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晚节依违,贤者之惜。”,明代进士孙承恩作《历代圣贤像赞》,关于东汉名士蔡邕,他做如此总结评价。
惋惜是真的,但说其晚节依违却有失公允,蔡邕为董卓动容,无他,不过是因为董卓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罢了。
蔡邕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博学多才,通晓经典,太尉马日磾(di)赞他是旷世奇才,就连王允也后悔加害他。
对于蔡邕之死,时人深感惋惜,后人也多有缅怀,六百多年后,晚唐落魄才子温庭筠途经蔡邕墓,作《蔡中郎坟》凭吊。
古坟零落野花春,闻说郎中有后身。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唐 温庭筠《蔡中郎坟》
简译:
古坟破败荒凉,适逢春天,只有几朵零星的小花寂寞地开放,听说中郎也有了后身。
如今对人才的重视已经不同往日,不要再想着去成为一个词人,只会白白浪费才华。
赏析:
唐德宗会昌元年(841年),仕途不顺的温庭筠离开长安东归吴中旧乡,这期间在扬州、润州等地游历,直到公元843春年才重返长安。
途经常州时,前往蔡邕之墓祭奠,彼时距蔡邕离世已近七百年的时光,年深日久,古墓荒芜,那零星开放的野花更显其荒凉破败。
忆蔡中郎生平,感自身际遇,临风怅惘,思绪万端,遂写下这首寓意深遥耐人寻味的小诗,抒发了自己仕途蹭蹬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古坟零落野花春”,首句点题,直接写出蔡中郎墓,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蔡邕蒙冤遭难,关于他的墓址存疑,一说在湖南省禹州市,一说在江苏省常州市。
温庭筠祭奠的是常州蔡邕墓,白云苍狗,时光荏苒,一代名臣早已作古,唯有这座荒凉的古墓默默地见证着岁月沧桑,人事浮沉。
“闻说中郎有后身”,次句写墓中之人,蔡邕出身世家,通经史,善辞赋,精于书法,深堪音律,是东汉末年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书法家。
佛教中有“三世”之说,前世、今生和来世,“后身”即来世,此诗中的“后身”是指彼时和蔡邕人品才华旗鼓相当的人,此句吊古慨今承上启下。
“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后两句即是对如蔡邕一般才华横溢之人的规劝,也是抒发自己才不见用的愤慨之情。
蔡邕虽生逢乱世,可声名远播,所以他的才华并未被埋没,而且,在桓帝时,因为看不惯奸臣弄权,他还曾称病拒绝入朝为官。
建宁四年(171年),38岁的蔡邕被司徒桥玄召为掾属,仕途顺遂,一路升迁,官至议郎,因密奏七疏阐述治理国家的措施,得灵帝青睐。
后董卓擅政,因仰慕蔡邕之才,强召其入朝,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等职,尔后升任巴郡太守,并被留任侍中。
如曹操不计前嫌重用陈琳一样,在那样的年代,蔡邕虽然也屡遭排挤和忌恨,但还是有发挥才华的机会,被人重视和赏识过。
和博学多才的蔡邕相比,温庭筠这位才子虽然也有满腹经纶,但却因其放荡不羁的个性而才不见用,以至于漂泊落魄,四处流转。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所以温庭筠才从自身际遇出发,奉劝如蔡邕一般才华横溢的人,不要再做文人,徒劳无功,只会浪费才华。
这两句内涵深远,耐人寻味,既是告诫自己,也是为与自己有一样遭遇的文人鸣不平,更是对彼时朝廷不重视人才的控诉。
后记:
不识皇帝(唐宣宗),讥讽宰相(令狐匋),考场为人代笔,温庭筠虽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可他的情商却实在令人堪忧。
就是因为他的放荡不羁恃才傲物,才取僧于时,从而令自己屡遭权贵的排挤和压制,致使仕途多舛,一生都郁郁不得志。
才高受累,王允诬陷蔡邕是因为嫉妒其才,温庭筠人生失意多因性格使然,显然,二人的人生轨迹是不尽相同的。
但“今日爱才非昔日”的慨叹却是千真万确的,蔡邕虽受排挤却得到过施展才华的机会,而温庭筠唯有潦倒落魄四处漂泊。
“有气干牛斗,无人辨辘轳。”,有才华却被埋没,温庭筠愤懑不平,感他人生平,叹自身际遇,所以就有了这首内涵深刻的《蔡中郎坟》……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