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年,62岁的北宋丞相寇准去世。他的衣服打满补丁,鞋尖有破洞,家里人买不起棺材,只将他的尸身裹上一层草席。下葬时,宋仁宗突然下令:“朝廷拨款,厚葬!”寇家人:还不如不拨款。
然而,他的晚年穷困潦倒,连体面下葬都做不到。
这到底是为什么?
要说清楚这件事,还要从寇准刚做官时说起。
寇准少年有才名,19岁就能参加殿试了。
但当时的皇帝宋太宗,喜欢年纪大、稳重自持的人。
各个考生早已提前打探到消息,报出的年纪都是三十往上。但寇准不惯这风气,抬头挺胸回禀:“臣年十九。”
宋太宗觉得很有意思,直接授予了他大理寺评事的职位。
这下好了。
寇准直接就捅了马蜂窝了。
很多同僚都不喜欢他,而寇准寇准性子刚直,也不太懂人情世故。
出于对皇帝负责,寇准经常在大殿上批评同僚,言辞尖锐,丝毫不给人留面子。
时间一久,几乎所有的官员都被他得罪了个遍。
被同行排挤,也是一种实力。
宋太宗特别喜欢他,一路给他开绿灯,等到宋真宗在位时,寇准已位居宰相。
说实话,当宰相,寇准的确尽职尽责。
当时,契丹频繁骚扰大宋边境。在寇准的说服下,宋真宗决定御驾亲征,并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这可是宋朝好不容易打赢的边境战争。按理说,该好好发展军事了吧?偏不。
宋真宗是个很软弱的人,要不然也不会让皇后刘娥把持朝政多年。
他不想打仗了。
于是,一场史诗级别的经典丑闻出现了:打了胜仗,还要赔钱。
史称:澶渊之盟。咋说呢?
为了不打仗,宋真宗大手一挥,和契丹签了契约:每年给他们一笔巨款,让他们别来攻打边境。
正常人都干不出这种事。
寇准坚决不同意,为了逼皇帝开战,他手握军权,迟迟不肯交,但一个丞相,把持军权算怎么回事?
当年,被寇准得罪的文官就开启了战斗模式。
最终,寇准退让了,而君臣之间也生了罅隙。
在这件事之后,寇准就被宋真宗厌弃了,最终罢了相,远离京城做了地方官。
其实,这结局也挺好。位极人臣之后,回小地方养老。
可寇准是个有抱负的人。
他还想回京城上任,想要为国家做点贡献。
此时,他的政敌丁谓,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帮助他回到了京城,重新当上了宰相。当然,丁谓也不是什么好人,他是处于利用的心思,才来拉拢寇准。
寇准低了头,但不代表他愿意一直低头。
一次,皇后的娘家人犯了罪,因为皇后刘娥的求情,宋真宗没有太追究。
可寇准不依不挠。他在大殿上直接斥责皇帝:“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更何况是皇后一脉,皇上不该包庇!”
宋真宗尴尬极了,置之不理,拂袖而走。寇准就直接在殿前长跪不起,要求严处。
这下,皇后也记恨他了,而丁谓,恰恰是皇后眼前的红人。
等时机成熟,丁谓就借皇后的手,再次罢免了寇准的丞相之位,自己爬了上去。
而再一次被贬的寇准,消沉了很久,整日借酒消愁。他知道,他再也回不去了。
这一次,他彻底躺平,沉迷饮酒作乐,每日听戏唱曲。
寇准的生活习惯不好,非常奢靡,在京城时几乎几乎夜夜笙歌,根本没存下什么钱,是个标准的月光族。
而被贬之后,他的工资收入下了一大截,可生活习惯却没改。几年之后,他就把积蓄挥霍一空。
而丁谓记恨寇准的直言,经常拖欠他的工资,这才导致了寇准晚年的生活越来越穷,到最后,连下葬的钱都没了。
一代名相,穷得连下葬的钱都没有,实在是少见。
但回顾寇准的一生,我又觉得,这是一种必然。
一个人的结局,早就藏在了他的性格里。
寇准有将相之才,却不懂人情世故,为臣子时能够为皇帝排忧解难,但丞相是百官之首,他却让自己身后无人。
只能说,他并不适合当丞相。
好在,宋仁宗还是念着他的好。
当时,寇准去世时,恰逢宋真宗去世,宋仁宗即位后才收到消息。他大手一挥,专门拨款让寇家人厚葬昔日功臣,让他落叶归根。
可朝廷拨款,层层下放,到寇家人手里就没多少了。而皇帝要让他落叶归根,寇家人也不得不办。
最后,走到半路就没钱了,只能草草入土。
而宋仁宗事情太多,以为此事已了,10年后一查才知道,当年送葬队伍只走了一半就没钱了,想了想,又拨了一笔钱,让寇准入土为安。
曾为国分忧的寇准,也最终得以落叶归根。
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从这一点来看,宋仁宗确实是个好皇帝。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