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群中的张永梁,完全看不出是刚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黝黑的皮肤,大大的竹编遮阳帽,地地道道的农民模样;虽然年纪尚轻,但一开口,讲起农业知识来头头是道,老农民无疑。
张永梁,90后新农人,在农村创业5年,几经失败却没有被打垮。
曾因不懂农业知识,50亩稻蛙险些全军覆没;也曾因为一场山洪,直接损失30多万元……然而,一切的困难与挫折都没有打垮这位执着的新农人。
“搞农业,信心是第一位的。”张永梁说,他最大的优点就是执着,认准一件事情就会死磕到底,即使遇到再大的阻碍和挑战……
放弃城里稳定工作,农业小白下乡创业
“我是地地道道的城里人。”张永梁从小在巴南鱼洞长大,偶尔去农村,也是为了感受乡村风光,住农家乐,品农家菜。让人没想到的是,一个城里娃,却在大学毕业后,放弃城里稳定的工作,到农村创业。
“我也不知道为啥,从小就喜欢农村。”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张永梁,虽然大学所学专业是物联网,听起来和农业没有任何联系。但他却一直很向往农村,喜欢诗意般的生活。
大学毕业后,家里人帮张永梁在家附近的邮政谋到一份工作,离家近、工作环境好、稳定、收入也不错。但是,张永梁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前往农村,自己创业。
“我还是喜欢农村,喜欢农业,不想过那种一眼望到头的日子。”于是,张永梁在家人的帮助下,投入60万元,来到巴南区石龙镇,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
曾因不懂专业知识,损失惨重
创业初期,张永梁在石龙镇承包了50亩土地,种植水稻,养稻蛙。
一天,张永梁发现稻田里的蝌蚪(青蛙幼期)开始陆续死亡。“就像家禽得了瘟疫一样,刚开始发蔫,不爱游动,没几天就死了。”
“当时已经陆陆续续死了5、6亩地的青蛙”。张永梁说,如果再想不到办法,真的有全军覆没的风险。突如其来的状况让张永梁摸不着头脑,只能跟着上火,精神压力大,晚上失眠,白天没精神,感觉对不住父母,这么多钱,即将打水漂。
自己不懂就请教专业人员。张永梁找来养过稻蛙的朋友,一同寻找解决办法。朋友建议把水稻里原本的死水换成活水,24小时不间断流动,这样稻田里的氧气含量充足,再配合药物治疗。
“不懂专业知识真得不行,当初想着定期换水能控制成本,没想到反而赔进去更多钱。”这次的损失也让张永梁意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从那以后,他便开始恶补专业知识,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请教当地的村民和技术人员……
一场山洪,30多万打了水漂
2019年5月份,石龙镇附近爆发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山洪。
“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这辈子都不会忘记。”张永梁说,当天早上5点多,起床上厕所,发现院子里的水已经没过小腿。“完了,稻田里的庄稼和青蛙怎么办?”这是张永梁脑子里的第一个想法。第二个想法就是跑,跑到较高的地方。
山洪过后,整个村子一片狼藉。张永梁原本的住所已经满是污水,无法住人;稻田里的情况更糟,三分之二的水稻都被洪水冲倒,蝌蚪被冲上岸边,附近的农具也被洪水冲得东倒西歪。
看着眼前的情景,张永梁再次陷入绝望中。
这时,附近的村民自发过来帮忙。“大概有30多人吧,都是自发过来的,将岸上的蝌蚪捉回稻田里,摆正农具。”张永梁看在眼里,十分感动。
张永梁说,这一次山洪,他直接的经济损失就高达30多万元,非常惨重,觉得这条创业路充满了坎坷与辛酸。好在当地村民善良又热心,帮他渡过难关,也让张永梁暗下决心,等水稻有了起色,一定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心存感恩,带领村民致富
2017年创业至今,张永梁已经走进创业的第5个年头。
回首过往,张永梁感叹:只要有信心,没有干不成的事业。
五年创业路,张永梁一路坎坎坷坷,跌跌撞撞,终于迎来了曙光。2018年,张永梁成立了米粒儿种植专业合作社;2019年建立了石龙电商服务中心,解决附近村民农产品的滞销问题;2021年,投资200余万元,盘活闲置耕地500余亩,带动村民增收80余万元。
“我始终记得那年洪水,房子被冲垮,在附近老乡家蹭住了一周。”张永梁说,村民的这份恩情他一直记得,合作社生意好了,便想着回馈村民。今年,合作社探索出新的运营模式,“合作社+基地+农户+村集体”,计划带动村民增收200余万元。
谈起未来的规划,张永梁云淡风轻:“其实,最苦最难的日子已经过来了,后面就按照规划,一点一点发展,带领更多的村民致富。”
从农业小白,到合作社主理人,带领村民致富,这条创业路张永梁走的实属不易,有泪水,有心酸,也有感动。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鼓励越来越多的“张永梁”走进农村,走向广袤的大地,闯出一番作为。
(通讯员:范鸿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