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宋高宗以牺牲岳飞与国家尊严的双重代价,摇尾乞怜换来二十年的“和平”。然而,到宋高宗晚年,金人还是差点要了他的命。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完颜亮大举南侵,动用的兵力多达六十万人,在千里战线上发起进攻,声势之浩大,为宋金战争以来所仅有。
名将刘锜被任命为东线防区长官,虽然他雄心壮志,欲重写二十年前顺昌大捷的奇迹,老病缠身的他喊出了“取重阳日到京师”的豪言壮语,然而奇迹却不再重演。刘锜试图自江阴北渡淮河,出击失利,继而其左翼的王权不战而弃庐州。金帝完颜亮兵分两路,自己率主力南下,进抵长江沿线的采石;另一路十万大军破滁州、占真州,直逼扬州。被宋高宗寄于厚望的刘锜被迫弃扬州,退守瓜州,不久瓜州又告失陷,刘锜只得再退镇江,与金军隔江对峙。
南宋的长江防线已危在旦夕。
高宗皇帝得悉完颜亮即将率大军渡江的消息后,面如土色,他的第一个念头还是逃跑。“九月,金犯庐州,王权败归,中外震骇,朝臣有遣家豫避者。”皇帝急着召开群臣会议,商议避难于海上的事宜。时任左相的陈康伯“独具舟迎家入浙,且下令临安诸城门扃鐍率迟常时,人恃以安。敌迫江上,召杨存中至内殿议之,因命就康伯议。康伯延之入,解衣置酒,上闻之已自宽。翌日,入奏曰:‘闻有劝陛下幸越趋闽者,审尔,大事去矣,盍静以待之。’一日,忽降手诏:‘如敌未退,散百官。’康伯焚之而后奏曰:‘百官散,主势孤矣。’上意既坚,请下诏亲征,以叶义问督江、淮军,虞允文参谋军事。上初命朱倬为都督,倬辞,乃命义问。”高宗遂下诏由叶义问巡视江淮兵马,虞允文为参谋军事。
虞允文乃是进士出身,一介书生,不想此去后,竟然不可思议地为南宋立下卓著的战功,令所有人跌破眼镜。
虞允文
当时完颜亮已准备从采石(安徽当涂西北)南渡长江。倘若金人渡江成功,后果不堪设想。驻守采石的南宋将领王权在之前的一系统战斗中,屡战屡败,被朝廷解除兵权。朝廷打算以李显忠接管王权的部队,在李显忠抵达之前,先由虞允文前往采石犒师。
当虞允文到了采石时,发现情况大大不妙。金人在对岸已集结四十万大军,随时可能渡江。而此时采石的南宋守军群龙无首,前任长官王权被调走,续任长官李显忠还未到。更可怕的是,此时的守军全无斗志,毫无军纪章法,如同一盘散沙,三三五五一群,解鞍束甲于路旁。这样的军队岂能挡得住敌人渡江呢?
事不宜迟,必须马上行动起来!
虞允文把所有将士召集起来,总共还有一万八千人,马数百匹。虞允文在诸将士面前慷慨陈词,勉以忠义,并指着所带来的犒军物品道:“金帛、告命皆在此,以待有功。”这些将士多是爱国志士,只是因为前任统领王权无能,遂导致军心涣散,如今见这位参谋军事挑起重担,纷纷表示道:“今既有主,请死战。”
这时有人对虞允文说:“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倘有人背后说公的坏话,公难辞其咎。”这是告诫他,您别越权了,指挥作战不是您的事。虞允文听罢大怒,斥责道:“危及社稷,吾将安避。”正是有像虞允文这样的忠义之士,南宋虽有宋高宗这个投降皇帝,还能坚持下来。
虞允文亲自到江滨督战,见江北已筑起一座高台,上面坐着一人,正是金帝完颜亮。此时宋军谍报人员带来准确的情报:金兵将于第二天渡江,先渡江者赏黄金一两。虞允文马上布阵,他令骑兵、步兵列阵于江岸,把水师分为五队,一队驻守中流,两队分驻左、右两侧,另两队船则埋伏于小港内,作为机动部队。
完颜亮
不久后,只见对岸高台之上,金帝完颜亮挥动小红旗,金兵的渡江开始了。数百艘船浩浩荡荡驶过来,尽管宋军水师在江面阻击,但江面宽阔,仍有七十余艘敌船冲过江登陆。在敌人的猛攻下,宋军防线稍稍后退。虞允文见势不妙,驰入阵中,勉励宋军统制时俊说:“汝胆略闻四方,立阵后则儿女子耳。”时俊听罢,当即挥舞双刀,身先士卒,奋勇前驱,遏制住金兵的攻势。
与此同时,江中激战正酣。宋军水师在船只性能上要优越于敌军,所用的船称为海鳅船,采取冲撞战术,犁沉敌船无数。采石矶水战一直打开天黑,此时金船损失过半,仍然不肯退却。在战斗关键时刻,正好有一支从江州溃败的宋军逃到采石,虞允文乘机将其招来,授予旗鼓,命他们从后山出,摇旗擂鼓。金人大恐,还当是宋军援兵已到,遂无心恋战,调转船头逃去。虞允文又命水师以强弓劲弩尾追射击,大败金兵。
这就是宋金战争的转折一战:采石大捷。
金帝完颜亮在采石大败后,知道在这里无法渡江,遂移师瓜州。不久后,李显忠赴任,虞允文判断金兵将从瓜洲强渡长江,而与瓜洲相望的京口守备薄弱,他自告奋勇前往京口(镇江),并向李显忠借兵一万六千人,加强京口守备。到了镇江后,虞允文去看望正在休病中的老将刘锜。刘锜对这位胆识俱优的书生大加赞赏,称赞道:“疾何必问!朝廷养兵三十年,大功乃出书生手。”
采石之战示意图
恰好在这个时候,金帝完颜亮接到了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金国后院起火,时为东京留守的完颜雍国内空虚之机,发动政变,自立为金国皇帝(金世宗)。得悉东京政变后,完颜亮欲加快摆平南方战事,下令三日渡江,后渡者斩。在经历采石之败后,金兵要在三日内渡江,已明显是不可能的任务。在完颜亮的高压政策下,部将耶律元宜等人发动兵变,弑杀完颜亮,金兵遂全线退兵北返。
南宋侥幸躲过一劫,倘若没有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力挫金人渡江,后果不堪设想。虞允文一介文人,在国家危亡关头,挺身而出,成为帝国的拯救者。
战后,虞允文先后担任川陕宣谕使,四川宣抚使等,一直当到帝国宰相。宋孝宗把恢复中原的希望寄托于虞允文身上,他曾经对虞允文说:“靖康之耻,当与丞相共雪之。”可见他对虞允文之器重。为了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虞允文于乾道九年(1173年)又一次出任四川宣抚使,为出兵中原作准备。可惜的是,造化弄人。虞允文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
虞允文算是幸运的人,他以一介文人而为国家建不朽之功,甚至得以跻身历史名将之列,官至宰相,功显于当日,名扬于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