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自古以来备受男女老少喜爱,其中不仅有关于社会百态的批判,还有关于人物之间哀婉缠绵的感情描写,更是这本书的一大看点。
我们沉浸在宝玉与黛玉遗憾中,却忽略了在红楼梦中,心仪欣赏黛玉不仅宝玉一人,还有薛府公子——薛蟠。
01薛蟠其人
薛蟠——四大家族薛府的公子,宝钗的哥哥,名副其实的不学无术,被别人称为“金陵一霸”不思进取,流连勾栏,虽然出生在钟鸣鼎食的商贾人家,富甲一方。
可是由于薛姨妈的对儿子溺爱,薛蟠不在行为人品道德上都有问题,还养成了傲慢自如的性格,可以说这样一个纨绔子弟,在红楼梦中,是上不得主角台面的。
可是薛公子这样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一代纨绔,却在黛玉生前,没有做过什么越矩之事,实实在在地当了回君子,他的这段行为在文学家面前颇具争议。
在红楼梦中,各位书迷对他的厌恶开始,应该是强娶香菱,然后又抛弃香菱,活生生让明明有大好归宿的香菱早早的香消玉损,实在让人可悲可叹。
香菱作为扬州瘦马,从小生活艰苦,受尽世人白眼,但好在她粉面朱唇,婀娜多姿,是个不可多得的美人儿。
也正是因为这样子的原因,才能让她被有龙阳之好的冯渊看上,并且当众做出了娶了香菱,便不再流连勾栏的承诺,在世人看来这本是一庄好事。
可是偏偏,命运多舛,香菱没有等来冯渊的花轿,却是等来了薛蟠的强娶,这位任性的公子哥,依仗着自己的家族地位,半路截胡,强抢民女,草菅人命,虽然对香菱来说,嫁与谁貌似都没有好结果。
可是偏偏屋漏偏逢连夜雨,薛蟠家族联姻的妻子——夏金桂,是个狠角色,与薛家一样,同在户部挂名行商,都是为皇帝效力的商户,在京城是一流门户。
都是家中只有一个母亲带着长大,两人有一样的童年,都是从小被母亲教养长大,夏金桂性格强势要强,嫁到薛家,确实让薛蟠的各路红颜知己吃尽了苦头。
心计手段比起薛蟠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最后只得逼得香菱郁郁而终,可是即使这样,薛蟠还是不知足。
在赖大家的酒席上,碰到柳湘莲,居然起了别的歪心思,不曾想到被柳湘莲骗到北门外打个半死。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哪怕拥有了香菱,薛蟠依然改不了喜新厌旧的德行,
可是这样无恶不作的一个人,在涂瀛《红楼梦论赞·薛蟠赞》却有不一样的看法,大体意思便是,薛蟠他虽然大字不识几个,性格粗野,却天真烂漫,纯任自然,虽然才情上差了许多,确是性情中人。
这样中肯的评价让书迷们确实摸不着头脑,这还得从后来的故事中说起。
02黛玉进府,一见钟情
话说黛玉进贾府以后,处处小心谨慎,可是孤傲的性格让很多姐妹觉得高傲,却让宝玉欣赏不已。
表了心意,但口说无凭,于是听闻薛宝钗的冷香丸对身体奇功异效,宝玉便着手研究,想以后送体弱多病的林妹妹。
但是无可奈何,薛宝钗并没有分享的心思,总是搪塞过去,所以在找了配方研究了许久,终于空手而归
但是让人想不到的是,研究冷香丸的不止贾宝玉,还有纨绔子弟薛蟠,他的恒心居然还要比宝玉好。
遗憾的是,虽然在最后,冷香丸制作成功了,可此时黛玉已经撒手人寰了,最后薛蟠在黛玉的棺木中放了冷香丸,也算是陪着黛玉走了一程。
虽然生前对黛玉没有表明心意,但是对于这样一个见异思迁的公子哥来说,愿意花这样长的一段时间来为黛玉做这件事,确实罕见。薛蟠对黛玉不仅仅是喜欢,更多可能是被才情所吸引,生出的欣赏。
03薛蟠的深情人设
所谓男女在感情中,无非就是一场心理拉锯战,而人的独特心理,都是喜欢,艳羡自己所缺乏的东西。薛蟠才疏学浅,大字不识几个,虽然出生在钟鸣鼎食之家,精神世界却是极度缺乏的。
而黛玉的出现恰恰让这位公子哥重新审视了自己,这就说明了,她虽然无恶不作,喜新厌旧,但对黛玉的相关的事情,却是非常上心。
可在黛玉在世时,没有机会聊表心意,所以在黛玉去世后,薛蟠的表现,可谓是立足了深情男二的人设。
而黛玉去世后,他动用了家财万贯,为林妹妹打造了上好棺板,这本来落不着薛蟠的差事,毕竟黛玉后面有一整个贾府,她的葬礼大有人帮忙操办。
可是碰巧的是,薛家本来就经营有棺材铺子,当年秦可卿去世后,没有上好的棺板,还是薛蟠从中帮助,半价买了上好的棺板,就算做了一个人情,但是也收了一定的报酬
可是到了黛玉这里,他不仅愿主动愿意散尽千金,还费心费力的张罗下人去找,只为让放在心底的林妹妹能风光入葬,可以说,这是别人都不曾有过的待遇,也是对林妹妹独有的偏爱。
04后记
所谓古今痴男怨女,都难过情关,在这场豪门之间的纠缠中,宝玉看似随性洒脱,实则身不由己
黛玉清高自傲,却敏感小心,而薛蟠,看似无所作为,到处寻花问柳,可是在心底,却也藏了一轮皎洁的明月。
在曹雪芹的笔下,鲜活富有灵魂,《红楼梦》写的不仅是人,事,社会百态,情感纠葛,在开局之时,便注定了悲催的人物命运,
读者会因为红楼女子的悲催命运而潸然泪下、会因为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暗自神伤,却往往忽略了《红楼梦》其实不只有儿女情长,它真正的意义是揭示了深刻的人生智慧。
批判了社会的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人生的道理,这才是《红楼梦》的真正伟大之处。而恰恰成就一本书的伟大,需要许多细枝末节,平平无奇的小人物,才能锦上添花,成就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