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温庭筠缅怀汉末名士,写下一首耐人寻味之作,吊古慨今,内涵深刻

温庭筠缅怀汉末名士,写下一首耐人寻味之作,吊古慨今,内涵深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刘玲子 访问量:3380 更新时间:2024/3/5 9:45:49

前言:

“晚节依违,贤者之惜。”,明代进士孙承恩作《历代圣贤像赞》,关于东汉名士蔡邕,他做如此总结评价。

惋惜是真的,但说其晚节依违却有失公允,蔡邕为董卓动容,无他,不过是因为董卓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罢了。

蔡邕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博学多才,通晓经典,太尉马日磾(di)赞他是旷世奇才,就连王允也后悔加害他。

对于蔡邕之死,时人深感惋惜,后人也多有缅怀,六百多年后,晚唐落魄才子温庭筠途经蔡邕墓,作《蔡中郎坟》凭吊。

古坟零落野花春,闻说郎中有后身。

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唐 温庭筠《蔡中郎坟》

简译:

古坟破败荒凉,适逢春天,只有几朵零星的小花寂寞地开放,听说中郎也有了后身。

如今对人才的重视已经不同往日,不要再想着去成为一个词人,只会白白浪费才华。

赏析:

唐德宗会昌元年(841年),仕途不顺的温庭筠离开长安东归吴中旧乡,这期间在扬州、润州等地游历,直到公元843春年才重返长安。

途经常州时,前往蔡邕之墓祭奠,彼时距蔡邕离世已近七百年的时光,年深日久,古墓荒芜,那零星开放的野花更显其荒凉破败。

忆蔡中郎生平,感自身际遇,临风怅惘,思绪万端,遂写下这首寓意深遥耐人寻味的小诗,抒发了自己仕途蹭蹬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古坟零落野花春”,首句点题,直接写出蔡中郎墓,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蔡邕蒙冤遭难,关于他的墓址存疑,一说在湖南省禹州市,一说在江苏省常州市。

温庭筠祭奠的是常州蔡邕墓,白云苍狗,时光荏苒,一代名臣早已作古,唯有这座荒凉的古墓默默地见证着岁月沧桑,人事浮沉。

“闻说中郎有后身”,次句写墓中之人,蔡邕出身世家,通经史,善辞赋,精于书法,深堪音律,是东汉末年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书法家。

佛教中有“三世”之说,前世、今生和来世,“后身”即来世,此诗中的“后身”是指彼时和蔡邕人品才华旗鼓相当的人,此句吊古慨今承上下。

“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后两句即是对如蔡邕一般才华横溢之人的规劝,也是抒发自己才不见用的愤慨之情。

蔡邕虽生逢乱世,可声名远播,所以他的才华并未被埋没,而且,在桓帝时,因为看不惯奸臣弄权,他还曾称病拒绝入朝为官。

建宁四年(171年),38岁的蔡邕被司徒桥玄召为掾属,仕途顺遂,一路升迁,官至议郎,因密奏七疏阐述治理国家的措施,得灵帝青睐。

后董卓擅政,因仰慕蔡邕之才,强召其入朝,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等职,尔后升任巴郡太守,并被留任侍中。

曹操不计前嫌重用陈琳一样,在那样的年代,蔡邕虽然也屡遭排挤和忌恨,但还是有发挥才华的机会,被人重视和赏识过。

和博学多才的蔡邕相比,温庭筠这位才子虽然也有满腹经纶,但却因其放荡不羁的个性而才不见用,以至于漂泊落魄,四处流转。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所以温庭筠才从自身际遇出发,奉劝如蔡邕一般才华横溢的人,不要再做文人,徒劳无功,只会浪费才华。

这两句内涵深远,耐人寻味,既是告诫自己,也是为与自己有一样遭遇的文人鸣不平,更是对彼时朝廷不重视人才的控诉。

后记:

不识皇帝(唐宣宗),讥讽宰相(令狐匋),考场为人代笔,温庭筠虽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可他的情商却实在令人堪忧。

就是因为他的放荡不羁恃才傲物,才取僧于时,从而令自己屡遭权贵的排挤和压制,致使仕途多舛,一生都郁郁不得志。

才高受累,王允诬陷蔡邕是因为嫉妒其才,温庭筠人生失意多因性格使然,显然,二人的人生轨迹是不尽相同的。

但“今日爱才非昔日”的慨叹却是千真万确的,蔡邕虽受排挤却得到过施展才华的机会,而温庭筠唯有潦倒落魄四处漂泊。

“有气干牛斗,无人辨辘轳。”,有才华却被埋没,温庭筠愤懑不平,感他人生平,叹自身际遇,所以就有了这首内涵深刻的《蔡中郎坟》……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标签: 董卓王允蔡邕名士唐朝诗人温庭筠古典乐

更多文章

  • 温庭筠最深情的一首词,仅仅三句27字,却成相思的千古名作

    历史解密编辑:长风文史标签:相思,悠悠,诗赋,斜晖,名作,唐朝,诗人,温庭筠,古典乐

    温庭筠,只听这个诗意满满名字,就容易脑补出一个风流倜傥、气质如玉的俊俏公子模样。可谁曾想,温庭筠是古代少数记载面相丑陋的诗人之一, 而且他还因面相丑陋的原因,收获了"温钟馗"的外号。这也许是以讹传讹的原因,毕竟在《旧唐书》只是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也就是说温庭筠不会注意细节,不太注意自己的形象

  • 温庭筠才高累身的坎坷人生及其《商山早行》〔192〕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典故漫话标签:诗人,诗思,唐朝,温庭筠,李商隐,古典乐,商山早行

    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1、悔读南华; 2、霜晨图〔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出处:1、《新、旧唐书·温庭筠传》;2、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温庭筠传》。参资:古诗文网《商山早行赏析》。温庭筠画像二、少失父怙,依段尚书成才温庭筠〔812—866年〕,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晚唐诗人、词人,与李商隐并称

  • 唐高宗李治和新城公主是兄妹之情还是男女之情占卜

    历史解密编辑:占卜师芙七标签:新城公主,占卜,李治

    (粉丝私占且同意公开发布) 1.两人是兄妹之情。但这个感情属于有些扭曲和破裂的,终究会产生意外和动荡。 2.这两个人性格非常相似,都是自视甚高又坚持自我的人,哪怕明知道是自己的问题造成的一些结果,也不愿意去正视,表面会觉得自己才是对的,但心里却会压抑的难过,致使越来越别扭。 3.本

  • 新城公主墓发现神秘无头壁画,专家解读后,却颠覆了对李治的认知

    历史解密编辑:木棉小故事标签:李治,昭陵,皇帝,李冶,诗人,李世民,科学家,数学家,长孙皇后,无头壁画,新城公主墓,女皇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其实在我们许多人的印象中就是一个性格懦弱的皇帝,而且才华也比较的平庸,不过做皇帝却非常的谦和,不像父亲李世民那么的霸气无比,也比不上后代子孙李隆基那么的有才华,但这其实是影视剧中对唐高宗李治的描写,其实历史上真正的李治或许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的温和,其实也有极为狠辣的一面。而这一切得亏昭陵

  • 唐高宗李治为何要将妹妹新城公主以皇后之礼下葬呢?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李治,新城公主,皇后,李世民,长孙皇后,唐高宗,唐朝

    皇帝哥哥用皇后的礼仪待遇给妹妹办丧礼?而且在这位妹妹墓葬壁画中,所有侍女像的人头都被抹去了。这不禁让人疑惑:这对兄妹俩,究竟有啥不为人知的秘密呢?这位皇帝哥哥,正是唐高宗李治。而妹妹,则是李治的亲妹妹,也是李世民最疼爱的小女儿——新城公主。大唐的掌上明珠。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新城公主,究竟有多少殊荣呢

  • 以皇后之礼下葬的新城公主,死后皇帝立即下令杀了驸马陪葬

    历史解密编辑:明史官标签:新城公主,李世民,皇后,李治,魏征,长孙皇后

    643年,李世民带着才9岁的新城公主前去探望病危的魏征,说:“魏公,看看你的儿媳!”魏征第二天去世,两个月后,李世民居然悔婚。魏征曾向李世民推荐过两个人,夸他们有宰相之才,没想到,魏征刚死不久,两个人都出了事,一个因谋反被处死,另一个被罢了官。因此,李世民觉得魏征欺骗了自己,难道魏征和他们是一伙的?

  • 新城公主:唐朝唯一按皇后礼下葬的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新城公主,李治,皇后,李世民,长孙皇后,魏征

    在《公羊传》中有一句这样的记载: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意思就是说,周天子下嫁闺女时,不亲自主婚而是找一个姬姓诸侯来主持。这便是“公主”这个称号的由来。公主是对皇家女子(包括王及宗室女)的称呼,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朝代地位不一。不过唐朝的公主是比较有地位的,尤其是大唐盛世时的那些公主们。

  • 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位用军礼下葬的女子:平阳昭公主李三娘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李三娘,平阳公主,李渊,李世民,长安,军礼

    公元617年5月,风尘仆仆的柴绍来到晋阳城,李渊急躁问道:“不是让你们夫妻同来,怎就你一人?”柴绍憋红脸道:“岳父,小婿问心有愧!三娘势必要留在鄠县做内应。”李渊父子听后哑口无言,许久都没回过神来。好大一会儿,李渊愁绪万千地看着眼前的柴绍,一脸风霜,就吩咐柴绍先行去休息。给他一日时间整顿,隔天大军就

  • 平阳昭公主生前征战沙场,死后以军葬之礼入土,她谱写了女性传奇

    历史解密编辑:西门史纪标签:李渊,关中,武艺,唐朝,隋炀帝,李世民,平阳公主,平阳昭公主,女皇武则天

    平阳昭公主生前征战沙场,死后以军葬之礼入土,她谱写了女性传奇“陛下,鼓吹是军队的下葬礼仪,平阳公主乃一妇人,这与礼制不合啊。”礼官进言道。高祖李渊听闻,气冲冲地回怼礼官:“我儿平阳公主,以前总是亲临战场,身先士卒,擂鼓鸣金,参谋军务,为我大唐立下无数军功,怎可用寻常妇人与之相比。谁敢说她没有资格使用

  • 智囊•闺智部•雄略卷•0963唐平阳昭公主•女将军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李渊,秦王,高祖,柴绍,李世民,雄略卷,平阳公主,唐平阳昭公主

    01译文唐朝的平阳昭公主,是太穆皇后所生,后来嫁给柴绍。当时高祖在晋阳起兵的时候,平阳公主还在长安。柴绍说:“你爹要起兵来清君侧,我打算过去,但是恐怕不能带着你一起去,这该怎么办呢?”平阳公主说:“你走你的,我自由办法。”柴绍走小路到并州,公主则直奔鄠县,然后散尽家私用来招募亡命之徒。一共招募了数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