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豫剧现代戏《秦豫情》编剧、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退休干部、著名剧作家杨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1日凌晨2点23分在焦作去世,享年60周岁。
杨林简介
杨林,河南林州人,1974年考入河南林县豫剧团学表演,1984年考入河南省戏校导演班,毕业后先后在焦作市豫剧团、焦作市艺术研究所做编剧、导演,2017年调入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至今,现为国家一级编剧,河南省“文化先锋”,河南省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
杨林在戏剧创作领域潜心耕耘,编剧、导演“两门抱”。新世纪之前,以导演为主,兼写小品、小戏,曾执导大型综艺晚会二十多台,大、小型剧目三十多个。新世纪之后,全身心投入创作,先后创作大型剧本二十多部(包括合作)。代表作品有话剧《红旗渠》《兵团》,豫剧《常香玉》《秦豫情》《女婿》《花儿朵朵开》《我的青春我的爱》,京剧《霸王别姬》《突围·大别山》,淮剧《浦东人家》,吕剧《百姓书记》,沪剧《敦煌女儿》等。
杨林在讲解《秦豫情》剧本
杨林与《秦豫情》
杨林先生在西安市豫剧团的发展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2016年,由杨林先生创作的豫剧现代戏《秦豫情》一经搬上舞台,便引起社会各界强烈的反响和共鸣,也是因为这出戏,让当时身处困境的西安市豫剧团重焕新生,并且火了起来,这部戏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传播交流推广资助”、“舞台艺术创作滚动资助”三项“大满贯”,这份殊荣在全国整个戏剧界屈指可数,可以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团。自2016年起,《秦豫情》走遍大江南北,在全国进行巡演并收获了来自专家、学者、观众的一致好评。截至目前,《秦豫情》已先后在陕西、北京、上海、深圳、济南、杭州、新疆等20多个省市巡演二百余场,引发了无数观众的强烈共鸣。
《秦豫情》的成就,离不开编剧杨林倾注的心血与努力。在杨林的笔下,以小见大,平凡中见情怀,善良中显高大,在平凡弱小中焕发出生命的力量与韧性,以及在危机困厄中的顽强和希望,书写了以小勤、张大为代表的众多可歌可泣的小人物形象。杨林的细心挖掘与对人性、社会的悲悯之心,是《秦豫情》兼具深度与厚度的基础。否则,那段极端岁月中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生离死别和悲欢离合,便无从体现;那些小事中的爱与希望,更无从记忆。
《秦豫情》剧照
《秦豫情》的成功,可以说是拯救了当时处境艰难的西安市豫剧团。杨林结合自身的丰富经历以及西安市豫剧团的发展历史,写出了“不管吃多大苦,受多大罪,我们也要活下去”这样的经典台词,展现了剧中人物在人生遇阻时的坚定信念,更凸显了西安市豫剧团的“狮吼精神”。
杨林与西安市豫剧团
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巡视员崔伟曾评价杨林:“作为剧作家,杨林的不同体现在作品的独特性上,因为作品中显现着杨林与常人不同的那份深沉,善于写出与常人不同的对生活的提炼和发现,能浓烈表现出作家应强于常人的对社会的责任、对人生的悲悯,以及对生命强烈的敬重。这恰是杨林作品中最独特的品格!因为有了这个独特体现,所以无论写什么都有深度与情感,有深度和厚度,可以避免概念,人物身上充盈血肉,能在形象中蕴含着精神。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作品发现生命、人生的意义,以及人物追求生存的韧性,即使在困窘无奈的危难中,也总可焕发出顽强生命力与人性的坚韧和光亮。这是我对杨林戏剧作品最深刻的体会,他的作品能够打动我,也能打动观众。”
杨林老师虽已离去,但他的作品将继续带领我们体悟人性的韧性与光亮,给更多的人以慰藉与力量。
沉痛悼念
杨林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