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颜亮: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
“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这两句诗是当时完颜亮还未当金国皇帝,只是一个普通藩王时,有个叫萧裕的大臣送给他一把摺扇,他随手题写在扇面上的,这其中透出了两个很重要的信息,一是完颜亮志向高远,二是他文学造诣很高。
然而完颜亮在历史上的名声很差,可以说是同商纣王和隋炀帝一样,是昏君和暴君的代名词,既是十恶不赦的弑君篡位者,又是史无前例的大淫魔,而他的文学才能也随着他的恶名不为后世所知,更不要说他曾经对历史所作出的贡献上了,比如修建北京城等等。
历史上一般是将完颜亮称为海陵王,他是金朝第四位皇帝、文学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庶孙,字元功,亮乃是汉名,40岁时死于征南宋的征途中,死后被贬谥为海陵王,谥号炀,所以又称海陵炀王。
在我的印象中,完颜亮除了残暴外,最有名的便是说他看了柳永的《望海潮》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后,遂起南侵之心,当然,这是野史所载,当不得真的。
不过,在当时的情况,无论是辽、金、南宋还是西夏,均无一位帝王敢于妄想着一统华夏,而唯独这完颜亮是个例外,只有他有此雄心并付诸行动,当然结果是很悲催的。
作为大一统帝国的宋朝,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都同秦汉唐等几个帝国并列,实在是有些名不副实,不说传统概念中的“九州”都不完整,更不要说西域,连河西走廊也不在手中,在四周的少数民族加快汉化的进程后,谁是华夏之正统还真不好说。
于是才出现了《宋史》之外的辽、金等正史,还不包括各国打死也不承认的西夏政权,这是那个时代的特征。
推而论之,将完颜亮的南下说成是侵略战争,还是稍显勉强,因为以实力论,谁一统华夏谁便是正统,至于国家的概念在当时是很模糊的,有的只是皇帝的家天下,至于草民百姓,谁来给谁纳粮就是了。
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这是完颜亮写的一写首,据称当年他曾派几个画工潜入南宋,回来后画了一幅《临安图》画卷呈上,看得他羡慕不已,于是在画上题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写得实在是大气磅礴,格局爆棚,不是如秦皇汉武这样的人,是写不出来这样豪迈的诗句,可惜的是,这样的好诗却无几人知道。
要说这完颜亮虽是庶子,且得位不正,他是在27岁时将在位的金熙宗完颜亶杀死而自立为帝,但他却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18岁便跟着金兀术东征西讨,战功无数,有着深厚的军事和政治积累。
他上位后更是励精图治,一方面严厉打击贵族势力,整顿吏治,进一步推行汉化改革;另一方面也大力发展经济,打造一个能让民众安居乐业的稳定环境,当然,他最大的功勋,是顶住极大的压力,不惜使用武力,强行将原来偏远的都城会宁迁都北方重镇燕京,从面成为第一个定都北京的皇帝。
一统华夏,是完颜亮一生的梦想,他如当年的苻坚一样,亲自率领60万大军,对南宋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力图一战而将南宋灭国,完成统一大业。
要说此时的南宋真是悲催之极,以前的战将如岳飞、韩世忠等早已作古,又经“绍兴和议”后数十年未经战阵,战力一塌糊涂,完颜亮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将两淮拿下,直接面对江南,如果能顺利渡江,南宋的覆灭是必然的。
诡异的是,这南宋虽然弱不禁风,但运气却相当地好,一个叫李宝的中级水军将领,鬼使神差地在一个夜晚,将金军的水师一把火烧了个精光;而一个带着文工团前去劳军的慰问团长虞允文,在无主将的情况下挺身而出,生生地带领数千人在采石矶将金军打败。
然而,真正打败他的却并不是南宋的这些将士,而是在他背后捣乱的乱臣贼子,一个叫完颜雍的宗室乘着完颜亮在东南厮杀,鼓动一些对完颜亮不满的臣民,以及被打压和盘剥过狠的原契丹贵族发动政变,自立为帝并成功地掌控了政局。
前线失利,后院起火,此时的完颜亮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于是他孤注一掷,下令三日内渡江攻灭南宋,史载其令为“三日渡江不得,将随军大臣尽行处斩。”他本想先占领南宋后再回头收拾那些作乱者,结果欲速则不达,后方的变故使得军心不稳,而他的严令又让部下难以实现。
如同三国时张飞一样,被逼无奈的部下反叛,冲进中军大帐将完颜亮缢杀,一世枭雄至此谢幕,而百孔千疮的南宋因此也逃过了一劫,继续着醉生梦死的悠哉生活。
所幸,乘乱上位的金世宗完颜雍是金国难得的好皇帝,被称为“小尧舜”,他同周边四家和好,开创了金国“大定盛世”的繁荣鼎盛局面,但是,为了证明自己得位之正统,如大唐李世民一样,对历史的真实着力篡改,所以,完颜亮就被抹黑得不成人形了。
他不仅将完颜亮定位是昏君和暴君,将其所有的功劳一笔抹煞,焚毁完颜亮所有的诗文,对完颜亮残暴荒淫的一方极尽夸大之能事,因此,现在我们看到的完颜亮完全失真,只能从其他人传略的只言片语中,捕捉到完颜亮曾经的亮点。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珍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沾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偏裨英勇,共与谈兵略。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这是《水浒》第11回中“林冲雪夜上梁山”的开篇词,那漫天的风雪衬着林冲孤独的身影,显得是那般地凄凉和无奈,但这首词的作者让人没想到的正是这完颜亮,是施耐庵将其移过来增色的。
这首词一如既往地体现了完颜亮的情景交融,磅礴大气,豪放壮阔,意境深远,尤其是其中“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句,同伟人所写之《念奴娇·昆仑》中“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何其相似乃尔,至少是在意境和语气上有共通之处。
这样雄浑遒劲、气魄恢弘的词句,倘若没有胸中百万兵之气魄,是万万写不出来的。
他是个雄心勃勃之人,可以说在很早之前便有着一统天下的壮志,《金史》有载,他有三志,即“国家大事,皆我所出,一也;帅师伐远,执其君长而问罪于前,二也;无论亲疏,尽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
前二者,是任何一个有志君王的共识,但现在刻在完颜亮身上最明显的标签却主要集中在第三点上,他喜怒无常、荒于酒色、嗜杀成性,“屠灭宗族,翦刈忠良,妇姑姊妹尽入嫔御”,其荒淫好色程度之烈,在历史排名肯定排在前三位中。
这一项是《金史》中完颜亮所费笔墨的重中之重,作为一个握有生杀大权又色欲膨胀的帝王,史书所载我是相信的,应该不是专门为了黑他而书,这个是绝对的,但其中是否有夸大之处,就另当别论了。
自古以来好色皇帝多多,唐代李二也有纳弟媳之丑,但不妨碍他千古明君的声名,对这些有胡人血统的统治者来说,这些都是寻常事,何况汉家帝王中这类货色也是不可胜数的,只是这完颜亮做得有些太过分了。
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出海。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
虬髯捻断,星眸睁裂,唯恨剑锋不快。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
这是一首很能代表完颜亮个性的词,名为《鹊桥仙 待月》,虽然一如既往地霸气,却也显露出他好色的性情。
中秋之夜,众人赏月,谁知去遮雾罩,这圆月久等不来,气得这完颜亮欲挥剑断云,急吼吼地却不是为了那满月的辉光,而是要欣赏嫦娥美女的诱人体态,其直白得真是不同凡响了。
因人废诗,现在流传下来的完颜亮诗词很少,可能不过十首,我读后的感觉是首首出彩,放在南宋一堆的诗词中,绝对也处于一流的层次上,而其间的豪气和处处显露的霸气,却是江南的诗人们所不能及的。
孤驿潇潇竹一丛,不同凡卉媚春风;
我心正与君相似,只待云梢拂碧空。
咏竹,是个很古老的题材了,一般人的着眼点无非是自诩正直、高洁或虚心,但完颜亮的这首咏竹诗绝对地与众不同,他的高和直,是想要与天齐,与云共,而且不“媚春风”,这同他的性格是契合的,也是他心境的自然流露。
有人将完颜亮誉为金国第一诗人,这个就不好说了,因为他留下的诗词太少了,至少在我读的金人诗词中,那元好问、赵秉文等人的水平也很高的,将完颜亮列为魁首,肯定是不能服众的,毕竟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个名字,更没有几个人读过他的诗词呐,即使有人知道,也是一个被打上荒淫暴虐的标签之人。
其实,早在当时就有人为完颜亮打抱不平,金国的大名士贾益谦在对后来的史官问询时就曾言:“我闻海陵被弑,而世宗皇帝立。大定三十年,禁近能暴海陵蛰恶者得美仕。史官修实录,诬其淫毒狼骜;自今观之,百可一信耶!”我们从这最后一句中可以得知,在对完颜亮的记述中,不实之辞多多。
蛟龙潜匿隐沧波,且与虾蟆作混合;
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
纵观完颜亮的一生,优劣泾渭分明,特点分明,他将原有的部落制彻底根除,促进了女真族内部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形成,完善财制,厉行革新,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行政制度,大力推进汉化,重用汉人,注重生产力的发展,改弦更张,建都北京,时称中都,从而奠定了燕京未来几百年的发展基础;这些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功绩。
但他却又是残暴血腥,荒淫享乐无度的暴君,在位12年间杀人无数,而这些又被继任者无限扩大,以一个耻辱的形象定格在历史人物的群像中。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后院起火,如果完颜亮渡江成功,南宋被灭国是分分钟的事,在此基础上,一个强大帝国的形成可期,完颜亮被称为“千古一帝”也是有可能的。
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假设,继任的金世宗,虽然继续定都北京,打击贵族,实行的依然是完颜亮所创立的各项政策,但却放弃了完颜亮草原二元帝国的模式,也造成了蒙古的崛起,最后,曾经的金帝国在蒙古和南宋的夹击下,在蔡州被屠灭。
中国历史历来遵循的是成王败寇之原则,而完颜亮在金朝廷内部权力的争夺中惨遭失败,从而失去了话语权,这位智足以纳谏,文足以饰非的雄心壮志之人,只能任由继任者肆意涂抹,让他的人生成为一曲音符错乱又晦涩难明的苍凉悲歌,在无边的天际中回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