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多尔衮:38岁意外死亡,被顺治掘墓鞭尸,唯一的女儿东莪结局如何

多尔衮:38岁意外死亡,被顺治掘墓鞭尸,唯一的女儿东莪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2917 更新时间:2023/12/5 2:06:38

“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边疆。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大业,厥功最著。”——清朝乾隆皇帝

若要问清朝入关并定鼎中原的最大功臣是谁,

睿亲王多尔衮

当居首功,正所谓“厥功最著”。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与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是一奶同胞,皆为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大妃阿巴亥所生。

阿巴亥12岁入宫,13岁就被努尔哈赤册封为大福晋,要知道清朝的大福晋可是相当于中原王朝的皇后,是为后宫之主,掌管后金后宫。

作为一个既无资历又无子女的妃子,能在入宫不到一年时间就被册封为大福晋,可见努尔哈赤对阿巴亥的恩宠真的是无以复加,可谓是宠冠后宫。

也正是努尔哈赤对阿巴亥的宠爱,多尔衮和他的哥哥阿济格、弟弟多铎在努尔哈赤创立后金后被委以重任,三兄弟同列为“和硕额真”,共议国政。

内有大福晋阿巴亥在后宫帮衬,外有努尔哈赤的重点培养,多尔衮的生活别提有多滋润。

努尔哈赤在世时,他是清朝诸皇子当中除四大贝勒和乃兄乃弟之外,领有牛录最多的一个,实力颇为强悍。

自身实力再加上母亲阿巴亥、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的势力,一时间多尔衮三兄弟便成为努尔哈赤时期最不容忽视的一股皇子力量。

隐约间已经拥有争夺后金大汗的实力,故而颇受包括皇太极在内的四大贝勒的忌惮。

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多尔衮三兄弟拥有如此强悍之实力,虽未必有夺储之心,但生在皇家不是你没有夺储之心,别人就不会对你动手,有时候生在皇家也是身不由己的。

努尔哈赤驾崩后,多尔衮母亲阿巴亥被皇太极等几位大贝勒以所谓“帝遗言”为由逼迫殉葬。

皇太极为什么要逼死阿巴亥?无他,为了占据大汗之位并稳固之。

阿巴亥身为大福晋,理论上是努尔哈赤所有皇子的嫡母,包括皇太极。

借着这个身份,纵使皇太极登上大汗之位,阿巴亥也可以利用“大福晋”这个身份牵制皇太极,甚至帮助自己的儿子登上大汗的位置。

只有阿巴亥死,皇太极的大汗之位才能稳固,同时也才能控制住多尔衮三兄弟,将他们手中的势力化为己用。

由于多尔衮三兄弟尚年幼,且努尔哈赤生前也曾立下祖训“嗣君不可杀兄弟”,故而皇太极没有对多尔衮三兄弟赶尽杀绝,只是想法设法削弱他们的实力。

先是将多铎、阿济格二人统领的正黄、镶黄二旗改色为正白旗与镶白旗,从而加强自身在八旗中的政治、军事地位。又在他们统帅的八旗安插一名管理旗务的“固山额真”。

虽然多尔衮没有在权力争夺过程中受到太多的牵连,但是较之在努尔哈赤时期,多尔衮此时的生活却是不尽人意,颇受皇太极的猜忌。

依照常理,作为皇太极昔日争夺后金汗位最强的对手之一,皇太极即汗位后,多尔衮此生再无出头之日,大概率只能做一个闲散的王爷。

幸运的是,当时的后金还面对着一个强有力的对手,那就是大明。

与大明这个庞然大物争夺天下,相对弱小的后金最需要的就是联合各方所能联合的力量,多增加一份力量,在与大明的争斗中就能多增加一份胜算。

因此,对于皇太极治下的后金而言,最忌讳的就是内讧,一旦发生内讧,很有可能后金顷刻间就会被大明击败,迎来亡国的结局。

后金的力量本就与明军不成正比,尤其是满洲八旗,每一个八旗兵对皇太极来说都尤为珍贵,满洲八旗不但需要在与明军的作战中占据绝对的主力位置,且还需要压制住随时可能有异心的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可以说,满洲八旗是后金立国根本,满洲八旗一旦受损严重,后金瞬间就会变得岌岌可危。

多尔衮三兄弟手握的力量正是后金最为精锐的满洲八旗军,故而如若皇太极与他们发生争斗,最终损害的只有后金本身的国力。

所以对于皇太极而言,对待多尔衮三兄弟只能是继续重用,别无选择。

如此,后金所面临的极具压迫的外部环境,让多尔衮避免了成为一个闲散王爷,甚至是圈禁王爷的命运。

皇太极继位后,多尔衮虽然被皇太极所忌惮,但本身权势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为了后金,及后来清朝的国之柱石。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号大清,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列六王之第三位,时年仅二十四岁。皇太极更改官制后,多尔衮奉命统摄六部之首的吏部。

此时,多尔衮在皇太极一朝的权势达到顶峰,文臣武将的袭承升降、甚至管理各部的王公贵胄都经他之手任命。

多尔衮能被皇太极重用,除了其身后依附他或是与他有亲密关系的势力,更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多尔衮本身的军事、政治能力不俗,是诸皇族成员当中顶尖的存在。

除此,皇太极更改官制、改革政府机构、重用汉臣等对清朝有着至关重要意义的政策,其中也都有多尔衮的身影。

可以这么说,清朝能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多尔衮功不可没。

1643年9月21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生前未立嗣子。

皇太极子嗣虽多,但由于生前并未颁下诏书明确哪位子嗣继承他的皇位,因此清朝内部陷入夺储之争中,最后矛盾集中在以皇太极长子豪格为首的正黄旗、镶黄旗和以多尔衮为首的正白旗、镶白旗身上,即豪格和多尔衮两人争夺帝位。

当时,豪格和多尔衮两人实力相当,谁也不服谁,委决不下,以至于几乎快引起刀兵相见。

刚才我们也说,清朝最大的敌人就是大明。

此时大明虽然因为松锦之战丢掉辽东,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明还是有灭掉清朝的实力。

一旦清朝内部发生内讧,上层统治阶级刀兵相见,大明突然派军攻来,别说辽东不保,清朝都可能不保。

故而,多尔衮与豪格为了清朝的国运,最终还是决定各退一步,谁也不去争这个帝位,而是拥立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这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多尔衮虽然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机会,但权势却依然不减,甚至较之以往更进了一步。

1644年四月,多尔衮力排众议统兵入关,与李自成和南明王朝开始争夺天下。

当时,清廷内部多有人反对现在入关争夺天下,他们认为应该坐山观虎斗,等待李自成与大明拼了个你死我活后再入关。

但是,多尔衮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现在就是清军入关争夺天下的最佳时机,一旦李自成或南明一方稳定自身局势,那么清朝别说是入关争夺天下,恐怕都山海关都很难进,此时吴三桂答应归顺就是清朝入关的绝佳机会。

正是多尔衮的这一决定,最终让清朝得以入关并顺利定鼎中原。事实上,若是当时多尔衮没有强势要求入关,而是真的选择坐山观虎头,那么清军能否入关真的就要打上一个问号。

当时,以吴三桂的实力根本不足以抵挡李自成军,如果清军不去救援,山海关必定会落于李自成之手,清军若没有占据山海关,就不可能派兵大举进入中原,更不可能参与争夺天下。

之后,只要李自成军守住山海关,无论关内局势如何,这都跟清朝没有任何关系。

一旦李自成或南明稳定好自身局势,互相处于僵持状态,那么清军入关的机会可就是微乎其微的啦!就算能入,必然也是损失惨重,再无力争夺天下。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又再次力排众议,将清朝的都城从盛京迁往北京。

迁都北京这一决定,对清朝定鼎中原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决策。

当时清朝内部对迁都北京也是多有争论,有些人认为不应该迁都北京,他们害怕一旦南明或李自成军绕过北京攻下山海关,切断他们的后路,他们就会被一锅端,到那时皇帝、诸王和诸大臣都被俘虏,清朝瞬间就会土崩瓦解。

此时,多尔衮再次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迁都北京。

多尔衮认为要“以图进取”,必须迁都北京,只有占据北京才能进而统一全国,“以建万年不拔之业。”对于清朝而言,迁都北京显然是利大于弊。

迁都北京,具有非常重大的军事和政治意义,先是军事意义,迁都北京,清朝就可以将八旗精锐悉数调入关中,而不用将本就珍贵的八旗精锐放在盛京,且更有利于清朝指挥部队与南明、李自成军作战,毕竟如果都城在盛京,以当时的交通而言,军事情报来回最快也得三四天,而战场上的局势是瞬息万变的,拖延1个小时都有可能发生巨变,更别说是几天。

其次是政治意义,北京毕竟是明朝百余年的都城,北京的紫禁城更是明朝统治全国的中心,在全国百姓的眼中具有非凡的地位。

故而当清朝迁都于北京,在很多人眼中也就意味着清朝从明朝的手中接过全国的统治权,这十分有利于加快清朝统一全国的进程,至少在舆论上占据先机。

当然,多尔衮迁都北京也是有私心的,简单地说从盛京迁都北京更有利于多尔衮掌控朝政。

盛京作为清朝的第一个都城,无论是清朝皇族,还是八旗贵族,在这里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多尔衮要想在这里对自己的政敌动手,会受到很大的牵制,完全会被束缚手脚。

作为清军入关的最高统帅,多尔衮显然可以占得先机,至少北京城和紫禁城的“安全保卫工作”他可以牢牢掌控在手,只要能掌握都城兵权,多尔衮对付政敌不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自清朝迁都北京后,多尔衮的权势进一步扩张,直至最后与皇帝无二。

1644年九月,顺治帝从盛京到达北京,下诏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独掌朝纲,朝中事务皆由其全权做主。

次年,多尔衮权势再次更进一步,顺治帝再次下旨封多尔衮为皇叔父摄政王,虽然加了一个“皇”字,但地位却已不可同日而语,说明他与皇帝的差距已越来越小,几乎已与皇帝无二。

多尔衮晋升为皇叔父摄政王后,一切大礼诸如围猎、出师等时,王公贵族都要聚集到一处待候传旨,还要“列班跪送”多尔衮。

若遇元旦、庆贺礼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后,即要去朝贺多尔衮。

1646年,多尔衮更是以

为由,将皇帝玺印放到自己的府邸,自此多尔衮虽没有皇帝的名头,却已有皇帝之实。

1648年,多尔衮再次向前进了一步,变成了皇父摄政王,自此登上了人生最顶峰的时刻。

没有了“叔”字,成为皇父,多尔衮的地位此时已不言而喻,皇帝的父亲地位能差吗?

其后,多尔衮

“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

多尔衮“功成名就”后,他也没有忘记生母阿巴亥。1650年八月,多尔衮追尊生母太祖妃乌喇纳拉氏(阿巴亥),尊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祔享太庙。

然而,当多尔衮权势步入鼎峰,甚至有希望更进一步,成为真正的皇帝时,意外却发生了。

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不幸坠马,后医治无效于十二月初九日(12月31日)死亡,时年38岁。

多尔衮的死对于他的心腹来说是个灭顶之灾,可对顺治来说却是幸运至极。多尔衮以臣子的身份独霸皇权,更是逼迫顺治封他为“皇父”,如此举动,顺治岂能容他,又岂能不恨他?

当然,此时多尔衮虽身死,但是他的心腹却仍然占据着朝堂重要职位,北京和紫禁城的“安全保卫”工作都由他们统管,吏部、兵部等重要部门也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下。

故而,多尔衮死后的最初几个月,顺治帝为了安抚多尔衮的心腹,避免朝堂出现动荡,甚至出现威胁他帝位的事情,所以给予死后的多尔衮莫大荣耀。

多尔衮的灵柩运回北京后,顺治帝亲率王大臣缟服东直门外五里,迎多尔衮遗体。

之后,顺治更是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丧礼依帝礼。1651年正月,顺治又下旨尊多尔衮正宫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为义皇后,祔享太庙。

除此,顺治还下旨晋升多尔衮的近侍詹岱、苏克萨哈为议政大臣,不仅对他们不降反升,且还让他们继续执掌朝政。

不得不说,顺治帝为了安抚多尔衮的心腹,真的是舍得下血本,不但让多尔衮真正成为了一个皇帝,还大肆晋升多尔衮嫡系集团的官员,将朝中一半大权仍然交予他们掌控。

当然,顺治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让他们放松警惕,从而便于自己接下来实施将他们一网打尽的行动。

1651年正月,顺治刚刚下旨尊多尔衮正宫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为义皇后不久,顺治动手了。

在叛变的多尔衮的贴身侍卫苏克萨哈的一份所谓的检举多尔衮曾意欲“谋朝篡位”的检举信下,顺治在济尔哈朗等王爷大臣的支持下,下旨剥夺了多尔衮的帝号,连同他的母亲及妻子的封典也全部剥夺。

更让人震惊的是,顺治还下令毁掉多尔衮的陵墓,把他的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

顺治这般举动,可见他对多尔衮真的是恨之入骨。想来也是,谁不恨夺自己皇权的人呢!

那么,多尔衮死后被清算,他的子嗣结局又是如何的呢?

多尔衮这一生,虽王妃众多,有名分可查的至少有10个妃子,成婚也早(多尔衮13岁时便与吉桑阿尔寨之女博尔济吉特氏成婚),但留着他血脉的子嗣却只有一个,那就是

东莪格格

关于东莪格格的记载,清史中只有简短的一个记载:

多尔衮去世后,东莪格格被交给信郡王多尼看管。

顺治虽然很恨多尔衮,但是东莪格格尚年幼,且是女子,根本就对顺治造成不了任何威胁,加之顺治也算是一个为仁厚的皇帝,所以多尔衮死后虽被清算,甚至被顺治掘墓鞭尸,可东莪格格却并无性命之忧。

但是,东莪格格毕竟是多尔衮的女儿,虽然顺治没有对她下死手,但也不会给她太好的待遇,更不会让她留在史册之上,故而自此之后,再也无人知晓她的结局如何!

不过,据今清史学者研究,东莪成年后,有极大可能被顺治赐婚给了蒙古某位王公。

今天人们若是去呼和浩特市旅游,作为塞外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清代四合院群体建筑——“和硕恪靖公主府”是必去的一个景点。

和硕恪靖公主府据说就与多尔衮的独女东莪格格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公主府志》记载,这座府邸曾经是多尔衮曾外孙女的府邸。

我们刚才也说了,多尔衮只有一个女儿,那就是东莪格格。

既然《公主府志》说和硕恪靖公主府曾是多尔衮曾外孙女的府邸,那么也只能说东莪格格最后被顺治赐婚给了蒙古某位王公,之后与这位蒙古王公诞下了子嗣。

清代立国时,为了对抗大明这个庞然大物,清代皇族便与蒙古联姻,联合蒙古王公一起对抗大明朝。

当时,或清朝皇族、宗室娶蒙古格格,比如多尔衮的嫡福晋就是蒙古科尔沁部落出身的索诺布台吉之女,顺治的嫡后就是蒙古科尔沁部落出身的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

或清朝公主、格格嫁蒙古王公,比如恪僖贝勒图伦次女就嫁给了蒙古科尔沁部台吉博尔济吉特氏奥巴,康熙第六女固伦恪靖公主就嫁给了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喀尔喀郡王敦多布多尔济。

据统计,有清一代,约500余位公主、郡主下嫁蒙古,由此东莪格格下嫁蒙古并不稀奇。

至于东莪下嫁给蒙古哪位王公,暂不明确。

但据考证,东莪格格很有可能是嫁给了

据清史记载,从顺治八年东莪被送到信郡王多尼看管,到顺治十八年顺治驾崩,下嫁给蒙古王公的公主中只有二位身份是不明确的:

首先,据《公主府志》所载,这位多尔衮的曾外孙女爵位是和硕格格,若这个记载无误,她的父亲定是亲王无疑,依清制,只有亲王之女可称和硕格格,郡王和贝勒之女只能称多罗格格,贝子之女只能称固山格格,公之女只能称格格,剩下宗室之女只能称宗室女。

据清史记载,科尔沁台吉鄂齐尔的子嗣并未曾获封亲王爵,既然都没有受封过亲王,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和硕格格”这个只有亲王之女才能有的爵位的蒙古格格。

当时东莪格格是多尔衮的独女,虽然依照常理,她的爵位至少也是和硕格格(多尔衮爵位是亲王),但是多尔衮之后是被清算的,爵位早已被废除,所以东莪的爵位很有可能也被废除,只是后来嫁给蒙古亲王,为了大清的脸面,也为了顾及蒙古的脸面,顺治这才重新给了她一个原本只有郡王和贝勒之女才会有的爵位——多罗格格。

为什么会给她多罗格格的爵位呢?

至于东莪的去世时间和在蒙古的经历,因无史记载,所以未可知。

若是《公主府志》记载属实,料想东莪过得不会太差,毕竟是蒙古王公的王妃,生活水平自然不会差。

在多尔衮被顺治清算,所有荣宠都被剥夺的情况下,东莪格格能有这样的结局实属万幸!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

更多文章

  • 东莪格格:她是多尔衮的独女,是一位神秘格格,至今下落仍是个迷

    历史解密编辑:学姐看生活标签:多尔衮,东莪,多铎,亲王,顺治,格格

    围绕在多尔衮身边的谜团有很多,如多尔衮为何不称帝、孝庄是否下嫁给多尔衮等,而其中最让人注目的谜团之一,就是多尔衮为何只有东莪格格这一个女儿。要知道,多尔衮妻妾众多,有史可查的就有七位福晋、四位妾室:福晋,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落出身,博尔济吉特·明安(蒙古科尔沁部贝勒)的孙女,多尔衮13岁时,与

  • 多尔衮去世后,他唯一的后代东莪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多尔衮,东莪,皇太极,顺治,努尔哈赤,阿巴亥,多铎,国防政策,小说家,金庸笔下角色,军事政策

    多尔衮的一生大约有三大遗憾:其一就是生的太晚;其二就是死得太早;其三则是没有儿子。因此纵然这位大清的摄政王辅佐顺治帝入关,建立不世战功,保持朝政,但心中总还是不那么痛快的。多尔衮在战场上取得的战功在他的兄弟们中间也算是翘楚了,倘若他早出生十年,或许就没有皇太极什么事情了,毕竟多尔衮的母亲是努尔哈赤的

  • 东莪格格作为多尔衮的独生女,她人生最后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历史解密编辑:史学远征团标签:亲王,多铎,顺治,多尔衮,皇太极,董鄂妃,小说家,努尔哈赤,东莪格格,慈禧太后

    多尔衮是清初时期的政坛传奇人物,他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在其兄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本有机会继承皇位,但是在鳌拜、索尼等重臣不服从的情况下,多尔衮被迫妥协,拥立了皇太极的幼子福临为帝即顺治。之后多尔衮成为皇父摄政王,更是和顺治老妈孝庄闹出了绯闻,姑且不说多尔衮和孝庄的绯闻,就说多尔衮大权在握成为摄政王之后

  • 多尔衮去世后受到顺治的清算,他唯一的女儿东莪格格结局又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小岛知风标签:顺治,亲王,多铎,多尔衮,皇太极,董鄂妃,小说家,努尔哈赤,东莪格格,大清王朝

    在清朝建立过程中,除了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之外,对清朝的建立影响很大的人还有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辅佐年幼的顺治皇帝带领清朝从山海关外入关,并最终统一了全国,清朝的统一过程中多尔衮可谓是居功至伟。因此在顺治七年(1750年)冬天时,多尔衮因坠马意外去世后,顺治特意下旨追封他为

  • 【3M.US】《梦里与纳兰性德共饮爱恨》|王佐臣(上海)

    历史解密编辑:经典诗书画标签:美国,王佐臣,维也纳,上海市,梦里与纳兰性德共饮爱恨

    3M(相遇—相携—相传) 《梦里与纳兰性德共饮爱恨》文/王佐臣(上海)从没去过榆关的我盘点曾经山一程水一程愧对夜深千帐灯.失落於奢望纠缠病身折磨半个诗人.梦登酒楼恰逢纳兰频举杯共饮爱恨几度向风流才子讨教他卷帙中的血淋淋疑问.忘了身是客醒来泪纷纷.初夏雨把五月花狂吻尽管月笼寒水却敌不过长叹一声.怎敢议

  • 纳兰性德的升级版,街头贩卖第一人间快活丸的大元翩翩佳公子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仁宗,苏轼,李白,云石,陶渊明,纳兰性德,千古名句

    提到元曲,大概首先被想到的就是关、白、马、郑,要不就是姚燧、乔吉、王实甫。其实,有一位少数民族的文学家,和他们相比,并不逊色,王世贞就曾将他誉为元曲的首席代表,推崇他为元曲泰斗,他就是畏兀儿人贯云石。01,出身贵胄贯云石(1286-1324),原名小云石海涯,因为父亲叫贯只哥,就以贯为氏,叫贯云石,

  • 明珠之子纳兰性德康养庭院 ——纳兰园老年公寓|泰和养老

    历史解密编辑:久久泰和标签:纳兰园,纳兰性德,老年公寓,明珠,养老,养老院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作者: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这首词是清康熙大学士明珠之子纳兰性德所著,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正黄旗满洲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任乾清门侍卫

  • 承平少年,锦衣公子:为何说纳兰性德是人间风流客?

    历史解密编辑:常识生活秀标签:纳兰容若,康熙,锦衣,胤礽,努尔哈赤,顺治

    历史是不会停歇的滚滚长河,古人常说光阴似箭,时间将世间万物细细雕琢,宇宙万物不断地繁衍,又在时间的消磨下化作无尽的尘埃。在这层层叠叠的灰烬之中,有的如同尘土层叠湮没无人问津,有的却如同佳酿,被时间酿成了一坛回味悠长的醇酒。遍读唐诗,便觉得自唐之后无好诗;再读宋词,又惊觉佳词难再有;又读元曲杂调,感慨

  • 李煜对后世的影响?李清照,仓央嘉措,纳兰性德谁风格最像他?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李煜,苏轼,诗词,宋朝,李清照,纳兰容若,仓央嘉措,纳兰性德,五代十国

    我们今天继续讲五代皇帝——南唐后周李煜。讲到李煜无非身上有两个标签,昏君误国,千古词帝。本章节主要讨论下李煜诗词对后世的影响!我国古代并不是所有皇帝都具有才华的,从小在宫中长大,虽然教育培养各个方面很到位,杰出者却寥寥无几。例如,清代乾隆皇帝,作了4万多首诗,没有一首能广泛流传于世间。同样,我国古代

  • 谁说苏轼、纳兰性德的爱情不浪漫,大错特错

    历史解密编辑:闲人观史标签:苏轼,康熙,思念,王弗,爱情,诗人,清朝,唐朝,相见欢,纳兰容若,纳兰性德

    苏轼和纳兰性德,都是当时他们所处时代的佼佼者,一个是北宋的大文豪,一个是清词三大家之一,都在自己的时代留下了响当当的足迹,后人不仅仅关注研究他们的文学创作,对于他们的感情生活也诸多钻研,总是希望在众多的历史书籍中找到那一两处关于他们爱情的故事。也许在现在人看来,封建时代的他们,婚姻是包办的,没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