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宇文融与“开元盛世”之间的关系——从唐玄宗的“括户”谈起

宇文融与“开元盛世”之间的关系——从唐玄宗的“括户”谈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文史明鉴 访问量:4703 更新时间:2024/1/7 22:01:06

在中国历史上,盛唐时代(即开元天宝时代)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她不仅是唐代历史的转折时期,也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以“变革”为“核心命题”的时代,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旧的财政、经济、军事和行政体制已经不能有效地应对,许多社会矛盾不能及时地化解,整个社会潜伏着种种危机。

一、融与括户运动

1、括户

至于括户的对象,似有一个发展过程,起初仅针对天下逃户,这从宇文融兼领“搜括逃户使”可知;后来,括户发展到“天下户’,,宇文融进而兼领“括天下田户使”,而且这次括户并非局限于“逃户”,也涉及许多在籍户口,如僧尼。武周以来,佛教势力日益壮大,“度人不休,免租庸者数十万”。

许多人千方百计地挂名僧籍,以逃脱赋役。开元二年,在宰相姚崇建议下,曾对天下僧尼“精加锉择”,勒令伪滥者3万人还俗。不过,这次检括主要针对“伪滥者”,没有触动合法的在籍僧尼。

玄宗即位后,鉴于佛教势力过大,多年不度僧尼—“不度人来,二十徐载”,以“预塞其源”二由于各种原因,每年都有一批僧尼被淘汰,或死亡,或还俗,脱离僧籍,这种长期不度僧尼的政策对佛教势力是一种很大的抑制,一直坚持到开元二十六年。

由于户口逃亡,一些地方(譬如西州)“丁口虚挂”现象相当严重,但许多地方官担心一旦削除这些户口,导致户口数字下降,影响自己的政绩和考课,乃至仕途,迟迟不肯采取措施,致使这一问题越发严重。为了重新整顿全国户籍,唐廷于开元十年“拾口月”二十一日下较削除“年死虚挂籍帐”,将已经死亡的户口从户籍上除名,其田宅“并退还官”。

至于此救是否提及削除逃亡、没落者,尚不清楚,冻国栋则推测:开元十年以后,“丁口虚挂”的现象可能一度缓和,但这种缓和也是暂时的,至开元末、天宝年间又故态复萌。在这一阶段,在宇文融主持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检括户口,以整顿籍帐松弛的倾向,取得一定成效。

2、整顿赋役

当时,许多逃户流亡他乡,成为“客户”,其中一部分客户经济条件比较好,“自帖买得田地”。对这些自己占有田土的客户,宇文融提出实行区别对待—“给复五年”;对那些没有田土的客户,则翔免六年。在优惠期限即将届满时,宇文融又提议制订“宽乡有腾田州作法”,准许那些没有田土的客户迁至宽乡,授给一定的田土,作为“私田”,尽快恢复生产。

作为与租庸调截然不同的两种税收,地税和户税在征收时不分课与不课,不分主、客,一律“以资产为宗”,比较公平、合理。当然,这种以资产为宗的原则的确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随着括户运动的深入,唐廷着重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推广募兵制,以解决军队的兵员问题。

原来,在府兵制下,府兵自成丁从军,到六十岁才放免,兵役负担沉重,“其家又不免杂摇,浸以贫弱,逃亡略尽,百姓苦之”。

二、唐政府的应对之策

1、户口增减与官吏考核

把户口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宫吏的重要标准。地方官主管一地之民政与财政等,他们贤或昏、廉或贪,与一地百姓之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百姓流亡,多属地方官失职所造成的,如中宗诏曰“贪官傲吏,屡黔于爱书。失职流亡,几沦于版籍”;睿宗时“诸州百姓,多有逃亡。

良由州县长官,抚字失所。或住居侧进,虑作逃在他州”因此,唐初以来政府在考核地方官吏时,往往会把百姓户口的增减作为一项重要标准。代宗以后,户口损耗过大,对于招辑流亡成绩突出者“当别加超奖”。特别是两税法实行以后,“刺史以户口增减为殿最”,更加强调以招辑流亡作为检验地方政绩的重要标准。

有唐一代,虽说是以农为本,安土重迁,四民恒业,严禁人口自由流动,但是当时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人口流动空间。主要方式有两种,政府组织的人口迁徙及百姓自发迁徙。在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十分单薄、脆弱,灾荒对于广大小农而言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在这种打击之下,许多人被迫流亡,在籍的农民要继续维持简单再生产也有很大的困难,国家的赋税收入必然会锐减。此时,若国家于此时救荒不力的话,往往会会造成社会秩序的动荡。有鉴于此,历代都将救荒作为维持传统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唐政府也不例外。

2、逃户问题与社会土地制度的变化

唐代中后期,土地兼并,小自耕农大量破产逃亡,大土地所有发展。同时,农民大量沦为佃农,租佃关系发展迅速。在这一过程中,均田制度逐步瓦解,而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迅速,土地私有化程度逐步加深。虽然唐前期的均田制,法律禁止土地买卖,但是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以出售口分田,如家贫及狭乡徙宽等,这样就给土地买卖提供了合法根据。

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不仅意味着农民的小块土地逐渐被兼并,而且还意味着更多的逃亡农民将成为地主田园上的劳动人手,成为佣工和佃农。唐代中后期,政府鼓励无地、少地农民请射逃户田产,也反映出了土地私有化程度日益加深。虽然唐后期存在的请射逃田也有国家授田的性质,但是此时的射田农民与与均田农民存在着差别:

均田制下的农民实际上就是封建国家的依附民,均田户的口份田身死后要归还国家,以表明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形式上属于国家;而射田,国家在授田的同时也国家逐步在让渡其土地所有权,国家所掌握的小部分无主荒地的私有化程度大大加深。

三、逃户问题评价

1、反抗斗争相一致

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在爆发起义条件不成熟的条件下,农民往往采用逃避赋税摇役的方式来反抗。有唐一代,赋税逐步加重,人民的反抗越来越激烈,阶级矛盾逐步加深。为反抗地方摊逃而逃。破产的农民四处逃亡,政府就将沉重的赋役日益转嫁到尚保有土地的中小田主身上,也导致他们的破产。

无论是租庸调时期还是两税法时期,赋税的“摊逃”都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唐代中后期以后,由于战乱、土地兼并等原因,人口大量流散。特别是两税法改革后,虽然各州道具有的田亩数额变动很大,但是仍然按旧额摊派赋税,是非常不合理的。但是地方官员出于自身考绩着想,在赋税额已定的情况下往往把逃户的赋税分摊到了未逃户的身上。

逃户或聚众自保或小股暴动,举起了反抗的大旗,他们的反抗斗争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可以说,“逃户是农民起义的群众基础”,他们是反抗封建专制统治的主力军。

2、农民破产逃亡

唐前期,在传统的重农思想的作用下,政府为了稳定小农,最大限度地控制小农,采取了轻税之法、抑制兼并、括户等措施。这些措施的施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籍户口有所增加,最显著的是宇文融括得客户80余万。但是,政府的应对措施,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并不能彻底解决逃户问题。

因为,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不可遏制,加上国家对劳动人民的超经济剥削等其他外在因素的综合作用,农民逃亡的情形持续不断。劳动者与土地相互分离对于生产的发展是非常不利,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生产的社会形态如,劳动者和生产资料都总是生产的因素。但在彼此互相分离的状态中,它们之中任何一个也不过在可能性上是生产的因素。

不管要生产什么,它们都总是必须结合在起来”。特别是安史乱后,人间凋残,百姓死于兵荒中的人很多,但是流亡道路、背井离乡者不计其数,全国人口由开元年间的5200万户锐减至1600余万。

中晚唐时,随着战乱、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及摊逃的普遍化等,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在籍户口锐减,“哀号于道路,逃窜于山泽,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农民破产逃亡的情形越来越严重。

结语:

在小农经济占主体的传统农业社会,风调雨顺、安居乐业乃广大农民基本的生存需要,广大农民有很强的“恋土情节”。战乱、沉重的赋税摇役、土地兼并、自然灾害等都会引发的人民大量逃亡。逃户问题,其实质就是国家与自耕农的关系问题,封建国家与劳动者之间是既矛盾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

《旧唐书》

标签: 宇文融唐玄宗赋税

更多文章

  • 萧嵩:不要叫我绣花枕,我曾拯救大唐帝国,唐玄宗将我用错了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muo漫剪标签:萧嵩,宰相,皇帝,帝国,南唐,唐玄宗,书法家,中国传统音乐

    萧嵩曾经是大唐帝国的宰相,而且是那个“群相闪烁”时代的宰相,只不过他辛辛苦苦干了五年,结果却被唐玄宗下了个“徒有虚表”的恶评。萧嵩继承了南梁萧氏皇族的优秀基因,他长得“貌伟秀,美须髯”,走到哪里都是“拉风派”。一枚大帅哥,被说成徒有虚表,那意思就是,别看你外表光鲜,其实肚子里都是稻草,绣花枕头而已。

  • 逆天配角王晙:指挥两千唐军,打败十万吐蕃

    历史解密编辑:时拾史事标签:唐军,吐蕃,突厥,薛讷,默啜,节度使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陈华他出身名门,从小在爷爷的庇护下长大,一直是个勤奋好学的好青年。明经入仕后,他从县尉做起,一步步走向历史前台。面对名震天下的大正派魏元忠做错事,他照样敢顶。担任桂州都督期间,他解决了当地的粮荒,受到了百姓的真情慰留。牧守边镇时,面对吐蕃强寇的十万大

  • 武则天任命张嘉贞:每天涨知识

    历史解密编辑:春来花自青香x标签:张嘉贞,武则天,张循宪

    我是粪蛋的漂亮妈妈,点击右上角“关注”,每天与你分享琐碎生活的乐趣所在。张嘉贞失意落魄胸怀大志,不自命清高,也不认为自己比别人低下。#美男子#自从担任平乡县尉被免职回到乡里,在破屋中过着平民生活,安然自得。当时的人都不了解他。张循宪以御史的身份出京办差,回来的时候投宿在蒲州驿馆。张循宪正打算回报执行

  • 宰相张嘉贞哪来胆气?三次套路皇帝求官,武则天、唐玄宗屡屡上套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皇帝,宰相,唐朝,张嘉贞,武则天,唐玄宗,官宦世家,中国传统音乐

    你有没有应聘时,被人里里外外“解剖”得体无完肤,却依然失败的经历?唐朝有位叫张嘉贞的牛人,他的三次求职经历或许能带给你新的启示。张嘉贞是典型的寒族出身,在唐朝豪门政治的时代,他这种人只能拼实力。19岁那年,张嘉贞参加科举中“明经科”,并被授予平乡县尉之职,踏上了仕宦生涯。科举出身的人19岁就能走上仕

  • 《千家诗》169《汾上惊秋》苏颋(tǐng) |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汾上惊秋,秋声,千家诗,唐玄宗,刘彻,诗人

    汾上惊秋【唐】苏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译文北风吹卷着白云使之翻滚涌动,我要渡过汾河到万里以外的地方去。心绪伤感惆怅又逢上草木摇落凋零,我再也不愿听到这萧瑟的秋风。注释⑴汾上:指汾阳县(今山西万荣南)。汾:指汾水,为黄河第二大支流。⑵河汾:黄河与汾水的并称。《史记·晋世家》

  • 唐朝状元宰相常衮

    历史解密编辑:鱼的故事标签:常衮,宰相,侍郎,员外郎,观察使

    唐朝状元宰相常衮兴楚传奇2022-06-2309:45江西历史领域爱好者关注#状元宰相#常衮父亲常无为只是小人物,官至三原县丞。但是常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能力和官运远在父亲之上。常衮,天宝年间状元出身,历任起居郎、中书舍人、右补阙、翰林学士、考功员外郎、集贤院学士、礼部侍郎、宰相、河南少尹、潮州刺史

  • 《正好遇见你》: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渔在藻如此,杨绾亦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青源爱阳阳标签:杨绾,渔在藻,郭晓冬,李小冉,陶教授,没有伤害,正好遇见你

    《正好遇见你》剧照文:青源阳阳电视剧《正好遇见你》热播,一口气10集,让人越看越有劲,吴谨言一人饰两角儿,性格差异很大。电视剧《正好遇见你》正在热播,这部剧由高寒导演,郭晓冬,张楠,李小冉,张博,郑凯,孙伊涵等主演。当渔在藻出现的时候,我们似乎被她的古灵精怪给迷住了。可是她偏偏不受待见,而且还凭空变

  • 玄宗在卢怀慎墓前停驾注视,看着看着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历史解密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标签:姚崇,宰相,侍郎,唐朝,卢怀慎,唐玄宗,书法家,中国传统音乐

    #历史开讲#姚崇的儿子死了,姚崇告假十几天处理丧事,需要处理的政务堆积如山。卢怀慎不能决断,因此惶恐不已,入宫向玄宗请罪。玄宗说:“朕将天下之事委任给姚崇。让卿担任宰相,是想让卿安坐而威服风雅之士和流俗之人而已公元718年,卢怀慎逝后两年。一次,玄宗和皇后回京,打猎到杜陵时,远远看见有人在卢怀慎狭小

  • 卢怀慎庸碌无能,为何能当上宰相?唐玄宗:帝王的驭臣之道你不懂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宰相,姚崇,皇帝,唐朝,卢怀慎,唐玄宗,司马光,书法家,中国传统音乐

    开元三年的一天,唐玄宗到中书省视察工作,眼前的一幕让他吃惊不小:但见各班文案堆积如山,官员们一个个懒懒散散,无所事事的样子。唐玄宗大怒:太不像话了,姚崇不在你们就放鸭子了?有胆大的官员战战兢兢地回复:陛下,不是我们怠工,实在是姚相不在,我们的公文被卢相压在那里得不到批复,无法往下进行。原来,前几天姚

  • 卢怀慎当宰相多年,死后家人却无钱为他安葬

    历史解密编辑:姑娘聊历史标签:宰相,廉洁,卢怀慎,唐玄宗,道光帝,官宦世家

    开元四年,当朝宰相卢怀慎去世,可家里穷得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老奴拿着一些钱给卢夫人后,说:“夫人,先用这个钱将老爷葬了吧!老奴不能陪您了。”卢怀慎为官时廉洁谨慎,家中没有多少家产,他去世后,家里连安葬他的一点钱都拿不出来。多年在他家为奴的一个老奴,见此情形,实在于心不忍。于是想办法把自己卖掉,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