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吉为何帮助李建成谋害李世民,他就没有争夺太子的想法吗?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在这场政变中被诛杀,李世民获得最终的胜利,获胜的奖励就是他将成为大唐的下一任皇帝。
事实上这场兄弟之间的较量本与齐王李元吉没有一点关系,为何李元吉执意参与其中,而且还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呢?其实想要明白李元吉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并不难,虽然李元吉是高高在上的王,但他也是一个凡人。所以我们可以去试着以普通人的心态,去分析一下李元吉内心深处究竟是怎么想的,或许就会明白他当年为何会做出那样的选择。
李元吉是李渊的四子,虽然也是窦皇后所生,但他天生相貌丑陋,窦皇后非常厌恶他,甚至还曾想要丢弃他。幸亏李元吉命大,被侍女暗中保护下来,否则他还真的有可能出生即夭折了。虽说相貌是父母给的,但李渊气度非凡,窦皇后容貌秀丽,两人结合生下的李建成,李世民也都是器宇轩昂,只有李元吉的相貌令人看后颇有作呕之感。
可以想象,李元吉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冷落,以至于养成了阴鸷狠毒的性格,李元吉的性格特点在史书中颇有描述,例如“常共窦诞游猎,蹂践谷稼,放纵亲昵,公行攘夺,境内六畜,因之殆尽”,还有“夜开府门,宣淫他室。百姓怨毒,各怀愤叹”。
肆意践踏百姓庄稼,纵容手下公然掠夺百姓财物,自己也常常强行闯入百姓家中做尽坏事,如此种种,人神共愤。
李元吉的所作所为自然受到李渊的严厉责罚和不满,再加上后来对抗刘武周时,他擅自逃跑导致并州失陷,以至于他的为人与能力在父亲李渊那里被彻底否定了。到了这时候,如果你是李元吉,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冷落,长大后能力又不足,成天活在哥哥们的光环之下。久而久之,内心自然也会充满怨气,怨父母的偏心,怨哥哥太过优秀,怨上天的不公,怨自己的命不好,总之除了怨恨之外就只剩下一样东西了,那就是如何想方设法证明自己,证明所有人都看错了自己。
如何证明?李元吉没有想过是自己本身出现了问题,而是将一切原因归结为父亲和哥哥没有重视自己,不给自己发挥的空间,他们在刻意的打压自己,所以他才心生怨恨。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没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的话,那么这个人很容易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入一个死胡同,尤其是在受到挫折的时候,理性的人越挫越勇,而偏激的人则越挫越死,李元吉无疑是后一种人,不过他自己并不这么认为。
虽然李元吉相信自己的能力,但他有一点非常理想,那就是他很清楚自己因为得不到李渊的重视,所以自身的力量非常薄弱,除了拥有“齐王”的头衔之外,没有任何可以依托的力量。所以,他需要找到一个盟友来共同对抗另一个强大的对手,很快他就确定好了盟友与对手,盟友就是李建成,对手自然就是李世民了。
当时的形势是,李世民战功卓著,尤其是虎牢一战,李世民一举歼灭河南王世充,河北窦建德,面对已经是秦王的李世民,李渊实在封无可封了,最后突发奇想,封了李世民一个“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居王公之上,准许其开“天策府”。
这一系列的称号令李世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足可以与太子一较高下,为何这么说呢?准许李世民“开府”就意味着他可以明目张胆地扩大自己的力量,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意味着陕西以东的半壁江山直接归李世民掌管。
在李建成看来,李渊这是要将天下一分为二的节奏,这是李建成绝对接受不了的。因为一旦如此,用不了多久,自己的太子之位就要拱手于人,他太了解自己的二弟了,这个二弟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他是一个充满了欲望的人。否则对于李渊的敕封,身为臣子的李世民本应该拒受了,但他没有,没有就意味着他想要更多!于是李建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李元吉的急切证明与李建成的压力令两人不得不走到一起,李建成希望借助李元吉的势力共同对抗李世民,而李元吉却希望李建成与李世民斗得两败俱伤,自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两人都有自己的算盘在打,但两人又都不是李世民的对手,最终两人死在了玄武门。
自古以来,帝王之家是根本没有亲情可言的,尤其是李元吉的童年成长经历造成了他性格上的阴鸷与偏激。这使得他更不会看中亲情,他只是想将所有人踩在脚底下,告诉他们,当年他们都错看了他,然而究竟错与不错,不是他说了算,而是时间,时间证明了李元吉终究还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