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在《笔势论》中有云“每作一撇,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弯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
潘天寿大师在此中与其有相同观点。潘天寿大师为何许人也?20世纪中国画有四大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和潘天寿。书画同源,画中有书,书中有画,用笔用墨都是画家或是书法家的灵魂精气之所在,有异曲同工之妙处。
杨林先生的作品有着潘天寿大师的笔意,纯朴自然,浓淡得体,干湿相应,整体画作气势恢弘,笔法老辣。清淡时极具风雅之骨,浑厚的画风笔墨中,蕴涵着自强不息之气魄、厚德载物之精神。
潘天寿曾说,艺术并不是从人类诞生之日就有,而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艺术应该属于人民。杨林先生继承其精神,传承其思想,以笔为骨,墨为肉身,色彩为翼,将关注点及主旨意识紧跟时代,将齐心抗疫的大背景入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有着庞大的时代背景、独特的审美眼光及现代特色。
滚滚运河之上,且看万舟齐发,全民同心协力,共赴武汉抗疫。
这是怎样一种祖国人民心连心的爱国情怀?这是怎样一种人民互帮互助的真善美?这是怎样一种人类团结协力抗疫的决心与气魄?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人类史上的伟大壮举。此皆种种都在画中。
画眼的正中央,数舟渔船满载物资,不畏江流湍急,不畏前方险阻,雄赳赳气昂昂,整装待发,只为支援手足同胞。
冬去春来,草长莺飞,冬季的雪终将融化成春色的暖。
疫情的阴霾不会一直笼罩着我们,春色终将驱散黑夜,亦会划破寒冷。
山乡、古刹、山中皆夹杂着春的气息。放眼远眺,松遒劲如龙,高洁如隐士,给古刹增添了几丝幽静神秘的色彩,朦胧了几分沧桑,勾勒了几分肃静。
春来江山丽,万物画春归。赭色加花青的色彩让整幅画充满了希冀的春晓气息,万物复苏,本清净的古刹瞬间蒙上了一层春的暖意。
古刹之美在这春眠不觉晓中拉开序幕,若说这古刹之美,兰色的叶与赭色的花只占了一半,这松树的苍劲才占了另外的大半,他那抽条似的枝头长了新芽,在悬崖峭壁的石缝里,傲然屹立,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春晓三月,都显得生机勃勃。松树因树冠蓬松不紧而得名,杨林先生的笔墨张弛有度,枝干刚直有力,枝叶凝练蓬蒙。
杨林先生的山水画传承又不失创新、集百家之长、紧跟时代的潮流,能融潘天寿大师之风骨,画风陈浑雄厚、奇险华滋、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感和壮阔感,更具有强烈浓郁的现代主义山水画色彩。让国画中有了一抹不一样的颜色,为我国传统山水画的变革和新生做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