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在河南洛阳这块土地上,尽是古代历史文物遗迹。12月4日可真算得上是中国考古界的吉祥日,继汉文帝霸陵的准确位置终于确定在西安白鹿原的江村大墓之后,河南洛阳的正平坊遗址中的考古工作又有一个重大发现。唐朝太平公主所居住的豪宅(后改为道观)位置被确定,其建筑格局和内部结构被揭晓。
根据历史典籍的记载,唐代郭城里坊区就是当今河南洛阳的正平坊。史书中显示,孔子庙、国子监和太平公主的宅邸都坐落在正平坊中。太平公主豪宅的考古发现令人激动,但与此同时,有关太平公主豪宅的疑问困扰了很多人:它的内部格局是怎样的?为什么离长安那么远?何人把它改成了道观?
根据考古专家的挖掘和考证发现,太平公主的豪宅十分华丽,占地面积广阔,几乎是整个正平坊的二分之一。从俯视图来看,正平坊是一个长方形,中间的“丁”字形道路将整个正平坊分为了三个区域,其中西部为一座豪华住宅和园林,也就是太平公主的居所。
太平公主的豪华住宅呈轴对称结构,轴心的左右建筑相同,有八条道路贯穿整个庭院,相互交汇,笔直而宽阔,使得整体布局整齐有序。在中心轴上还有几座夯土地基,但由于时间太久已遭到自然环境的侵蚀和后代建筑的破坏。由于太平公主豪宅的结构与皇宫相似,因此,太平公主豪宅的发现有利于工作者进一步探究唐朝宫殿的特征。
太平公主的豪宅的“豪”不仅仅体现在华丽和宽阔上。如果以现代的角度去分析太平公主豪宅的地理位置,不仅拥有上佳的风水建筑格局,更占据着贵如黄金的学区。它周围的孔子庙、国子监都是文化气息浓厚的学习场所,根据这一点可以看出武则天在为女儿选址方面的周全考虑。
领略了太平公主豪宅的雄伟华丽之后,我们来解答第二个疑问:身份如此高贵的公主为何将豪宅建立在了洛阳呢?在我们的印象里,大唐最繁华的就是长安城。
曾经以大唐盛世为背景的《长安十二时辰》吸引了不少的观众,跟随雷佳音饰演的角色和他身旁的那只可爱而乖巧的细犬视角,大唐帝都长安城的繁华与广阔生动的展现在观众眼前。如此繁华而广阔的长安城为什么没有被太平公主作为豪宅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按照唐朝的两京制来说,洛阳同样是一块繁荣之地。当时唐朝统治者为了保持中央集权的稳定性,唐朝以洛阳为第二个帝王都城。也就是说,洛阳和长安这两个地点供唐朝每一个登基上位的帝王随意选择,或者中途想移动互换,也不是不可以。据说唐玄宗李隆基当时来来回回辗转两地多次,或许这两个地方都有值得他留恋的人吧。
其次,武则天曾经因为想远离根深蒂固的李唐势力而将帝都迁移到河南洛阳,因此太平公主豪宅也自然建立在母亲武则天的附近。从古至今,作为母亲的人都希望子孙儿女离自己近一些,能够相互来往,互相照料,不必为相距遥远而思念成疾。
最后,是因为洛阳有农业优势和地理优势。洛阳相对于长安来说,具有更加充足的粮食资源。长安城因历史悠久,人口基数大,但是耕地面积相对较小,因此人均储粮量越来越低。相比之下洛阳作为新兴起的第二个帝都,人均耕地面积大,土地肥沃。而且洛阳地处中原的中心地带,便于统治者管理周围的城市,掌控中原整体局面,加强中央皇权。
第三个疑问,根据历史记载,太平公主去世后她的豪宅被改成了一座道观,这是太平公主的生前嘱托还是另有原因?从金碧辉煌的豪宅到肃静清冷的道观,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此事要从太平公主之死说起。
在那个只有帝王才能说的算的时代,皇室内部的纷争从未停歇。在皇权面前,一切亲情和友情都不值一提。由于武则天的权倾朝野,太平公主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位后,第一件事就是要铲除那些遗留的势力,否则将会夜长梦多,皇权会受到威胁。
太平公主由于手握众多兵马,她的权力之大让皇帝李隆基日夜忧愁,生怕皇位被剥夺。因此,由于皇室之间各种复杂的斗争,太平公主被贴上了谋反的标签,被唐玄宗李隆基赐一白绫和毒酒。而太平公主生前的豪宅,也被唐玄宗下令修改成一座道观。
那么,唐玄宗为何会做出这个举动呢?其中有两个原因。因为自唐朝建立以来,老子的道家学说深受皇室推崇,皇室子弟纷纷信奉黄老之学,倡导祭拜太上老君,休养生息以延长寿命。既然太平公主已经与世长辞,如此庞大的豪宅也不能浪费了,干脆改为道观为后人燃香祭拜吧。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太平公主生前的经历也是豪宅被改造的一个因素。当时流传一个说法,到道观中修行有利于普渡家人的灵魂。当时,太平公主的外祖母去世,而武则天有重任在身,遂让太平公主到道观中修行一段时间,以求安度外祖母亡灵。或许太平公主的一生,注定与道观有某种联系吧。
由于唐朝距离我们太过久远,房屋中的木质结构框架都受到了后世的不断改造和破坏,目前没有完整的唐代木质框架结构建筑被保留下来,这是考古建筑领域的一个遗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过建筑学家根据敦煌壁画的线索的不断探求,五台山上的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以及他的夫人林徽因寻觅到。
这一消息振奋了考古建筑学家的心灵,也击溃了“唐代不曾有木制建筑”的传言。这一重大发现也为现代建筑学家和考古学家复原唐代建筑提供了借鉴模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代代的朝代更迭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的历史瑰宝和文化宝藏。我们要敬佩那些身在一线辛勤挖掘探查遗址的考古工作者,是他们,让我们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波澜壮阔。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