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宗池
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二十八师八十二团副政治委员戴宗池,土地革命时期战斗在湘赣苏区和湘鄂川黔边区共6年时间,为工农大众求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抗日战争时期转战于晋冀及陕北地区达8年之久,为中华民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贡献了青春年华;解放战争时期驰骋东北战场,英勇杀敌,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甘洒热血。
戴宗池1917年出生在江西省上犹县党堂区营前市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幼年随父耕种少许薄田,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生活。
19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烈火在赣西南地区燃烧起来,中国工农红军来到戴宗池的家乡,组织苏维埃政府,打土豪分田地。就在这一年他参加了模范少先队。1931年5月,年仅13岁的戴宗池毅然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参军后,他渴望能够立即拿起枪来,同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战斗。可是组织上认为他还是个孩子便将他分配到红军独立一师三团十二连当通讯员。这个工作虽然与他的愿望不一致 ,但他还是愉快地接受了,因为参加红军的愿望实现了。
1932年,独立一师改为红八军。戴宗池又被调到该军第十七师五十一团任团部通讯员。经过战争生活的锻炼,戴宗池养成了顽强奋进,勇于克服困难的性格。不论平时还是战时,他总是千方百计、准确及时地将应送出的信件、命令、通知等送到目的地。由于他的工作出色,较好地完成任务,1932年参加了共青团组织,1933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3年前后,蒋介石反动派对工农红军发动军事进攻,妄图消灭工农红军和苏维埃政权,对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红色区城,先后发动六次大规模军事进攻,工农红军给予应有的反击。1933年在湘赣边界的永新县一次战斗中,戴宗池右手被敌弹打中,经包扎继续战斗。战后领导和同志劝他去医疗。他说:“我的右手虽然致残了,但我还有左手,也照样拿枪,我怎能离开战斗集体呢?”从此,他拖着残废的右手参加战斗,表现依然顽强、勇敢,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称赞。
1933年10月,戴宗池已年满16岁,在各方面表现成熟,组织上将他调到八连任班长。不久,又升任排长。他带领全排战士,先后参加过莲花、茶陵、宁岗、井岗山等多次战斗。
1934年3月,戴宗池由排长晋升为红六军团十七师四十九团连队政治指导员。他对全连的政治思想工作抓得很紧,在每次战斗打响之前,把战士们的士气鼓足。有时战斗情况紧急来不及作战前动员,他也边行军边作动员工作。在他的宣传教育下,全连战士思想觉悟高、组织纪律性强、作战士气高昂。因此,这个连在每次战斗中,都能以坚强的毅力和勇敢顽强的精神较好的完成战斗任务。
戴宗池在日常生活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经常提醒自己,做为一个连队的政治指导员,一定要把战士的冷暖挂在心上,把党的温暖送到战士心中。他对每个战士的微小进步,都给予鼓励和肯定。对战士的缺点,也及时指出,诚心诚意地帮助克服。他关心体贴战士,坚持与战士们生活、学习战斗在一起,与战士同甘共苦,战士们都称赞他是好带头人。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奉中共中央命令,由湘赣边区革命根据地向西作战略转移。10 月到达贵州省的东部,与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会合,开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此时,戴宗池已调到五十一团二连当指导员。1935年11 月,红二、六军团奉命由湘鄂川黔边区突围,开始长征。经湖南贵州、云南,于1936年6月抵达四川甘孜地区,与先期到达的红四方面军会合。红二、六军团奉命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继续北上。戴宗池随同长征队伍,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多次击溃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于1936年10月抵甘肃会宁,与中央红军会师。
为了适应杭日斗争的需要,组织上将戴宗池选派到红二方面军第一期教导团学习。1938年1月毕业后,分配到山西省第九旅十八团任组织干事,不久,又调到河北省平山县作扩军工作。参予筹建平山团,并兼任该团警备连的政治指导员。
1940年1月,戴宗池又调任冀中警备旅第二团任组织股长兼总支书记。为扩充兵员,维持地方治安做了大量工作。
1940年11月后,戴宗池先后担任冀中警备旅第二团三营和第一团一营政治教导员。他事事都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经常深入连队,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战斗中他亲自到前沿阵地指挥,战后发动全营干部战士共同总结经验教训,肯定成绩,找出缺点和不足,以利再战。全营同志都称赞他是政治、军事都在行的好教导员。
1943年6月,戴宗池被选派到延安中共中央党校进一步深造。在校期间他勤奋学习,深受学校好评。1945年6月毕业后,被分配到冀热辽军区任二十三旅六十七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他感到职务高了,担子更重了,作为一名政治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和不断提高学识水平,才能不辜负领导的信任。于是他利用一切工作的间歇,起早贪晚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学习政治和军事理论,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写下大量的学习笔记、读书心得。
戴宗池在战场上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无数次战斗的磨练,使他由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队团级政治工作者和指挥员。这是他无限忠诚党的事业,发奋向上的结果。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了。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决战,面临内战不可避免的形势。根据中国共产党”七大”提出的“争取东北”的战略方针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党中央于1945年9月,派出部队和干部挺进东北,同东北的抗日力量相结合,消灭日伪残余,创建东北革命根据地,戴宗池所在的冀热辽军区部队,首先到达东北,发展革命力量。
1946年戴宗池所在部队被编入东北民主联军十纵队。戴宗池被任命为十纵队二十八师八十二团副政治委员。他以高度的责任心,很快熟悉掌握了各营连的装备状况,政治思想情况,并经常进行思想教育,提高战士们的阶级觉悟,在全团开展“立功运动”。从1946年至1947年夏季攻势全团共有712人立了功。全团官兵政治、军事素质大大提高。
1947年5月13日,夏季攻势开始,戴宗池与其它团干部率领八十二团来到铁岭县东部山区歼敌,活动在鸡冠山区一带。
1947年6月16日(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戴宗池所率部队住在白旗寨一带几个村庄。这天早晨天刚亮,从抚顺方向来的国民党正规军万余人,从三面包围了白旗寨炉沟几个村。国民党军队用重机枪扫射,用迫击炮轰击。戴宗池带领队伍突围,在东缸窑负伤。负伤后,用担架抬到距白旗寨西北20里处的湾龙背村牺牲,被安葬在湾龙背村外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部队在他墓前立一块木牌,上写“老红军,某团副政治委员戴宗池之基”,时年30岁。
1955年,铁岭县第九区(鸡冠山)政府把戴宗池墓迁到鸡冠山烈士墓。
鸡冠山烈士陵园
1976年,辽宁省政府决定在鸡冠山凡河下游榛子岭修建水库。鸡冠山烈士墓正是淹没中心区,区政府特将烈士尸骨运到铁岭县城火化,装入骨灰盒。在鸡冠山区政府所在地位海寨村南二里地,榛子岭水库旁修建一座烈士灵堂,每年清明佳节都有很多干部群众、中小学生前来扫墓以示缅怀。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