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红颜多薄命?
文弱帝王也会大义灭亲?
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也不存在有因无果的事。
绚烂的烟花需要火苗去点燃,沉痛的诀别,也有背后的缘由。
说到唐高宗李治,不少朋友想到的大概是那个被妻子夺去了帝王光环的文弱男人。在近年的影视剧作中,唐高宗总是成为武则天身边的陪衬。编剧们将"唐高宗"塑造为一个斯文而又略显懦弱的形象,但这一形象却和真实的唐高宗有着不小差距。
唐高宗李治,字子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为嫡三子。贞观十七年(643),在两个哥哥相继与太子之位无缘后,李治作为嫡子成为了"太子"的接班人。
坐上太子之位,确实是有些出乎这位温文尔雅的皇子的预料的。
李治这人从小便聪慧,据说在他刚学会走路后不久,他就抓着毛笔到处乱画,以至于他在纸上胡乱地画出"敕"字。在当时,"敕"是皇帝批复奏折的专用词汇。
李治的这一无心之举,其实是严重违背了当时的礼法。然而"太宗遽令焚之,不许传外",并没有对这个聪慧的儿子过多责罚。
等年纪稍微大些,李治秉性里的宽厚温润,就展现了出来。
《旧唐书》记载,"初授《孝经》于著作郎萧德言,太宗问曰:"此书中何言为要?"(李治)对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太宗大悦曰:'行此,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
对于李治而言,对亲人用以真情是他的本性,而非仅仅是为了遵循礼教。在其母亲文德顺圣皇后去世时,年仅九岁的李治就非常悲痛,"哀慕感动左右,太宗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
然而,李治作为帝王,却还有另一面。从李治一生的政绩来看,他继承了父亲骨子里的理智和果断。长孙无忌、诸遂良等唐太宗信任的重臣一开始最得李治重用,但李治始终坚持培养效忠于自己的势力,卢承庆、杜正伦、魏元忠等都是李治提拔起来的贤臣。
在李治在位期间,唐军攻下了平壤,灭亡了高句丽。自永徽六年(655)起,为压制西域势力,唐高宗在西域常年用兵,最终灭亡了西突厥。唐朝疆域的极盛,就出现在李治的领导之下。
可以说,这位帝王虽然接人待物温和有礼,尤其对待亲人用情至深,但他却不缺帝王该有的手段和心肠,能够为了国家利益快刀斩乱麻。因而面对这样的帝王,意图谋反的高阳公主,是没有活路可寻的。
与唐高宗李治一样,高阳公主也是唐太宗极其喜爱的子女。然而高阳公主的母亲出身低微,又是女儿身,虽然也受宠,但身份完全比不上作为嫡子的李治。加上高阳公主完全没有李治的那份心性,在宠爱之下,她养成了飞扬跋扈的性格,恃宠而骄。
唐太宗也是打心底宠爱这个女儿。贞观十五年(641)将她嫁给了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只可惜太宗的好意并没有让高阳公主满足。婚后,高阳公主出轨与僧侣辩机。
面对这个女儿,唐太宗当真是舍不得重罚可又不忍心看她走偏。因而太宗腰斩了辩机,还处死了有关的十多名奴婢。
高阳公主对此并不领情,甚至在太宗死时都还心怀怨恨,未曾替太宗落下一滴泪。
高阳公主的违背礼法之举,对父亲的顶撞和怨恨,让李治对自己的这位异母姐姐实在是生不出太多好感。而李治一切的隐忍,就在高阳公主意图弑君篡位后集中爆发。
《旧唐书.列传第十六》对高阳公主参与的这场谋反案也做了记载。
最初,高阳公主只是想要剥夺丈夫房遗爱的爵位,便向李治告状,说房遗爱对自己无礼。于情于理,李治都得替自己的这位姊妹撑腰,于是便派了长孙无忌去彻查这事。
不查还好,一查长孙无忌便向李治报告,说自己找到了高阳公主与房遗爱一起策划谋反的证据,还把和自己有过节的吴王李恪也牵扯了进来。
李治为人谦和温润,却不代表他能容忍有人觊觎自己的皇位。因而"房遗爱谋反案"一事,最终成了"遗爱伏诛,公主赐自尽,诸子配流岭表"。
但高阳公主与西汉馆陶公主一样飞扬跋扈,却强硬的后台,和帝王也没有那么坚不可摧的亲密关系。她想除去自己的丈夫,却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实在是自作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