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六月一日,太白金星于白昼划过长空,据星相家说,太白星白昼现于晴空预示着会发生动荡,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六月三日,金星再次于白昼扫过长空,太史令傅奕向唐高祖李渊呈上一份密奏 ,说:“太白现秦分,秦王当有天下”。李渊故意将这份秘密奏疏转交给次子、秦王李世民,其用意是暗示他必须自我了断以洗脱嫌疑。
李世民见密奏后并未自杀,而是立即回复了一封密函给李渊,控诉太子建成、齐王元吉秽乱后宫,并栽赃陷害,意欲冤杀他,在这封密函中有一段用意深狠的话:“ 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王)世充、(窦)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旧唐书》”!李渊看后大感惊愕,遂回复李世民说,将于次日召见两兄弟及众文武公卿,一起来当堂对质,将此事弄明白。
此事马上被太子建成知悉,事不宜迟,他决定和弟弟元吉一起入宫去当面拆穿李世民的谎言。
与此同时,李世民却早已率尉迟敬德、长孙无忌、张公谨、侯君集、公孙武达、刘师立、独孤彦云、郑仁泰、杜君绰、李孟尝等心腹将领, 埋伏在从北面入宫必经的玄武门内,同时命雍州治中高士廉释放狱中囚徒,给他们配发兵器,来增强秦王府的兵力。
六月四日清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相携骑马进入玄武门,未做任何防备,走到临湖殿,突然听到殿侧隐约有马嘶声,恍惚看到花木间有人影闪动,预感不妥,恐将生变,急忙拨转马头,准备驰出宫外。李世民全身披挂从后面策马而出,大声呼叫二人停下,李元吉张弓搭箭,循声往后连射三箭,但心慌意乱之下,三箭都未射中。
李世民毕竟是久经沙场的战将,他不慌不忙勒马张弓,瞄准策马飞逃的太子李建成一箭射出,箭矢疾如流星,正中建成后心,当即到撞下马,气绝身亡。那边猛将尉迟敬德也在追逐落荒而逃的李元吉,并一箭击中元吉,元吉中箭落马,却未击中要害,所以并不致命。李元吉忍痛拾起弓箭,对准李世民一箭射去,射中了李世民的坐骑,那马儿负痛狂奔,失去控制蹿入树丛中,李世民被树枝勾住腰带而坠马。李元吉见状追过去夺下李世民的角弓,用弓弦勒住脖子,欲将李世民绞杀。李元吉用弓弦死命狠勒,李世民拼命挣扎,危急间, 恰好尉迟敬德拍马及时赶到, 一箭将元吉射杀。
秦王在玄武门设伏袭击太子、齐王的事很快传到东宫、齐王府,薛万彻、冯立、谢叔方等东府悍将立刻率精兵赶来救援。李世民心腹将领张公谨力比牛猛,他远远听见人喊马嘶,知是东宫救兵,情急间竟凭借一身神力独自将厚重的宫门关上。宫门刚一闭上,东宫将士的战马飞驰而至,头马竟撞到了门上。
东府悍将薛万彻挥兵猛攻玄武门,尉迟敬德、长孙无忌、张公谨等率秦府将士奋力抵抗,东府、齐王府的兵将久攻不克,薛万彻等见玄武门一时难以打下,便率军转而去攻击秦王府。此时秦王麾下将士大部分都集中在玄武门,府中只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少数几个文官留守,哪里抵挡得住东府、齐王府兵将的进攻?就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献计,建议李世民将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割下,派人送到秦王府外示众。东宫 、齐王府的兵将一见太子、齐王血淋淋的首级 , 顿时军心涣散。
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全副披挂,手持戈矛闯入宫中面见李渊。当时李渊正在昆明池中划船解闷,忽见尉迟敬德全副武装,凶神恶煞地站在湖边,声称有人谋反 ,自己奉秦王令前来护驾,不由得大惊失色,问:“今日乱者谁耶?卿来此何为”?尉迟敬德拱手作答:“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唐书》”。
李渊战栗着对陪伴他划龙舟取乐的近臣萧禹、裴寂、陈叔达说:“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 萧、裴、陈早就暗中投靠了李世民,是铁杆“拥秦派”,遂回应道:“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嫉妒)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资治通鉴》”。
李渊得知儿子们相互残杀,早已痛彻心扉,但到此地步,他也只得言不由衷地说:“善!此吾之夙心也”。于是依言下旨。
彼时秦府守军与东宫、齐王府兵将还在激烈搏杀,尉迟敬德飞马赶到,当众宣读圣旨,建成、元吉麾下的兵将听后无心恋战,军心更无法收拾,遂一哄而散。东宫悍将薛万彻率领数十人蹿出长安,逃到终南山中藏匿起来 。后来李世民多次派人寻找并安抚他,称赞他是“义士”,把他召回,让他担任右领军将军,信之不疑。冯立则在玄武门事变后的第二天 ,就前去向李世民自首。李世民数落、训斥他一阵后,还是放过了他,并委以职位。谢叔方也是事变后第二天就去秦王府自首,李世民赞扬了他一番,随后让他去地方上担任刺史,最后终于任上。
随后,李世民一不做二不休,将李建成的5个儿子李承道 、李承德、李承训、李承明、李承义和李元吉的5个儿子李承业、承鸾、承将、承裕、承度统统诛杀。 李渊亲眼看到自己的10个爱孙全部被斩杀,却不敢出手相救,甚至不堪吭声,他自知处境危险,李世民敢于杀兄屠弟,诛戮亲侄,谁能保证他不敢弑父呢?自己若表示异议,李世民那把血淋淋的屠刀只怕下一次就要架到自己的脖子上了,于是急忙在玄武门事变爆发后的第三天(武德九年六月七日) 颁诏立李世民为太子,取得了皇位继承权。两个月后,李渊被迫宣布退位。
武德九年八月,李世民即皇帝位,史称唐太宗,成为唐王朝的第二任君主,时年29岁,次年(627) 正月,改年号贞观,李世民从此开始了他新的政治生涯。
{插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