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名相寇准:前半生锋芒毕露,后半生晚景凄凉

北宋名相寇准:前半生锋芒毕露,后半生晚景凄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树人闲谈 访问量:2244 更新时间:2024/4/17 21:03:54

北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曾两度出任大宋宰相的寇准,病逝于雷州的一个家中。

作为北宋著名宰相,寇准的一生可谓是风光无限,前半生锋芒毕露,深受宋朝两任帝王的信赖。

然而,正所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虽然寇准前半生享受了数不尽的荣华富贵,可他晚年却过得十分凄凉,死后连一个体面的葬礼都没有。

寇准病逝后,他的妻子连一口棺材都买不起,更无钱将丈夫的遗体运回故乡安葬,只好托人奏报朝廷,请求朝廷看在寇准昔日功劳的份上,出资将寇准的遗体运送回乡。

刚刚继位不久的宋仁宗,也不愿看到一代名相落得如此下场,于是就令户部特批了一笔银两,作为寇准的安葬费用。

然而,由于寇准生前得罪的人太多,或许是有人暗中故意挑拨的缘故,导致户部违背了宋仁宗的旨意,只拨付给寇妻一小笔银两。

寇妻拿到银两后就雇人运送丈夫的遗体返回渭南老家,可是雷州相距渭南至少有2000余公里的路程,朝廷赐予的银两根本不够用,寇妻一行人刚走到洛阳就用光了。

因为没有钱,雇来的民夫也不愿意继续干了,寇妻实在想不出办法,只好留着眼泪将丈夫安葬在了洛阳,自己一个人返回了老家渭南。

北宋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有一天,宋仁宗与大臣们谈论起先帝时期的大臣,突然想起了一代名相寇准,就问左右随从寇准被送回故乡安葬了吗?

当时已经过了这么多年,随从们哪里知道寇准的下落?于是宋仁宗就派人去查访,一查之下才知道寇准被葬在了洛阳。

宋仁宗内心很愧疚,自己明明答应了要将寇准运回故乡安葬,结果答应的事情却没有办成,于是下旨给寇准迁坟。

民间有句俗语叫“入土为安”,寇准都被埋在洛阳10年了,结果却又被挖出来迁坟。寇家人虽然不满,但这是皇帝陛下的意思,他们也只好同意迁坟。

就这样,又过了20年的时间,到了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的时候,经历了“庆历新政”失败的教训,宋仁宗再一次想起了寇准,感慨朝中无寇准这般直言敢谏之人。

这一次,宋仁宗又开始自责了,他觉得自己当初只是下旨给寇准迁坟,却没有给予寇准相应的荣誉,实在是有负当年寇准立下的功劳。

于是宋仁宗又下旨给寇准墓前建一座神道碑,并且亲自撰写了“旌忠”两个大字刻于石碑之上,又下旨恢复寇准“莱国公”的爵位,追曾其中书令,赐谥号“忠愍”。

在古代,当朝中重臣去世后,皇帝马上就会根据这位大臣生前的功绩赐予爵位和谥号,而

此时距离寇准去世,已经过去了30年的时间。

寇准出生在官宦世家,19岁就考中了进士,可谓是年少得志。进入仕途后,他又先后得到宋太宗宋真宗两位皇帝的信赖,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干。

然而,由于寇准性格太过刚硬,使得他晚年时期遭遇了许多的坎坷,不但被贬到雷州这样遥远的地方担任司户参军这样的小官,甚至连一座像样的住宅都没有。

而且,由于他当宰相时得罪了很多朝廷官员,导致他经常无法按时领到自己的俸禄,而他又不愿意从百姓身上搜刮钱财,所以晚年时期只能过着清贫的生活,去世的时候家里连棺材都买不起。

早在寇准第一次被任命为宰相时,蜀中名臣张咏听说了这件事后,就对随从说:“寇准是一位奇才,可惜的是不太懂权谋之术。”

有一次,寇准奉旨出使陕州,路途中恰好遇到了张咏。寇准设宴招待张咏,席间向张咏请教,张咏向寇准推荐了《霍光传》,劝他有空多读读此书。

霍光是西汉时期的权臣,尤其擅长权谋之术,可寇准却没当一回事,他回去翻了翻此书后就没有读了,反而认为张咏笑话他不学无术。

其实,宋太宗一直不让寇准担任宰相,倒不是担心寇准的才能不足,而是怕寇准不懂得为官之道,担心他得罪的官员太多,不利于朝廷的稳固。

宋真宗是因为寇准的大力推荐才当上皇帝的,所以他当上皇帝后也一直想重用寇准当宰相,可是他也担心寇准性格太刚直,拖了很久才下定决心任命寇准为宰相。

寇准的才华确实出众,可他的性格缺点也同样明显,很多时候不分场合得罪同僚,使得中书省的工作有时候很难开展,经常有大臣向宋真宗告状,说寇准为人太过跋扈。

寇准晚年时被贬,除了是因为他曾经得罪过刘皇后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他当年讥笑过丁谓

丁谓以前在寇准手下任职,他侍奉寇准十分的小心翼翼,有一次参加中书省的宴会时,他看到寇准的胡须上粘着菜汤,于是就伸出手帮寇准的胡须擦拭干净。

等到丁谓替自己擦干净胡须后,寇准却哈哈大笑,对左右在场的官员说:“你也是朝廷大臣,代表的是朝廷的颜面,怎能替别人擦拭胡须呢?”

俗话说得好,伸手不打笑脸人,丁谓此举虽然是有意讨好寇准,可寇准这句话也太难听了。

面对同僚们异样的眼神,丁谓恨不得钻进地缝中去,从此就对寇准怀恨在心。

宋真宗晚年时期身体一向不太好,朝中大事多由刘皇后决断,而寇准曾经得罪过刘皇后,自然也就渐渐被疏远了。

而且,由于寇准年少得志,在生活方面比较喜好奢侈,比如他家经常举行宴会,家中从来不用油灯,而是用名贵的蜡烛照明。

寇准的那点俸禄根本不够用,而他又不屑于收受贿赂,也不愿降低生活标准,所以家境每况愈下。

寇准当宰相时俸禄较高,尚能维持生活,等到他多次被贬后俸禄降低,家中就无以为继了。晚年时连个像样的住所都没有,只能住在百姓们为他搭建的破茅屋里,死后更是连棺材都买不起很是凄惨。

而且,寇准的后人也养成了生活骄奢的习惯,所以司马光在评价寇准时曾说:“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由此看来,寇准虽然是一代名相,但是他显然不太会治家,尤其是家风方面不太好,以至于遗祸子孙。

标签: 寇准丁谓宰相宋仁宗赵恒张咏

更多文章

  • 1023年62岁的寇准去世。他的衣服打满补丁,鞋尖有破洞买不起棺材

    历史解密编辑:旧时光故事屋标签:寇准,丁谓,赵恒,丞相,皇帝,宰相,棺材,诗人,宋朝,宋仁宗,古典乐,中国传统音乐

    1023年,62岁的北宋丞相寇准去世。他的衣服打满补丁,鞋尖有破洞,家里人买不起棺材,只将他的尸身裹上一层草席。下葬时,宋仁宗突然下令:“朝廷拨款,厚葬!”寇家人:还不如不拨款。寇准是北宋名相,历经两朝,深受宋太宗、宋真宗的信任。然而,他的晚年穷困潦倒,连体面下葬都做不到。这到底是为什么?要说清楚这

  • 北宋最硬的脊梁:寇准,一生大起大落,最后死于“不懂为官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东岸瞭望台标签:寇准,赵恒,宋太宗,宰相,真宗,太宗

    公元969年的一天,陕西渭南的一个府邸的主人正在办宴席,众多文人墨客相聚于这大雅之堂。正当众人把酒言欢之时,一个声音传了出来:“听闻令郎自小博学多才,能三步成诗,在此良辰美景之时,让鄙人开个眼界?”另一人和道:”此地傍华山,要不就以华山为题如何?”就在众人唏嘘之际,一个孩子走到了厅堂一侧,只见他拂了

  • 寇准,梦华录里柯相的原型,真名士自风流

    历史解密编辑:二的十次方标签:寇准,丁谓,宰相,宋太宗,赵恒,刘娥

    最近的热播剧中有一个神秘的人物柯相,清流的领袖,他是以北宋著名宰相寇准为原型创造的。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历史上的寇准是个什么样的人。首先要澄清的是寇准不是清流,更不是清流领袖。清流这个名词在宋朝根本不存在,是直到清末才出现。但是这些人确实是从宋朝就已经普遍存在了,他们自我标榜道德高尚,进而对其他所

  • 身为一代名相,寇准的下场为什么如此凄凉,其实都是他自找的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寇准,丁谓,宰相,王钦若,魏征,真宗

    ◆文:刚子聊历史◆原创作品,洗稿、抄袭必究前言导语寇准是北宋时期一位比较出名的宰相,在太宗、真宗时期都曾被皇帝倚为栋梁,太宗赵光义曾以魏征为例赞誉寇准。真宗时期,在澶渊之战中,寇准更是力主主动北上抗辽,最终于澶渊城下与辽军议和,为大宋军民带来了几十年的和平,因此,他在百姓中的声望很高。但就是这么一位

  • 寇准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寇准,宰相,宋太宗,太宗,赵恒,真宗,中国传统音乐,宋朝,古典乐,艺术家

    在家喻户晓的杨家将故事中,有这样一位名臣。他机智,善良,刚正不阿。然而历史中的他,却堪称两宋时期最有争议的大臣之一。他不到三十就进入最高决策层,却几度罢相,数遭贬谪。而几乎每次受挫,都和他的性格有关。他,就是寇准。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寇准的性格是如何影响他一生的。刚正耿直,成股肱之才寇准天资聪明,19

  • 寇准问财主:竹下加个肉字念什么?财主:不知道。寇准:打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寇准,竹下,知县

    寇准让财主认“竹”下加一个“肉”念什么字?财主刚说个不知道,寇准就大怒道:这个字都不认识,40大板伺候!北宋年间,寇准曾经在成安县当知县。一天,寇准坐着小轿子,正要回县衙时,忽然听到一阵伤心的哭泣声。他下轿一看,见有一个老先生,背着一副铺盖卷儿在那里哭泣。寇准不禁问老先生:你哭什么?哭泣的老先生抬头

  • 英雄寇准的堕落:你看到他的伟大,看不到他的阴暗

    历史解密编辑:世界诡事记标签:寇准,宰相,王钦若,赵恒,王旦,宋太宗

    北宋景德三年(1006)的一天,早朝之后,寇准先行退班。宋真宗赵恒面带笑容,一直目送着他。自一年多前宋辽澶渊之盟后,当时力促宋真宗御驾亲征的寇准,就成了全民心目中的英雄。看到宋真宗也变成寇准的小迷弟,一个叫王钦若的大臣当场对皇帝说,陛下敬重寇准,莫非因为他对社稷有功吗?是的,是的。宋真宗小鸡啄米般地

  • 白雪阳春传雅曲之王朝云

    历史解密编辑:小宅说故事标签:王朝云,淡妆

    我踏朝云芳草青爱和东坡解风情惟宜淡妆或浓抹雅女灵犀好同行

  • 每逢暮雨倍思亲——苏轼与王朝云的平凡爱情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王朝云,苏轼,歌妓,秦观

    一、 初见:淡妆浓抹总相宜王朝云家境贫寒,自小沦为歌妓,虽为歌妓,却也是西湖名妓。她天生的聪慧伶俐,美貌动人,且能歌善舞,混迹在烟尘之中,却也独居清新雅洁的气质。宋神宗熙宁四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苏轼与几位好友相约同游西湖,这正是苏轼与王朝云的初见之日。那时心情郁郁寡欢的苏轼

  • 苏轼初见12岁王朝云,写下一首千古名作,如今成追求女子惯用诗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苏轼,西施,西湖,名作,白首,王朝云,散文家,民族音乐,千古名句,唐宋八大家,中国传统音乐

    苏轼初见12岁王朝云,写下一首千古名作,如今成追求女子惯用诗引言:王朝云是北宋一个非常貌美的名姬,因为家境贫寒,为了生存,不得已的她被家人卖到西湖的一个歌舞班子学习歌舞。王朝云很好学,也深知只有学好了才不会再次被人丢弃,于是练就了一身的琴棋歌舞。随着年龄的增长,王朝云出落得越发美丽,加上超群的歌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