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朝少数或者说仅有的勤政有为之君,雍正皇帝胤禛手下有两大悍将,其一为年羹尧,其二为岳钟琪,连《清史稿》也承认:“终清世,汉大臣拜大将军,满洲士卒隶麾下受节制,锺琪一人而已。”但是年羹尧的下场大家都知道,惨得不能再惨了,而继任者岳钟琪的命运也很坎坷,要不是雍正罩着,早就被八旗贵胄乱拳打死了。在雍正五年,有一帮诸如云贵总督鄂尔泰、左都御史查郎阿这样的八旗贵胄就一直看着岳钟琪不顺眼,交章弹劾,还言之凿凿地举报岳钟琪:此人是岳飞后人,即将起兵造反要报宋金之仇。雍正收到亲信督抚的弹劾奏章之后笑了:这样的奏章我收到好几箱子了,你们赶紧去调查一下,把那个造谣的抓来杀掉。
那些八旗贵胄对年羹尧岳钟琪这样的汉将羡慕嫉妒恨再加上狐疑歧视,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这是可以理解的,而岳钟琪是岳飞后人这一点也是毫无疑义的:第一、家族谱系明确,这个做不了假;第二岳飞是抗金英雄,而清朝就是后金,“岳飞的后人”在清朝似乎也没啥光荣的。抗金英雄岳飞的后人掌握着清朝大部分精锐之师,也难怪八旗大佬们心惊肉跳,于是当时的情形是“锺琪督三省天下劲兵处,疑忌众,讹言锺琪将反。”这件事发生在雍正五年,当时主管弹劾监察的是左都御史查郎阿,此人是)纳喇氏满洲镶白旗人,世袭一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而雍正最信任的三大督抚中唯一的八旗贵胄(另外两个是李卫田文镜)、云贵总督西林觉罗鄂尔泰,也垂涎岳钟琪的抚远大将军之印,于是这些八旗贵胄一拍即合,准备像乱拳打死年羹尧那样,用奏章埋掉岳钟琪。
幸好雍正还不那么糊涂,在朝中大佬胁迫下赐死年羹尧已经是不得已而为之,对比年羹尧低调而且会做人的岳钟琪,他自然是要一力保护。于是雍正在收到弹劾奏章之后意味深长地笑了,然后以露布的形式发布了一道上谕:“数年以来,谗锺琪者不止谤书一箧,甚且谓锺琪为岳飞裔,欲报宋、金之仇。”这上谕是公开发布到所有够级别的官员手中的,而且将弹劾岳钟琪的奏章定为“谗言”,等于公开打了鄂尔泰查郎阿的脸。
雍正把弹劾岳钟琪定位为谗言还不算,他还在上谕中为岳钟琪辩解:“岳钟琪忠心耿耿劳苦功高,我这才把军国重任放心地托付给他(懋著勋劳,朕故任以要地,付之重兵),而且川陕百姓也都是知恩图报的好人(尊君亲上,众共闻知),现在有人诬陷岳钟琪要谋反以替祖先岳飞报宋金之仇,不但是诽谤岳钟琪,也是诬陷川陕百姓,这件事一定要严查,揪出谣言的幕后主使!”
一看雍正真急眼了,知道皇帝大人笑起来比发怒更可怕的巡抚黄炳(摊丁入亩首倡者)、提督黄廷桂(后任武英殿大学士),在进行了“缜密侦查”之后上报:寄居四川的湖广人卢宗因为跟岳钟琪有私人恩怨,这才编造谣言诬陷岳钟琪,没有幕后主使。雍正接到“调查报告”也无可奈何,因为即使雍正再糊涂,也知道要是没有朝中大佬支持,外乡人卢宗根本就掀不起这么大风浪来。但是朝中满洲大佬已经抱成团要搞掉岳钟琪,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如果自己深挖下去,可能就会把清朝大厦挖塌了——要是真按照《大清律》办事,那些八旗贵胄罄竹难书的罪行,就是都拉出来排头砍去,可能也就有那么一两个是冤枉的。
于是雍正下令:“把那个造谣的卢宗拉出去砍了,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岳钟琪别往心里去,其他人也别嚼舌头了。”雍正想把此事就此翻篇儿,其实也是一厢情愿,有清一代,特别是“汉不掌兵满不点元(汉将不独立带兵,满人不当状元)”已经是一个惯例,岳钟琪躲过名枪却躲不过暗箭,最后在鄂尔泰、查郎阿等一帮内阁大学士的交章弹劾之下,雍正实在是顶不住了,只好把岳钟琪关进了监狱。要是按照八旗贵胄的处理意见,岳钟琪应该“斩立决”,雍正最后拍板定了个“斩监侯”,而且这一“侯”就侯了三年多,直到乾隆二年才被放出来,然后替乾隆又打了十六年仗。
岳钟琪唯一可以告慰先祖岳飞的,是他的百斤铜锤(钟琪长身赪面,隆准而骈胁。临阵挟二铜鎚,重百余斤)从未挥向本族百姓,而是一直战斗在西域和南疆平叛前线。但是也有人替岳钟琪惋惜:当年明知道八旗贵胄不把自己当一家人对待,每天都有被奏章压死的危险,何不带领麾下健儿反戈一击?其实笔者是理解岳钟琪的苦衷的:清朝皇帝也曾属于明朝建州卫子民,似乎还可以算是自家人,而博尔济吉特策棱、莎罗奔这帮家伙野心更大更该死,要先把他们收拾掉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