师也向英军发动了袭击。
但是,无奈南方的大部分兵力都被抽调过去,镇压太平军去了。叶名琛手上也没有多少兵力可以调动。
图六
所以说,时人讥讽叶名琛的“六不总督”其中的“三不”(即不战、不守、不和)说起来也算是有些冤枉他了。他不是不战,而是战了没打过,进而也就守不住:也不是不和,是因为求和就意味着投降,自己的乌纱帽很有可能保不住。
为了头上这顶乌纱帽,叶名琛也废了不少心思。当初他受到清廷的赏识,就是因为他在镇压起义方面的成绩卓越。
对待所谓“暴民”,叶名琛重拳出击,毫不手软,甚至被人叫做“杀人魔王”。
图七
广州有一条巷子叫法场地,是古刑场所在。有传言称咸丰五年,叶名琛在广州大肆捕杀起义人士,甚至说他抓到人连审讯的流程都不走,直接押送至刑场。据说单单这一年,法场地被杀的就有七万五千人。
有一位当时在广州的柯克曾经这样说:“广东的屠宰场……就是在这里恶棍叶名琛在一年内杀了七万人!”
柯克还说了叶名琛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他的第一任妻子和他的孩子,曾经被从这里北上的起义军所杀,所以他要报复。
图八
可后来经过考证,叶名琛的第一任妻子多年前死于疾病,并非被起义军所杀。柯克的话不过也是道听途说。还有一层原因是,当时英国人接手广州后,担心叶名琛威望仍在,故意夸大抹黑他。
无论叶名琛到底是不是杀了七万人,他靠着打压起义运动,捕杀起义民众来换取官运亨通是事实。
正因为这点,叶名琛特别害怕咸丰帝知道他被英军打得节节败退。于是他冒着欺君之罪,给咸丰帝好几封错误的军情,说自己是打了胜仗,大败英军。
图九
咸丰帝本来很高兴,谁知没过多久就传来了广州陷落的消息。咸丰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再加上战争的导火索就在叶名琛这里,咸丰对此人恨之入骨,怎么会去救被俘的叶名琛。
咸丰帝不但不救叶名琛,还在他被俘后免除了叶名琛的一切职务,并当众指责此人祸国殃民,是挑起战争的罪人。
叶名琛一年后在印度绝食而亡,被英国人送回国后,咸丰帝只是淡淡回了一句知道了。
图十
叶名琛为何会在英国绝食而亡呢?莫非他真的收到英国人的虐待,像文章开头所说的那样的侮辱?
不食周粟抱憾而终
1859年的正月初五,叶名琛被英国人带上了英舰无畏号,随行的还有叶名琛的几个仆人、剃头匠,以及厨师。
英国人既然允许叶名琛带这么多人,自然就不可能像传言的那般把他当成动物去展览。
虽然战败了,但是叶名琛也算是清朝的大官,英国人对他还算是不错的。到达印度之后,将他安置在一处花园楼里住,还多次备了车马,邀请他去游玩。但是叶名琛不肯。
图十一
从自己被俘那一刻,叶名琛好像幡然醒悟一般,自觉自己罪孽深重,坚持要做“海上苏武”。
他临行前让仆人买了大量的米面带上船,一路上包括在印度的这些日子,坚持不是英国人给的食物。
一直坚持到咸丰九年的二月二十日,他们带了的食物消失殆尽。仆人央求,能不能在当地采买,被叶名琛拒绝了。他说他之所以跟着英国人来,是因为英国人说要带他见英王。素闻英王明事理,叶名琛想要找英王理论,为何明明我方答应了要求,却要无端开战。
图十二
哪成想到了印度后,英国人绝口不提带叶名琛回英国见英王之事。
如今带来的米面已经吃完,叶名琛觉得自己没有颜面吃外国的东西,于是开始绝食。半个月后,叶名琛绝食而亡。
结语
叶名琛此人某种程度上,也是给清政府做了替罪羔羊。中英开战时,他手上的兵力完全不能与英军抗衡,咸丰帝也没有允许他合谈。落到那般田地,除了他自己自身的原因之外,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也逃不了干系。
图十三
前半生,叶名琛是道光、咸丰两代帝王的宠臣,对起义民众毫不手软,令人愤恨。
但在异乡,他宁愿绝食而亡也“不食周粟”的气节也令人钦佩。
这功过是非,只能留给后人评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