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鹰书院,书画推广领先品牌
(接上文)
近年来我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行走于山水之间,从西北苍凉的黄土高原,到雄浑壮阔的太行山脊,再到烟雨迷蒙的江南水乡,无不留下了我笔耕不缀的足迹,自然大美不言,大道至简,行无言之师,无为而无不为,使我从单纯的写生中领悟到对景创作的意义与价值。在山西张家塔,我现场对景创作了一幅作品《厚土》。
因尺幅大,画得不好画面就会显得空,因此在落笔之前我就做好了成竹在胸:近景取身后的残垣断壁,以及具有古民居特色的老石碾和老枣树,中远景是极具特色的民居窑洞及土山,山路崎岖,穿插着枣树、杂树,层次丰富,但如果只是如实表现还是略显平实,这时就要大胆取舍与挪移周边的景物和道路,因此我采用了高远式的传统中国画构图法,让土山层层叠加,增加塔山窑居的气势。
因中景远景中的景物,相对画面来说是作品的画眼所在,我便将右边所见的大面积变化丰富的土窑,穿插在大山之中,使画面的中景和主景更加的丰富而有变化,挪移时根据画面的需要有所取舍,并且有所改变,这便使原有的场景一下子变得有层次而灵动起来。
因为画幅比较大,为了更加生动,我还尽可能地用较细致的笔墨去刻画如电线杆这样具有时代印记的东西,这样就更能体现出对景创作的鲜活性和时代性。
景物中的大山、枣树与枯草干苍的笔墨意境,与许多已经发芽的大小杂树的郁郁葱葱形成对比,苍润中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到来,生命的轮回,大山厚土又将迎来勃勃生机的一年。
《厚土》的创作从上午8点到下午6点共10个小时,我始终是激情而兴奋的,中午我只是简单地在写生的作品前吃了点便餐,便接着画的,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墨稿,墨稿完成,尚觉有意趣,回来后稍加整理,便是这幅纯水墨的作品《厚土》了,我更觉得这幅作品不用颜色更有特色,因此保持了本色。
在太行山写生,荆浩是一定要研究的大师,纵观历史,因荆浩长期生活在太行,对太行山有着非常深刻的体验与感悟,《笔法记》就是荆浩感悟的结晶,他在《笔法记》有云:“叟曰:不然,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
从中可见他对写生的认识和理解:写生是创作是艺术的升华!如偌不然,绘画怎么是你的创作?!绘画中的笔墨在自然中并非是真实存在的,要熟悉研究生活中的物象,才能用笔墨画出它的真实面貌和气质。
没有真正面对自然的人,如何能了解自然而表现出自然之美之真。当我们看到自然后,物象是漂亮的,就画出它的漂亮来;当自然物象是朴实的,就画出它的朴实来。
不能把漂亮的东西当成朴实的去画,那还有写生的必要吗,同样如果用相同的笔墨技法,固有理念、手段去表现的画面,结果所呈现的画面千篇一律,完全失去了自然所给于你的灵感与创造力,艺术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一千多年前的大师,就已经对写生有如此高度的认识,真是我们今人学习的典范。
在河南太行山石板岩村,我对景创作了《石板人家》,这幅作品传达的是石板岩村给我的最为真切的感受。
这幅画中首先冲击视野的便是高耸的大山,它从画面上部半压下来,占了画面的大半部分,这个是自然给我的感受,在石板岩村四周的大山和村庄之间,给人的就是这样的的视觉与心理冲击,因此我只有这样表现,才能尽显太行山的气势。
画面中从村中的石板小道,弯延曲折延伸至大峡谷之巅 ,营造了现代山水中可居可游的意境,这是山水画中气韵生动的别具匠心之所在,因此我将画中的房屋部分压低,突出太行山的气势,但村中的石板屋做为近景,极富特色。
因此我也用了较多的笔墨着意刻画,如石桌石櫈、凉晒的苞谷和山楂等等,尽显石板人家浓浓的生活气息,这就是可遊可居的自然生活场景,只有当你面对自然对景创作时,你才会有这样深刻的感悟,作品也才会既真实而又鲜活灵动!
在安徽的西河古镇,我对景创作了《古镇西河》,因为离家较近,我也是经常来古镇写生游玩。古镇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历经风雨,很多老的房屋已残破损毁严重,大多都已是新老混搭式构筑在一起,长期少有人居住。
由于过去疏于管理,古镇建筑在无序中层层叠加,更加富有了层次的变化,立体感也更强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然与人文的气息,现在流行的“混搭”,是国画写生创作的好地方。
古镇的圩外侧部分靠近江边,因为迅期江水的影响,而保留了很多自然的特点,呈现出江河湖滩边古镇特有的景致,静静的院落,树木杂乱地生长着,多了一份自然的气息。
我的这幅《西河古镇》就选取了这样一个角度去对景创作,在这里坐下来听着水声鸟鸣,惬意地享受着写生的快乐时光。我把近处大片的杂树,做了取舍,使其变化疏密,使其更符合我画面创作的需要,近处大面积树丛块面笔墨的映衬突显出中景也即主景——大片混搭结构的古镇建筑,让观者在作品前很容易被这组建筑所吸引。
对这组建筑,我做了取舍与较为细致的刻画,使其具有生活的气息,这些都是只有在现场写生中才能触发的真实的情感表露,当然我们现在也可以借助现代摄影术的便利条件,去参考进行一些创作,有时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些作品虽都不尽成熟,仍在探索和追求艺术本源的过程中,但是每次对景创作都是与天地的对话,都是对心灵的回归,并深深地乐在其中!在此与同道们互相交流学习。
杨林 2023年春于芜湖
画家简介:
杨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工程大学副教授,安徽黄岳画院院长、徽州碑林艺术馆馆长,零界点:朱零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曾获全国首届扬州八怪杯书画大奖赛一等奖,尚意2017全国美展最高奖(中国美协)、2018中国福州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画展最高奖(中国美协)、入选2017泾上丹青全国美展(中国美协)、入选2018山水砚都多彩肇庆全国美展(中国美协)、2019年弄潮杯全国中国画大赛优秀奖(西冷印社主办)、2019首届吴昌硕国际艺术大奖赛二等奖(西冷印社主办)、2020"中国美术世界行"成果汇报展最高奖(中国美协)、建国70周年安徽省美术大赛优秀奖(安徽省美协主办)、2017年安徽省美术大赛最高奖第四届"弄潮杯"钱塘江金石竹木拓片展二等奖(西冷印社)等。
蓝鹰书院,让每个人都能享受书画的魅力!
--END--
杨林作品收藏、彩墨山水画学习,请加李老师微信:
更多教学视频、画册、专用毛笔、专用纸请登录蓝鹰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