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自创造发明之初时,便将中国当时的社会观、哲学观、价值观及文人雅客的思想融入铸成,包罗万象,乃人与自然相通的媒介。五音十二律,宫商角徵羽,无不蕴含大千世界的哲理。
古琴悠扬如松林涛涛,傲然立与山巅;
灵巧如春归燕子,王谢堂前飞入平常百姓家;
空幽如山谷兰草,高尚典雅于临夏峭壁;
皎洁如山间明月,垂照秦砖汉瓦。
苍茫若大漠孤烟,醉卧无垠边塞。
琴画一体,珠联璧合。
正如画家杨林的古琴拓博古画一般,
刚劲如峭上石竹,任尔东西南北风;
柔似流水淙淙,川泽纳污碧波荡漾;
细腻如江南三月垂柳,似别离送知己;
洒脱如汗血骏马,驰骋千里草原。
提笔如勾弦,落笔似轻拢。
用墨如轮指,晕色似揉弦。
点染如慢捻,勾皴似托擎。
画家杨林的这根毛笔也如同墨拓的这些古琴一般,笔杆如琴身,豪毛如琴弦,笔头如岳山。
一笔一声,一墨一弦。
声声琴音成曲谱,笔笔墨色成佳画。
余音绕梁,画入人心。
一点一提 ,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一勾一划,似交错间刀光剑影。
于无色处听琴音,
于无声处绘山木。
琴音与水墨在这一刻达到了琴画合一的境界。
自古常以“闻弦歌而知雅意”以喻弦外之音,琴棋书画皆可显现出作者棋手画手的心境。
落子无悔、落笔难改,落音不收。
清和古韵,朱砂鸣志。琴音入画,一生天涯。
恍若以看到破阵曲,声声沁血,这朱砂是琴师练琴时指尖摩弦的伤口,是画家执笔时指间的茧。
其位于画的正中央,其形笔挺,如古树主干,两侧枝干综合交错,蟠虬卧龙,似从琴中延伸而出。如怨如慕,如泣如述。
缱绻缠绵,似袅袅余音。
梵音入空谷,万籁也难述着山之空幽。
丹青绘古琴,笔墨也道不尽古之幽鸣。
端的是这古琴入画,袅袅梵音,清净空谷,一幅《空山梵呗静》便尽在不言之中。
此《云表龙璈 》用色巧妙,两侧山峦与墨拓有琴瑟和鸣之意。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古琴古音本就高雅深含奥义、自成结界,画家杨林却巧妙以颜色和木纹相呼应,古琴琴身木纹若隐若现,仿佛就出自山林之中,如同宗同族,同本同源。
这幅画以《天保》为题,本身就极富音韵之美,不禁便让人联想起《诗经·小雅·天保》。诗经本作为配乐的歌词,因此其既是歌,又是曲。
两侧点点墨梅傲然绽放,一条条梅的枝干就如同一把把迷你的古琴,一朵朵梅花就如同一根根琴弦,疏影横斜,暗香浮动。
那一份坚韧无论是比起寒冬飞雪或是伏羲古琴来毫不逊色。梅也由右侧浓厚繁密延伸至左边稀疏淡松,不知是否也因听到到了琴声而像我们这些观画者一样流连驻足。
画家杨林以琴入画,画如有声,声入人心,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