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中元年,长安城内,“尚父”郭子仪府上来了一位陌生的年轻人。
而对于这位前来拜见自己的年轻人,郭子仪表现得非常重视,年迈的郭子仪不仅斥退了周围照顾自己的姬妾们,还专门单独与这位年轻人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 对于郭子仪的如此举动,府中之人对之很不理解,因为作为“尚父”,郭子仪已经位极人臣。
平日里,王公大臣来往走动的也不少,可从没见这种阵仗,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还专门把伺候他的姬妾都摒退出去。
令郭子仪忌惮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是个什么来头,难道比朝廷勋贵都要尊贵?看着怎么也不像呀! 对此,郭子仪对周围的人解释道,这个人长相丑陋,如果我将姬妾留在身边,难免会有人看到他这模样而发笑,从而得罪了他。别看这人如今还是微末之人,但以后必定得志,郭府要是有人得罪了他,恐怕全族人到那时,都活不成了。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郭子仪口中的这个小人,指的就是这位年轻人——卢杞,而卢杞后来的发展也正印证了郭子仪的眼光,人家真的最终成为了替天子调理阴阳的执宰之臣。
后来,这位卢大人还真在奸臣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他担任宰相期间,凡是与自己政见不和之人,一概贬斥、加害。
倒在其手下的有创立“两税法”的杨炎,“书法名臣”颜真卿,还有本无作乱之意的李怀光。
建中年间,在卢杞的辅佐之下,整个长安城内鸡飞狗跳,连唐德宗本人,都一度被叛军赶出长安,被叛军一路追击,几乎要创下首位被俘唐帝的记录。
让三朝老臣李泌亢奋的奸臣
天下之人,群情激愤,大家都认为这个卢杞是个祸国殃民的大奸臣,朝廷最终将其贬黜,然而不久之后,唐德宗却在一次与三朝老臣李泌的谈话中,流露出依然对卢杞的恋恋不舍。
卢杞忠清强介,人言杞奸邪,朕殊不觉其然。
大家都说卢杞是个奸臣,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朕看来,卢杞忠清强介,是个大大的忠臣呐。
这句话直接将李泌给惹毛了,老大,卢杞都给你捅了那么大的篓子,你怎么还认为他是忠臣呢?
人言杞奸邪而陛下独不觉其奸邪,此乃杞之所以为奸邪也。
这是李泌在赤裸裸地打脸唐德宗,陛下,你的看法绝对是错误的,大家都说他是奸臣了,你还不觉得,这就是他奸诈的地方。
这句话说得很不客气,不过三朝老臣,也顾不上那么多了,李泌之所以这么激进,为的就是狙击卢杞再次还朝。
卢杞被贬不久,唐德宗就赦免了他的罪责,而且还将其从闲散官吏,立即擢升到长史一职,卢杞跟着唐德宗这么多年,他立即捕捉到了这里面的政治动向,因此便推测出,自己不久肯定就要回到朝廷中枢去了。
而唐德宗确实也是这么做的,不久,一纸调令,直接再次将卢杞升职,让他去当饶州刺史,一步步向中央靠近。
结果这一调令直接刺激了整个朝廷官员,这么个奸臣调回来,想干啥?中书舍人拒不执行草诏,谏官群体更是拼死力争,三朝元老李泌也在旁边策应。在与朝廷百官抗争之后,压力山大的唐德宗最终无奈妥协,放弃了让其念念不忘的忠臣卢杞。
那么唐德宗为何会对卢杞这么眷顾呢?作为奸臣卢杞是业余的,但作为听话、乖巧的臣子,卢杞绝对是专业的。
听话的臣子,敢于背锅
唐德宗从小聪慧过人,颇有政治抱负,作为代宗的儿子,唐德宗经历了大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整个历程,天宝年间的繁华,安史之乱的崩溃,以及爷爷和老爹给自己留下的一堆藩镇烂摊子,使得年轻的唐德宗一心振作,想要重振皇权。
然而即位后的唐德宗却发现,老爹留下的那几个大臣,对自己都很轻慢。这在如今也很常见,新领导上台,老员工多少会有所傲气,想着自己为团队立了那么多功劳,不由产生了能跟老大叫板的幻想。
杨炎、柳浑等老臣对待年轻的唐德宗如同童子一般,比专业自己当然比不过这几个老头子,从他们眼里,唐德宗很容易就能看出那个叫做鄙视的目光,太伤自尊了。
这个时候,整个宰相班子里,唯独这个刚刚爬上来的卢杞,对自己言听计从,整个团队就一个听话的,那领导自然要大力扶持,同时深为倚重了。
能力和忠诚,对于绝大多数领导来说,这根本就是一个很容易选择的答案。
替领导背锅
唐德宗执政前期,励精图治的唐德宗主持削藩,最终引发了朝廷和河朔三镇的鏖战,这打仗可是要花钱的。唐朝刚从安史之乱中平复过来,哪里有那么多银子投入战争呢?因此很多朝臣都反对唐德宗的一意孤行,但唯独卢杞,在认真地为唐德宗想办法。
虽然他想的办法都挺坑。
比如说,为了搂钱,卢杞发明了富户抽税(征收富人税)、税间架(房产税)等一些新鲜的税种,这下可就动了长安城内富户、勋贵等有钱人的奶酪了,拿自己的钱,等于割自己的肉,所有人在交钱的同时,都默默地骂着这个奸臣卢杞。
然而,卢杞背后的那位,缺钱的唐德宗,他此刻的表情却是很欣慰,干得好,卢大人!
替领导背锅,自然领导也会念着他的好,再加上卢杞本身生活朴素,经济上别人挑不出刺来,最终赢得了唐德宗的绝对信任。
这也是为什么普天下人对卢杞打差评,而唐德宗还要逆着众人,为其点赞的原因,唐德宗始终认为,卢杞这个同志,真没你们想的那么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