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亥是清朝唯一生殉的大妃,也是多尔衮的生母。她生了3个儿子,可被逼殉葬时,却没有一人帮她。
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大福晋,也是努尔哈赤最爱的女人。她比努尔哈赤小30岁,12岁嫁给他为妻,共生下了3个儿子,其中第二个儿子最有名,就是多尔衮。
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享年67岁。去世前,他和阿巴亥足足待了3天,然而,没等阿巴亥宣布努尔哈赤的遗言,37岁的她,就被一群人逼着殉葬了。
此时,她的大儿子22岁,手握重兵,可史书上却找不到他半点反抗的迹象。
真的有孩子能眼睁睁看着母亲被逼死吗?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来聊聊,阿巴亥到底是怎么被逼死的。
据史书记载,努尔哈赤去世后,最先冲进来的人,是曾和阿巴亥有过绯闻的继子代善。他拿着一份遗诏,要求阿巴亥殉葬,并称这是努尔哈赤的意思。
《太祖皇帝实录》: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之殉。”
代善是大贝勒,也是最有希望竞争汗位的人,然而,因为和阿巴亥的绯闻,最终,他与汗位无缘,自此跟在皇太极后面摇旗助威。
此时,距离努尔哈赤去世还不到24小时,阿巴亥自然百般不愿意。
她是大福晋,3个儿子深受努尔哈赤的宠爱,也非常有出息。努尔哈赤一死,正是她大展身手的时候,她怎么可能愿意殉葬?
然而,无论她如何抗争,都没办法撼动皇太极等人分毫。
皇太极直言:若是阿巴亥不愿意殉葬,大家就会直接用弓弦将其勒死。
阿巴亥是个聪明人,她知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她答应了殉葬。
临终之前,她要求在场所有王爷发誓,一定要善待她尚未成年的2个儿子,即15岁的多尔衮,和13岁的多铎。
《太祖皇帝实录》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无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
乍一看,阿巴亥的殉葬,似乎是交易的结果,也符合当时的风俗。可我翻阅史书,却总觉得这件事处处都是疑点。
我认为,阿巴亥大概率是被皇太极逼着自尽的。
理由如下:
其一,阿巴亥的殉葬,与当时殉葬的习惯不符合。
满清入关之前,的确有殉葬的习俗,但这个习俗有两个要求:第一,殉葬之人是妾氏;第二,殉葬的人没有年幼的子嗣。
阿巴亥是正妻大福晋,生育了三个儿子,老大阿济格已经成年,但老二多尔衮、老三多铎还没有成年。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阿巴亥不应该殉葬。
其二,关于殉葬的记载,自相矛盾。
【矛盾一】阿巴亥到底受不受宠
按照满清之前的习俗,生殉的正妻,会和丈夫一起火化,骨灰放在一起,一并下葬。这种亲密程度,一般只会适用在受宠的爱妻身上。
而皇太极等人拿出来的遗诏,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每致帝不悦”,也就是努尔哈赤对阿巴亥有很大的意见,根本不喜欢她,更不用说宠爱了。
对于这种妻子,应当是处死或者废黜,怎么可能是殉葬?
【矛盾二】努尔哈赤到底有没有留下遗言
从满清的官方史书记载来看,无论《太祖武皇帝实录》、《满洲实录》,还是《太祖实录》,都记载:
“上于国家政事、子孙遗训,平日皆预定告诫,临崩不复言及”。
也就是说,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太着急,根本来不及留下任何遗言。
那既然死得这样着急,要求阿巴亥殉葬的遗诏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以上2处矛盾都可以显示,阿巴亥的殉葬有问题。
其三,遗诏与努尔哈赤生前的做法,大相径庭。
阿巴亥12岁嫁给努尔哈赤,多年来一直是盛宠,一进宫就是平妻,后来皇太极的母亲孟古死了,她一直都是大福晋。
30岁那年,有人告发她和继子代善私通,在证人证词都有的情况下,努尔哈赤也只是冷落了她一年多,又把她接回来当大福晋。
复宠之后的阿巴亥,不仅是后宫之主,更开始出席前朝、军队等的庆典,势力越来越庞大。努尔哈赤临终前几天,也一直都只让阿巴亥陪在身边……
至于她的三个儿子,也是子以母贵,深受努尔哈赤的喜爱。
大儿子阿济格年纪轻轻就成了正白旗旗;三儿子多铎也成了镶白旗旗主。至于二儿子多尔衮,努尔哈赤曾公开承诺,未来将会把自己手上的一旗也交给他。
因为这一言论,许多人认为,努尔哈赤可能想要传位给多尔衮。
种种迹象都表明,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心头宝。
他从未限制过她,甚至还给了她的儿子非常多的权势。
若是努尔哈赤真的想让阿巴亥殉葬,何至于这么麻烦?
由此可知,阿巴亥的殉葬,极有可能是皇太极等人操控的,而皇太极逼死她的理由也很简单,为了汗位。
据史书记载,努尔哈赤去世前3天,一直和阿巴亥在一起。那么合理推断,阿巴亥手中,可能有遗诏或遗言。
她的三个儿子都太有出息了,如果真有这种情况,那么对皇太极来说,一定弊大于利。
作为正宫,阿巴亥很聪明,否则也不可能多年盛宠。
如果留下阿巴亥,就算皇太极坐上了汗位,未来也可能有大变故。
另外最关键的是,皇太极可能想要给母亲报仇。
皇太极的母亲孟古,也是努尔哈赤的大福晋,可在阿巴亥入门后的2年内,迅速抑郁而终。
如果皇太极真的想要让阿巴亥死,唯一拿得出手的理由,就是殉葬。
不过,问题是,阿巴亥的3个儿子,为什么没有任何反抗呢?当时,她的3个儿子手中都有不小的势力
前文提到,努尔哈赤非常宠爱阿巴亥,因而也对她生的3个儿子非常宠爱。
在皇太极逼阿巴亥殉葬之际,她的三个儿子已经有了不小的势力:
22岁的阿济格是正白旗旗主;13岁的多铎是镶白旗旗主;15岁的多尔衮也拥有了15个牛录。
牛录是生产、军事合一的一种社会组织,说白了就是一种财产。在当时,最富裕的旗是45个牛录,最穷的旗是15个牛录。
由此可知,如果三兄弟联手,加起来的势力,已经远超努尔哈赤的许多儿子。
若是他们反抗,一定可以保住自己的母亲。
可我查遍了史书,也没有查到这3兄弟有任何反抗的迹象。
他们难道能眼睁睁看着母亲被逼死,而毫无作为吗?
我推测,任何人都不可能容忍亲生母亲被逼死,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阿巴亥的3个儿子,基本上没有反抗的时间、空间。
其一,时间太短,他们可能来不及反抗,就算反抗,也来不及救下阿巴亥。
八月十一日庚戌未时(晚上七点多),努尔哈赤在沈阳东四十里的地方去世。阿巴亥护送努尔哈赤的尸体,连夜赶回城内宫中。
《满洲实录》:“遣人召后,迎之于浑河相遇,至艾家堡今沈阳市于洪区埃金乡,离沈阳四十里。八月十一日庚戌未时崩,在位十一年,寿六十八。”
按照当时的马车速度、城外路况,驾车四十里地,再安顿好努尔哈赤的尸体,停灵,怎么也需要三四个小时。
而阿巴亥殉葬的时间是八月十二日辛辰时,也就是早上七点多。
换言之,努尔哈赤的尸体进宫不到8个小时,阿巴亥就被迫殉葬了。
这中间,阿巴亥作为大福晋,还几番拖延,希望事情能够有转机,可最终,她还是在皇太极等四大贝勒的逼迫下,香消玉殒。
从现有的零星记载,我们可以大概还原当时的情况:
努尔哈赤病危,却好几天不让皇太极等人近身,只让阿巴亥跟着。皇太极下定决心,只要父亲一死,就要阿巴亥殉葬,以免产生变故。
由此,得知父亲死讯,皇太极先哭了一番,然后召集四大贝勒商议:一定要在阿巴亥开口说话之前,让她身死。
次日清晨,四大贝勒直接逼宫,要求阿巴亥殉葬。
这样迅速的决策,阿巴亥本人都没想到,就更不要说他的三个儿子了。
因此,我认为,她的3个儿子不是不想反抗,而是等他们收到消息,母亲已经被逼死了。
而母亲已死,那么一切的反抗都没有了意义。
不在场的人,根本无法证明,母亲的殉葬是自愿的,还是被逼的。
其二,四大贝勒齐心协力都要阿巴亥死,三兄弟根本斗不过。
如果单纯论兵力,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加在一起,的确能够与任何一个四大贝勒抗衡,形成一股令人无法忽视的力量。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在这三个人中,只有阿济格成年了,稍微经历了几场战争。但他性格粗暴,智慧不足。
而剩下的多尔衮、多铎都没有成年,也没有立下多少军功。
他们虽然有财产、有队伍,但威信不足。
四大贝勒中的任何一个,不管是皇太极、代善,还是阿敏、勒莽古尔泰,他们比阿巴亥的儿子大了十多二十岁,早就已经建立了稳固的姻亲关系、人脉关系、赫赫军功……
对于汗位,他们更是准备了许久。
在这个节骨眼上,一旦四大贝勒和阿巴亥的三个儿子起了正面冲突,不管导火索是不是阿巴亥的殉葬,其实质都是汗位之争。
而在这一点上,四大贝勒的战线是一致的:四大贝勒之间,彼此还能争斗一番,但如果汗位落到阿巴亥家三兄弟手中,再加上阿巴亥的地位,他们日后绝无胜算。
所以,在四大贝勒心中,阿巴亥必死。
而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和一个贝勒斗尚且存在问题,和四个贝勒一起斗,不可能赢。
正因为如此,阿巴亥看到“遗诏”时,尽量拖延,并不是为了免死,而是想要在临死前,再看一看自己的几个孩子。
殉葬之时,阿巴亥要四大贝勒盟誓,一定要善待多尔衮、多铎,并且要将努尔哈赤生前答应给多尔衮的一旗兑现。
这大概,是阿巴亥作为母亲,能够为孩子争取的最大利益了。
总结
我想,没有任何儿子可以看着别人逼死自己的母亲,阿巴亥的3个儿子为何不反抗,主要是两个原因:
其一,皇太极算计在先,行动迅速,他们根本没有反抗的时间;其二,实力有限,在汗位的争夺中,三兄弟加起来,也拼不过四大贝勒,只能忍气吞声。
阿巴亥死后,皇太极继位。
他没有直接对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下手,反而还和气善待。
但他干了一件非常阴损的事情,即以“阿济格擅自主持弟弟多铎的婚礼”为由,剥夺了阿济格手上的正白旗,并将这一旗给了多尔衮,就当作自己完成了承诺。
《清史稿·卷二百十七·列传四》:二年,以擅主弟多铎婚,削爵,寻复之。
因为这件事,阿济格和多尔衮兄弟之间产生了嫌隙。尽管处置的人是皇太极,但多尔衮的得势,是以哥哥阿济格的失势为代价的。
此后多年,他们兄弟之间一直相互算计,彼此忌惮,皇太极的汗位也因此安稳了许多。
对于殉葬的阿巴亥,皇太极则有意贬低,不设神牌,也没给追封,只追封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孟古。
后来,皇太极去世,顺治年间,多尔衮大权在握,追封母亲阿巴亥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并把阿巴亥放入神庙。
然而,4个月后,多尔衮去世,顺治马上就废阿巴亥封号,又将她挪出了太庙。
幸运的是,无论阿巴亥的封号、神位经历了多少变故,她的骨灰始终和丈夫努尔哈赤在一起。
后来,顺治对多尔衮挫骨扬灰,但也不敢撬开努尔哈赤的陵墓,对阿巴亥的骨灰做点什么。
可能大家对阿巴亥的了解很少,但作为多尔衮的母亲,她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一生。
12岁那年,她被当成政治筹码,嫁给了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对她很好,经历过众星捧月的岁月,当上后宫领袖,甚至还能涉猎前朝:
大福晋率众福晋叩见汗,曰:‘汗蒙天眷,乃得广宁城。’再,众贝勒之妻在殿外三叩首而退。嗣后,以迎福晋之礼设大筵宴之。(取自《满文老档》)
30岁那年,她被小福晋状告,和大贝勒代善有暧昧关系,按律当死,但最终努尔哈赤只是以盗窃罪将她赶回娘家,1年后又把她接在身边,带着她处理军政大事。
37岁那年,她以为她的事业才刚刚开始,却急转直下,生命戛然而止。
回首往事,不知道她是愿意当草原上无忧无虑的小女孩,平凡一生?还是更愿意历经轰轰烈烈,在尔虞我诈中争一争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