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逆天配角王晙:指挥两千唐军,打败十万吐蕃

逆天配角王晙:指挥两千唐军,打败十万吐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时拾史事 访问量:526 更新时间:2024/2/23 15:17:48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陈华

他出身名门,从小在爷爷的庇护下长大,一直是个勤奋好学的好青年。明经入仕后,他从县尉做起,一步步走向历史前台。面对名震天下的大正派魏元忠做错事,他照样敢顶。担任桂州都督期间,他解决了当地的粮荒,受到了百姓的真情慰留。牧守边镇时,面对吐蕃强寇的十万大军,他带着二千镇军就敢招呼,硬是以一个配角的身份抢了主角的大戏,让吐蕃人见识了什么是人可以两次跌倒在同一条河里。听说有叛军,他冒着大雪就出兵,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就连老天爷都来帮忙。本来朝廷计划两个人干的活,他非要一个人干清,哪怕因此得罪了一个不该得罪的人,也毫不在乎。他的本事令皇帝佩服,也令皇帝忌惮,幸好生在开元盛世,才得到善终。他就是大唐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中山公王晙

万物生长靠太阳,不只是一句口头禅,而是上古民族太阳崇拜的孑遗。有关太阳崇拜的故事,在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和屈原作品《九歌》中都有一定的描述。在这些作品中,太阳被神化,成为众生膜拜的最高神祇。甚至先民将太阳神与上古帝王帝夋(俊)融为一体,为此演绎出十日浴于甘渊,升于若木的神话。

与之相关的是,在汉语字词中,带“日”偏旁的字皆与太阳密不可分,如“朝”表示日之初升,“暮”表示日之将尽。“旷”表示日之广大、光明无量,后演化为时间久远、荒废。“旺”表示光明壮盛,后演化为事业兴隆。

至于本文主人公的名字“晙”,可以直接视作法力无边的日神帝夋,一出则天下光明、众生崇敬。故此,“晙”的意义即为光明与崇敬之意。再者,由于帝晙辛勤王事,总是早起从公,故此又衍生出早的涵义。作为一位勤于军政、出将入相的武庙大咖,大唐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中山公王晙当得起这个颇为生僻,却又含意不俗的“晙”字。

犯颜直谏的钢铁直男

王晙字德明,沧州景城人,生于公元653年。当时唐高宗刚刚即位四年,其舅长孙无忌掌控着大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称皇帝的女汉子陈硕真面对大唐天兵,旋生旋灭。王晙这孩子说起来也不是平常人,他家的辉煌历史一点不比当时坐天下的陇西李氏。他本是顶流士族太原王氏的分舵中山王氏后裔,家祖王睿曾做过北魏的中山王、太宰,相当的牛。不过到了他爹这一代就逊色多了,只当了长安县尉,也就是县公安局长,而且还死得早,这让王晙不得不过上穷人孩子早当家的失怙生活。

幸好,王晙有个疼他爱他的好爷爷王有方。老人家果然教子有方,将大孙子教成了一位豪放旷达、勤奋好学的好后生。公元672年,不到二十岁的王晙便参加了明经科的高考,成绩相当理想。不过,明经科与进士科相比,含金量较低。当时民间就有“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之说,因为人们普遍认为三十岁考中明经都算是学渣了。对于王晙这样一心想有所作为的人来说,首先是获得公务员资格,只要有了这个资格,未来必定大有可为。

果然,王明经很快获得选调基层工作的机会,被授予清苑县尉,与早逝的父亲同一级别。笔者并不清楚王县尉的表现如何?只知道他在基层干得很出色,因此被上调为殿中侍御史,虽然级别没有提高多少,但这个官职离天三尺三,得到皇帝赏识的机会多,总有出头之日。然而,王晙此后很长时间的升迁可谓相当缓慢,至于原因嘛,笔者只能猜想,或许是王晙这个早起的太阳亮度还不够,再加上不愿意党附武家及后来居上的张易之兄弟。

当时朝廷上的硬骨头魏元忠被张易之兄弟陷害,贬为高要尉。众人虽然同情魏元忠无罪被贬,却因为惧怕武则天的心头肉张氏兄弟,没人敢出面说话。王晙却越众而出,大胆向武则天上书,替魏元忠打抱不平。对此,时任凤阁舍人的宋璟好言劝道:“老王啊,魏公得罪了张氏,好不容易没被害死,您就别再为此开罪张氏,进而惹得天子发怒了!”王晙听后,比魏元忠还哏地说:“魏公忠正天下闻名,如今无罪被贬,我是激于正义才这样做的。即便因此获罪,也绝不后悔!”听了王晙的话,宋璟这位玄宗朝的著名宰相深表惭愧,忙作揖道:“璟不能为魏公申冤,实在有负朝廷!”时人因此对王晙大加点赞。

后来,担任朔方军大总管的魏元忠在迎击吐蕃的战斗中表现不佳,这让他非常尴尬,竟然想到了一个馊主意,把战事不利的责任推给副将韩思忠,奏请朝廷将其诛杀。武则天为此询问大臣意见,重臣们还没来得及表态,王晙居然抢先上表为韩思忠辩解。武则天没想到此前曾站在魏元忠身后的王晙能够如此,觉得这个中年人对事不对人,是个钢铁直男,因此命人仔细查核韩思忠的情况。韩思忠因此获释。

王晙犯颜直谏保住的韩思忠可是一位替大唐守护西域的战神级牛人。面对吐蕃与西突厥组成的联军,他果断出击,长途奔袭一举破敌,打赢了一场波及中亚和西亚的“亚洲大战”,使得四夷宾服,齐聚神都洛阳为武周建立象征世界之巅的“大周万国颂德天枢”,这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国际地位达到了顶峰。正因有像韩思忠一样忠勇的大唐将士的守护,诗仙李白才能够在大唐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呱呱坠地。只可惜,后世子孙不仅丢弃先人血战而得的国土,还将开疆拓土的一代名将湮没在大漠黄沙之下,就连度娘都很难发现他的踪迹。

王晙因为韩思忠之事,出任渭南县令,依然在低级文官的道路上缓慢前进。

兴利除弊的治边良吏

王晙在渭南县令之后有过什么样的履历,仍是空白,笔者也不好演绎。只知道在公元709年后,王晙的任职经历变得光鲜起来,属于他的时代终于来到了。

这一年,王晙出任桂州(在今广西桂林)都督,已是方面大员。今天的桂林是响当当的旅游城市,可是在大唐时期,桂林仍是开发不充分的边远地区,就连桂林的驻军都要一直依靠衡州(在今湖南衡阳)和永州(在今湖南零陵)等地提供粮饷。总之,唐廷驻军桂州绝对是一件赔钱的买卖,除了安集蛮族、拱卫边疆外就没啥收益。

一猛子从北扎到南的王晙,偏不信这个邪,他要好好经营这个边缴之地。下车伊始,王晙就组织当地百姓修筑城郭,裁撤驻军,减轻负担。同时,他又带头兴修水利,开垦田地数千顷,然后派人指导当地百姓科学种田。一番操作下来,桂州境内迎来了丰收和富裕的高光时刻。多少代以来没有过过丰衣足食好日子的桂州各族百姓,终于见识到良吏善政的丰厚回报,他们对王晙敬如神明。当王晙任满请调回乡的消息传出后,桂州百姓如同疯魔一般争着上书朝廷,请求留任一心为民的好干部王晙。唐廷闻讯后,也不愿拂了百姓的美意,特意下旨表彰王晙的治绩,并让他留任一年,继续为当地百姓造福。就这样,王晙又踏踏实实地在桂州支边一年,然后才在当地百姓的点赞声中悄然离开。后来,桂州百姓为他们心中的好干部王晙刻石勒功。

王晙在桂期间还做过一件事,也让他赢得士林赞誉。曾支持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的刘幽求因得罪太平公主,被发配封州(在今广东封川)。广州都督周利贞受党附太平公主的宰相崔湜指使,欲图加害刘幽求。得势宰相和失势宰相斗法,旁人唯恐避之不及,王晙却激于义愤,伸出了援手。

王晙与刘幽求二人只是年龄相当,又同是河北人,除此之外,似乎并没有太多交集。当王晙听说崔湜的密令后(能知道此等秘辛,此时的王晙也不简单),就将过境的刘幽求扣在桂州不放。周利贞屡次行文催促王晙放人,王晙都不予理睬。周利贞无计可施,只好上奏朝廷,请崔湜出马向王晙施压。面对当朝宰执的严令,王晙继续装聋作哑。

刘幽求没想到王晙这么够意思,担心他斗不过宰相,就对王晙说:“您公然违抗宰相的命令保护我这样一个落难之人,恐怕不会有好结果。您还是让我去广东吧,我真的不想因此牵连您!”哪知王晙却说:“您所做的事情对国家稳定有利,而且您从没做过让朋友与您绝交的事,为什么要遭受这样的迫害呢?我王晙为了国家而获罪,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最终,他也没有将刘幽求遣送广州。

所幸,一年后,唐玄宗李隆基再次发动先天之变,诛杀了擅权的太平公主,崔湜一伙也随之倒台,一代名臣刘幽求终于守得云开见太阳,与王晙欢庆重见光明了。

以弱胜强的善战配角

王晙的事业,随着开元盛世的到来,也驶入快车道。公元714年,王晙以鸿胪寺少卿、朔方军副大总管之职兼任安北大都护、朔方军行军大总管,负责统领丰安(在今宁夏永宁西)、定远(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南)、三受降城等地的唐军。文臣出身的王晙换了一个马甲,丝毫没有不适的感觉,反而配角逆袭,文成武就,终为一代名将。

为了更好统率手下诸路军队,王晙特意将安北大都护府的治所迁到中受降城(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同时下令驻军实行屯田,尽量减轻内地百姓的粮秣转输之费。看到王晙如此精于治理,朝廷又命他改任太仆寺少卿兼陇右群牧使,负责为唐军蓄养战马。

就在王晙为养好战马上头的时候,吐蕃居然兴兵十万,进犯临洮,想和大唐再较量一把。当时,吐蕃大将勃坌达延和乞力徐等企图攻打兰州和渭州(在今甘肃渭源东北)。唐玄宗得到战报后,立刻令薛仁贵之子薛讷为帅,发兵十万对抗吐蕃。

军情如火,刻不容缓。就在薛讷受令召集军队的空档,吐蕃大军已攻破兰州,杀向了渭州,就屯兵在渭源县西北的大来谷口。听到这个消息,已升任安北大都护、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的王晙可不会坐视吐蕃强盗入犯唐境而不理,他来不及等待主力到达,就率领自己麾下的二千兵马,迎着吐蕃大军杀将过去。王晙一生最为辉煌的时刻就此开挂。

王晙不是莽夫,也很会算数,当然知道二千对十万意味着什么,因此,他决定利用自己熟悉地形的优势,和敌人打一场出奇制胜的夜袭战。

王晙挑选出七百精兵,分成前后两队,带着他们趁夜出发。到了距离吐蕃大军仅有五里的地方,王晙让前队呐喊,后队击鼓,伪装成大部队进攻的态势。此前在兰州抢得盆满钵满的吐蕃军,早就探听到渭州城中没有多少唐军。在他们看来,区区数千唐军不敢挑战自己。因此他们都安心地在军营中休整,根本不会想到有唐军来犯。

勃坌达延等人听到密集的鼓声,第一反应就是唐军主力杀至,这可太雷人了。因为,此时的他们根本来不及列阵迎敌,这可怎么办咧?想多了的吐蕃军一下子乱了方寸,士兵们也不知来了多少唐军,只顾四处逃窜,自相践踏。王晙的部队趁机杀入敌军之中,一边鼓噪,一边挥刀收割炸营敌人的首级,以绝对劣势打出一场漂亮的夜袭战,使敌军自相践踏而死和被杀者达万人。

等到第二天天光大亮,勃坌达延才约束住部下。看着满地的伤亡士兵,勃坌达延欲哭无泪,只好命人抢救伤兵,重建营寨,争取早点缓过劲来,然后再去找王晙说理。十万对二千,竟打成这样,太不科学啦!

就在勃坌达延舔舐伤口的时候,薛讷的十万大军已然赶到了渭州。王晙向薛讷交待了此前的战况,薛讷真的有些语讷。更让薛讷语讷的是,王晙提出要给吐蕃人唱一出“二进宫”,再次趁夜偷袭打乱敌人的阵势,然后再与薛讷前后夹攻敌军,以最小的代价夺取最大的胜利。

没办法,彼时的唐军在对付外敌时,一向喜欢以小搏大,以精锐打杂牌。这事要是放在高梁河车神之后的大宋,那些文恬武嬉的大人们可不敢这么想,需知岳飞以弱胜强的战报传至京城,大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不可置信,一致认为岳飞是在虚报战功。

此时的勃坌达延已接到唐军主力杀至的消息,命人加强戒备,可是,他怎么也想不到卑鄙的唐军在主力到达后,竟不直接决战,居然故计重演,又来了一次夜袭,真是让人防不胜防啊。有了第一次成功经验的唐军这回底气更足了,他们轻车熟路地突进位于武街驿的敌人大营。吐蕃军队毕竟崛起的时间不长,还没学全汉人精妙的筑垒结营技术,这才给了王晙再次突破的机会,最终让吐蕃人在一条河里成功跌倒两次。

眼见王晙在吐蕃大营中杀得天昏地暗,吐蕃军队不得不将大部分注意力转向王晙。薛讷立刻率领唐军主力包抄上去,与王晙前后夹击,最终大败吐蕃军队。

此后,唐军乘胜追敌至洮水,与吐蕃军队再战于长城堡(在今甘肃临洮)。能够与大唐这个当时世上最强帝国PK多年,几乎打遍周边无敌手,吐蕃这个从高原上崛起的小强的战斗力也不是泥捏的。危急时刻,他们爆发出惊人的战斗意志,与唐军杀得难分难解。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一向骁勇善战的丰安军使王海宾带头冲锋,在击败当面之敌后,由于后援不至不幸战死。在王海宾等大将血战到底精神的激励下,在王晙、薛讷等将帅的指挥下,唐军良好的战斗素养得到了充分展现,再加上本土作战的有利态势,最终唐军取得武街之战的最后胜利。唐军再次杀敌1.7万人,缴获牛羊120万头,吐蕃将领六指乡弥洪等被擒。

战后,王海宾九岁的幼子王训受到唐玄宗怜爱,被收为义子,得以与皇子李亨等一起在宫中学习。王训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一代名将、四镇节度使王忠嗣

王晙在此战中将汉家兵法精髓“兵不厌诈”发挥到了极致,为取得最后胜利立下了殊勋。王晙也因此被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赐爵清源县男,兼任原州(在今宁夏固原)都督。不久,王晙又改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继续为大唐牧守一方。

有如神助的平叛能手

在张仁亶一文中,笔者说过后突厥默啜可汗在受降城建成后的日子就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到了公元716年,默啜竟被拔野古部落袭杀,诸多此前臣服后突厥的部落也归降大唐,再次抱紧大唐的粗腿。大唐遂将这些大小部落安置在河曲一带,让他们得以休养生息。

然而,就在唐朝放松对突厥的打击后不久,突厥毗伽可汗继位。毗伽可汗本是突厥的左贤王,在默啜可汗死后,默啜之子企图即位,这让以毗伽之弟、右贤王阙特勤为首的突厥贵族严重不服。公元719年,一场内斗下来,默啜之子追随父汗于地下,阙特勤杀掉默啜之子后尊奉兄长为新可汗。毗伽可汗上位后总想做些事情,好让突厥人认识到自己的英明神武。于是,他采纳老臣暾欲谷的建议,着手招纳此前因内乱而离散的部众。那些在河曲刚刚安定下来的突厥部落闻讯后逐渐萌生叛意。

久在边塞的王晙敏锐地捕捉到突厥部落蠢蠢欲动的情报,便上奏朝廷说突厥诸部当初因迫于形势降唐,并非出于真心。一旦突厥内乱结束,这些久居边境、尚未习惯农耕生活的草原强盗必将凶性复萌,成为新的边患。要想真正驯化他们,应该将他们迁到黄河以南,让他们处在汉人的包围之中,胁之以威,诱之以利,引导他们过上农耕生活,才能逐渐汉化。王晙甚至直言道,这些突厥降户如果不能被及时迁入内地的话,一旦黄河封冻,必将为乱。结果,就在朝廷公文旅行的无聊等待中,突厥诸部已再次举起了反旗。

唐玄宗闻讯不再犹豫,当即任命王晙率并州军队渡河平叛。王晙素知一旦叛乱诸部重新整合起来,再想平叛,必然付出更大代价,所以平叛在急不在缓。于是,他率军从小路出发,准备以轻骑奔袭,突入叛军之中,杀他个措手不及。在这方面,王晙比较拿手,当年十万训练有素的吐蕃大军都不在话下,何况只是匆匆武装起来的叛军呢?

然而,此时天公却不作美。夜里居然风雪大作,大军行进异常艰难。担心误了平叛第一时间的王晙非常忧心,就对着漫天神佛虔诚祷告:“如果此次叛乱不该讨伐的话,请老天就惩罚俺一人即可,何必连累众将士?如果老天也赞成我们为国讨贼的话,就请立刻停止下雪,转变风向吧!”众人听了主帅的话,本来还一脸不信,哪知关键时刻“晙哥”的太阳神光照彻天宇,刚才还是风雪交加、道路难行,瞬间就风停雪住、道路光明。这下,由不得唐军将士不服了,大家忘记了一路行军的艰苦,全都满血复活,然后在王晙的一声令下后,向着叛军所在的方向快马急进。

那些还在争论谁当头领的叛军,哪里想到唐军会在大雪天出动,而且来得还这么快,当即就傻了。在他们不太灵光的小心灵里,想的最多的就是唐军一定有天神的护佑,这样的唐军岂是自己可以抵挡的?因此,他们只能分成东西两路跑先。王晙见状遂一路向东狂追,先后斩杀三千余级。由于王晙与老天爷的默契,所以最终逃过追杀回到突厥怀抱的降户少了许多,这让毗伽可汗的实力涨粉梦想无法实现,只好继续父事玄宗,一心维护唐突友好。

此战之后,王晙升至御史大夫、朔方军大总管。

虽然突厥朝廷作出一副恭顺的样子,但突厥诸部仍然小动作不断。公元720年,散居在受降城附近的夹跌部落与仆固都督勺磨暗中勾结某些突厥贵族,企图抢占受降城,以此要挟唐廷。一直密切关注突厥各部的王晙探知此事,就密奏唐玄宗讨得特事特办的权力。王晙假装不知道这些家伙的勾当,将参与密谋的勺磨等首领诱至朔方军,然后悉数杀之。在王晙的主持下,那些心怀不轨的部落再次被清洗一遍,此后河曲一带重又恢复了和平。王晙因功被加授兵部尚书。

公元721年,粟特人的后裔、兰池胡人康待宾公然发动叛乱,攻陷了六胡州(在今内蒙古鄂托克旗),随即进犯夏州(在今陕西靖边东北)。听到叛军兵临关中的消息,唐玄宗龙颜大怒,立刻命令王晙和陇右节度使郭知运一同督兵平叛。一向喜欢出奇制胜且对平叛非常在行的王晙觉得区区一个康待宾,只需朔方军即可搞定,就上书皇帝,请求不要麻烦郭知运了。

哪知道郭知运也是个平叛小能手,一听有仗打就上头,一上头就来得急了。唐玄宗还没批复奏疏,郭知运就已到军前。这让王晙有些不爽,说好的不用你帮忙,你干嘛非来抢功呢?于是,此前曾共战于武街的二人结下了梁子。

与老郭闹矛盾归闹矛盾,王晙对平叛却一点没耽误。没多久,王晙指挥朔方军就生擒了康待宾,并因功晋爵清源县公。

说好的共同平叛没有了,只能干看着王晙立功受奖,郭知运感到浑身不舒服。不舒服的郭知运为了自己能舒服点,就命令陇右军攻打已经被王晙招降的叛军。那些杀人放火受招安的家伙本不是什么好鸟,刚穿上官服就被人吊打,都认为是上了王晙的当了,要么逃走,要么将叛乱进行到底。消息传到京城,没有调查研究就发言的唐玄宗认为,一定是王晙在未能全部平定胡人叛乱之前虚报战功,这还了得,要不是看在王晙此前功勋的份上,绝对不能轻饶。盛怒之下的唐玄宗下令将其贬为梓州(在今四川三台)刺史。对于王晙来说,一向轻而易举的平叛,居然还能遇上这么个幺蛾子,真是想哭都找不着地儿。

老当益壮的沙场英魂

幸好王晙的命比窦娥强,没过一年,王晙就被起复为太子詹事,成为太子府的头号文官,爵位也升至中山郡公。又过了一年,也就是公元723年正月,唐玄宗北巡,路过并州时心情大好,就将并州改为北都太原府,任命王晙为吏部尚书兼太原府尹。此时的王晙已到古稀之年,再也不是当年早出的太阳了。能以古稀之年主政六部尚书之首的吏部,也算是皇帝的表彰吧。吏部尚书又被称作天官,倒是与王晙这个太阳神挺般配的。

当年四月,王晙接替张说担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加金紫光禄大夫,这是宰相的标配啊。奋斗多年,王晙终于可以照亮更多人和事呢。一个月后,他又一次兼任朔方军节度大使,统领河西、陇右、河东、河北诸军,可谓权重一时。

十一月,唐玄宗到南郊祭天,特旨让王晙回京参加大典,这本来是皇帝念其多年守边辛苦,想让他回京聚聚的好意。可是一把老骨头的王晙不想没事折腾,再加上后突厥最近有些不安分,就以担心突厥趁机入侵为由上表推辞。唐玄宗想想老王说的有理,就不让他回京了,还特意通报表扬了老王一番。

老王刚遭到表扬没过两天,就遇上一件恶心事。时任许州刺史的王乔被家奴举报,说家主与他的族人王晙暗中勾结,意图谋反。唐玄宗也不想想,王晙胡子一大把,功名富贵已极,还谋个毛线反啊?然而,对于谋反的举报,历代君王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哪怕是开元年间的唐玄宗也不例外,这就是所谓的屁股决定脑袋。于是,由两位宰执,侍中源乾曜、中书令张说为组长的联合调查组,对老王进行了全方位无死角地调查取证。

事实证明,王晙虽然名字与那位传说中的太阳神有点关系,但真的不想谋求成为大唐的太阳神,所谓王晙伙同族人谋反纯属子虚乌有。就在联合调查组准备还王晙以清白的时候,唐玄宗忽然想起此前老王违诏不来京城之事,这种事以前绝对是功劳,现在嘛莫不是心中有鬼?于是,王晙虽没有遭到深度打击,但还是被贬为蕲州(在今湖北蕲春)刺史。

王晙相信自己是清白的,到了地方好好干就行,公元726年,王晙又回到朝廷任户部尚书,并再次兼任朔方军节度使。此时的王晙应该已世事洞明,既然朝廷还肯让自己发挥余热,那就当好自己的边帅吧。公元732年,一直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的王晙因病去世,享年79岁。唐廷追赠其为尚书左丞,谥“忠烈”。

王晙虽是文官出身,却久在军旅,历任大镇,功勋素著,因此深得边军爱戴。王晙除了性格豪迈旷达以外,长相伟岸、气质雄壮,看一眼就能给士兵提气壮胆。据说,在王晙去世后,唐廷遣信安王李祎讨伐奚人,得胜归来的唐军士兵说,在恍忽中仿佛看到王晙和部将指挥大军帮助杀敌,这让唐玄宗也感到挺玄的,特意命人为王晙的坟丘培土,希望他不要没事出来溜达。至于王晙的后代,却因此得到奖赏,可谓意外之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标签: 唐军吐蕃突厥薛讷默啜节度使

更多文章

  • 武则天任命张嘉贞:每天涨知识

    历史解密编辑:春来花自青香x标签:张嘉贞,武则天,张循宪

    我是粪蛋的漂亮妈妈,点击右上角“关注”,每天与你分享琐碎生活的乐趣所在。张嘉贞失意落魄胸怀大志,不自命清高,也不认为自己比别人低下。#美男子#自从担任平乡县尉被免职回到乡里,在破屋中过着平民生活,安然自得。当时的人都不了解他。张循宪以御史的身份出京办差,回来的时候投宿在蒲州驿馆。张循宪正打算回报执行

  • 宰相张嘉贞哪来胆气?三次套路皇帝求官,武则天、唐玄宗屡屡上套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皇帝,宰相,唐朝,张嘉贞,武则天,唐玄宗,官宦世家,中国传统音乐

    你有没有应聘时,被人里里外外“解剖”得体无完肤,却依然失败的经历?唐朝有位叫张嘉贞的牛人,他的三次求职经历或许能带给你新的启示。张嘉贞是典型的寒族出身,在唐朝豪门政治的时代,他这种人只能拼实力。19岁那年,张嘉贞参加科举中“明经科”,并被授予平乡县尉之职,踏上了仕宦生涯。科举出身的人19岁就能走上仕

  • 《千家诗》169《汾上惊秋》苏颋(tǐng) |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汾上惊秋,秋声,千家诗,唐玄宗,刘彻,诗人

    汾上惊秋【唐】苏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译文北风吹卷着白云使之翻滚涌动,我要渡过汾河到万里以外的地方去。心绪伤感惆怅又逢上草木摇落凋零,我再也不愿听到这萧瑟的秋风。注释⑴汾上:指汾阳县(今山西万荣南)。汾:指汾水,为黄河第二大支流。⑵河汾:黄河与汾水的并称。《史记·晋世家》

  • 唐朝状元宰相常衮

    历史解密编辑:鱼的故事标签:常衮,宰相,侍郎,员外郎,观察使

    唐朝状元宰相常衮兴楚传奇2022-06-2309:45江西历史领域爱好者关注#状元宰相#常衮父亲常无为只是小人物,官至三原县丞。但是常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能力和官运远在父亲之上。常衮,天宝年间状元出身,历任起居郎、中书舍人、右补阙、翰林学士、考功员外郎、集贤院学士、礼部侍郎、宰相、河南少尹、潮州刺史

  • 《正好遇见你》: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渔在藻如此,杨绾亦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青源爱阳阳标签:杨绾,渔在藻,郭晓冬,李小冉,陶教授,没有伤害,正好遇见你

    《正好遇见你》剧照文:青源阳阳电视剧《正好遇见你》热播,一口气10集,让人越看越有劲,吴谨言一人饰两角儿,性格差异很大。电视剧《正好遇见你》正在热播,这部剧由高寒导演,郭晓冬,张楠,李小冉,张博,郑凯,孙伊涵等主演。当渔在藻出现的时候,我们似乎被她的古灵精怪给迷住了。可是她偏偏不受待见,而且还凭空变

  • 玄宗在卢怀慎墓前停驾注视,看着看着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历史解密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标签:姚崇,宰相,侍郎,唐朝,卢怀慎,唐玄宗,书法家,中国传统音乐

    #历史开讲#姚崇的儿子死了,姚崇告假十几天处理丧事,需要处理的政务堆积如山。卢怀慎不能决断,因此惶恐不已,入宫向玄宗请罪。玄宗说:“朕将天下之事委任给姚崇。让卿担任宰相,是想让卿安坐而威服风雅之士和流俗之人而已公元718年,卢怀慎逝后两年。一次,玄宗和皇后回京,打猎到杜陵时,远远看见有人在卢怀慎狭小

  • 卢怀慎庸碌无能,为何能当上宰相?唐玄宗:帝王的驭臣之道你不懂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宰相,姚崇,皇帝,唐朝,卢怀慎,唐玄宗,司马光,书法家,中国传统音乐

    开元三年的一天,唐玄宗到中书省视察工作,眼前的一幕让他吃惊不小:但见各班文案堆积如山,官员们一个个懒懒散散,无所事事的样子。唐玄宗大怒:太不像话了,姚崇不在你们就放鸭子了?有胆大的官员战战兢兢地回复:陛下,不是我们怠工,实在是姚相不在,我们的公文被卢相压在那里得不到批复,无法往下进行。原来,前几天姚

  • 卢怀慎当宰相多年,死后家人却无钱为他安葬

    历史解密编辑:姑娘聊历史标签:宰相,廉洁,卢怀慎,唐玄宗,道光帝,官宦世家

    开元四年,当朝宰相卢怀慎去世,可家里穷得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老奴拿着一些钱给卢夫人后,说:“夫人,先用这个钱将老爷葬了吧!老奴不能陪您了。”卢怀慎为官时廉洁谨慎,家中没有多少家产,他去世后,家里连安葬他的一点钱都拿不出来。多年在他家为奴的一个老奴,见此情形,实在于心不忍。于是想办法把自己卖掉,把自己

  • 诗佛王维在诗歌史上的地位非常高!他还有个做宰相的弟弟王缙!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馆5标签:王维,王缙,宰相,诗歌,唐代宗,李光弼

    诗佛王维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不可替代,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有个做宰相的弟弟。王缙比王维只小了一岁,父亲因病早逝,兄弟俩成了家中的顶梁柱,因才华横溢,先后通过科举入仕。王缙的诗文成就虽不及王维,但在官职上,却远远超过其兄,曾两次担任唐朝宰相。安史之乱时,王缙辅佐李光弼守太原,功绩谋略出众,王维却因家眷所累,

  • 王缙写给哥哥王维的一首诗,诗风清淡有禅意,开头10字便很惊艳

    历史解密编辑:沉醉古诗文标签:王维,王缙,唐朝,诗人,王昌龄,青龙寺,终南山,五代十国

    ——唐诗如月,照亮生活。文/空青【引子】王维,对几乎每一位国人来说,都是一个很熟悉的名字。我们熟悉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豪迈;熟悉他“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深情;也熟悉他住在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出尘。然而,除非专业研究历史,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