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老百姓爱做三个梦,一个是“明君梦”,一个是“清官梦”,另一个是“侠客梦”。
晚清说唱艺人石玉昆把老百姓这三个梦编织到一本书里,把老百姓的心慰藉得暖暖的。
因此,这本书流传极广,影响力巨大,而且,又衍生出许许多多的文艺作品,包括民间故事、民间戏曲,甚至现在的电影、电视剧。
石玉昆老先生这部书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三侠五义》。
这部书里,明君是宋仁宗。
特别提示,宋仁宗是明君,可不是石玉昆老先生的编排,这可是扎扎实实的大明君。
宋仁宗在世时,北宋的子民非常幸福。
幸福的北宋子民都说:“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就只会做官家。”
“官家”,是北宋人对皇帝的称谓。
那么,“仁宗皇帝百事不会,就只会做官家”的意思就是:宋仁宗什么也不会做,就只会做皇帝。
这话,听起来怪怪的,好像是贬义。
实际是褒义。
什么事都不做,只专注于做一件事,这件事,必定成功及精彩。
所以,宋仁宗死的时候,朝野,包括山村僻巷的村夫野民,都失声痛哭。
甚至,辽国皇帝也悲痛万分。
做皇帝做到这个份上,非常罕见。
清高宗乾隆帝共有三个偶像:唐太宗、宋仁宗,以及他的爷爷清圣祖康熙帝。
康熙是他爷爷,就不说了。把宋仁宗与唐太宗并列,不得不说,宋仁宗真是一个好皇帝。
宋仁宗自己贤明,手下的名臣也是一抓一大串。
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包拯喽。
包拯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包龙图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民间又尊称其为“包青天”“包公”,甚至奉他为神明,说他是奎星转世,日审阳,夜审阴。
中国民间关于包拯故事有北宋人创作的《包待制智赚合同文字》、《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元朝人创作的《陈州粜米》、《合同文字》、《神奴儿》、《盆儿鬼》、《蝴蝶梦》、《鲁斋郎》、《包待制智勘后庭花》、《灰阑记》、《留鞋记》、《生金阁》、《张千替杀妻》;以及明代编著的收集了宋、元两朝人创作的众多“包公案”在内的长篇大作《龙图公案》。
当然,影响最大的就是石玉昆老先生《三侠五义》。
石玉昆老先生最为神来之笔,就是在明君、清官的基础上,加上了侠客这一元素。
因此,《三侠五义》不但是古典长篇侠义公案小说的经典之作,还是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
在《三侠五义》一书中,包拯拥有三口铜铡,掌管古今盆、阴阳镜、游仙枕这“开封三宝”,手下有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这“开封四勇士”,文有神算师爷公孙策,武有四品带刀护卫展昭,更兼有白玉堂等一大批江湖侠客的仗义相助,不断除暴安良,造福百姓。
也就是说,明君宋仁宗、清官包拯,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公孙策、展昭、白玉堂等等,却是石玉昆老先生凭空虚构,臆想捏造出来的文学形象。
那么,包拯挥泪斩公孙策,就属于子虚乌有之事了。
不过,石玉昆老先生的《三侠五义》也没编排和捏造有“包拯挥泪斩公孙策”的情节。
要知道,在电影、电视剧大行其事的今天,编一个剧集,比以前的戏曲创作容易多了。
所以,“包公戏”非常泛滥,有人做过统计,含有包公断案,并有公孙策、展昭、白玉堂等人物出现的影视剧种,有七八百种。
就问您觉得不觉得惊人?意不意外?
作为包公戏中的重要配角公孙策,在石玉昆老先生的《三侠五义》中,是个无父、无母、无妻、无儿、无女的“五无”人氏。
但是,在《少年包青天》系列剧中,公孙策的女友有庞飞燕、陆湘湘、小风筝、木兰等等,感情生活丰富多彩。
“包拯挥泪斩公孙策”的故事,出现在电视剧廖启智版公孙策的《包青天》中。
故事非常简单:公孙策年轻时卷入一场江湖仇杀中,他在逃难过程中,妻子被杀,幼女失散。幼女后来被太湖水贼养大,参与杀人劫财行动,被揖捕归案。公孙策认为自己亏欠女儿太多,徇私情纵她脱逃,自己投案。包公铁面无私,“挥泪斩公孙策”。当然,编剧也不可能真的把公孙策编死了,否则,断了后来的包公案的戏路,就等于断了后来的包公案的财路,还不被人给啐死、骂死?所以,他来了个脑回路反转:公孙策的女儿想通了,自杀结案。宋仁宗下特赦令,免除公孙策一死。
于是,故事又恢复了石玉昆老先生关于公孙策是个无父、无母、无妻、无儿、无女的“五无”人氏的人物设定,大家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