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唯一一段连续四代皇帝都是嫡长子继位的历史,开创了盛世

唯一一段连续四代皇帝都是嫡长子继位的历史,开创了盛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094 更新时间:2024/1/6 17:26:32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开始,到1911年清朝宣统帝溥仪退位,中国2132年封建帝制,共出现了四百多位皇帝(由于各种统计不一,没有太准确的数字),在帝位传承中,尽管有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但在这数百位皇帝中,真正以嫡长子继位的皇帝却非常少。据有关专家统计,在中国的主干王朝,即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中,真正是以嫡长子继位的皇帝仅有22人!

其中,秦朝0人;西汉4人,即汉惠帝刘盈,汉景帝刘汉元帝刘奭(shi),汉成帝刘骜;东汉1人,即汉明帝刘庄;唐朝6人;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敬宗李湛,唐懿宗李漼。宋朝2人,都在北宋,即宋神宗赵顼,宋钦宗赵桓;元朝2人,元英宗、天顺帝;明朝6人,即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武宗朱厚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清朝最可伶,12个皇帝中仅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1人。

从以上统计可见,古代皇帝的嫡长子继承制基本是白定,很少遵循这个制度的。历史上的大多明君也都不是嫡长子,比如汉文帝刘恒,他就不是刘邦的嫡子;汉武帝刘彻只是汉景帝第十子;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渊次子;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宋仁宗是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康熙帝是顺治帝第三子;乾隆帝是雍正帝第四子等。

既然大家都不愿遵守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既然这么多有作为的皇帝都不是嫡长子出身的,那么这个制度是不是很不靠谱?为什么不被废除?居然实行至少被承认了两千多年?今天咱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嫡长子继承制的形成、发展和优缺点

首先来看看嫡长子继承制,它是指封建社会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所以它也是古代一夫多妻(妾)制,或者一夫一妻多妾制的产物。

该制度起始于商末,定型于周初。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在奴隶制时代,主要适用于宗祧继承中。此时家国为一体,宗祧继承包含王位继承、爵位继承、官位继承。进入封建时代,法律严格规定嫡庶之分,在王位继承、爵位继承、官位继承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财产继承中诸子均有继承权,但嫡长子仍处于优势地位。

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兄死弟继;从商朝后期起,王位继承开始向嫡长子继承制转变。西周初年,周公制礼,开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周朝,上层统治者划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其财产和爵位都是世袭制。在各个等级中,继承财产和职位的,必须是嫡妻的长子;如果嫡妻无子,则立庶妻中地位最尊贵的妾之子。这种继承制度有效地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

嫡长继承制的核心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在《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中已经提出。“立嫡以长不以贤”,意即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国君的嫡亲长子,即王后的长子,不管他是否贤能。“立子以贵不以长”的意思是,即便往后的儿子不是最长的,即便有妃嫔的儿子更年长,但太子也仍然有王后的儿子当。只是在王后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才能立妃嫔的儿子为太子。比如商纣王就是依此规定当上国君的。纣王有个同母的哥哥叫微子启,但其母在生微子启时身份为妃嫔,在生纣王时其母身份升为王后,所以纣王因此就成了嫡子,尽管比微子启年龄小,但仍能继位。

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当了皇帝,就把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正式确定下来。以后历朝历代,至少在理论上都是遵守这个制度的。比如明朝时,朱元璋没有传位于朱棣,而传给长孙朱允炆,就因为朱允炆是朱元璋长子朱标的儿子,是他的嫡长孙,而朱棣不是他的长子。后来明成祖朱棣舍弃功勋卓著的次子朱高煦,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也是基于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

当然唐朝也是如此,按照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李世民怎么都轮不着当皇帝。所以他只有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杀死老大李建成。李渊被迫把皇位传给了他。李世民虽然是历史上一个杰出的皇帝,但是,他也遭到不少非议,因他不是嫡长子,皇位来路不正。

中国封建社会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是一个成功而且成熟的继承制度。这个继承制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使人心稳定,政权稳固。它是符合封建社会实际情况而行之有效的继承制。但是,此制度也有明显的缺点。如果皇帝的长子是个傻子怎么办?这种情况虽然不多,但还是存在的。此时如果仍遵循这个制度,就会出现白痴皇帝。比如西晋的第二位皇帝晋惠帝就是个白痴皇帝,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长子早夭,次子司马衷便成了长子,顺理成章当了太子。司马炎就是太遵守嫡长子继承制了,所以酿成了个悲剧,让好不容易结束三国时代,实现统一的西晋陷入八王之乱,迅速走向衰落。

正因为嫡长子继承制有局限性,所以自古皇帝立储就出现“立长”和“立贤”两种方案。但“立长”容易把握,谁是长子明摆着的,赖不成;而“立贤”就比较麻烦,很难认定哪个皇子更贤,就容易扯皮,容易引发权力的争夺,于是围绕太子之位发生的宫廷政变,流血事件,历朝历代都屡见不鲜。特别是唐朝,从李世民开始,后代的皇位不少都是用血洗出来的。

另外,皇帝也常常以“立贤”为借口,故意破坏嫡长子继承制。如汉武帝晚年喜爱少子刘弗陵,就将其立为太子。后世君主也常常以此为理由而废立皇后。因为嫡长制下的继承人资格,最终是根据生母的身份的贵贱确定的,一旦皇位继承人的生母因失宠而失去皇后地位,势必连带危及太子的地位。如光武帝刘秀,他废掉郭皇后,立阴丽华为后,郭皇后的儿子太子刘强也只有让位于阴丽华之子刘庄了。

因此在“立贤”与“立长”的冲突之下,古代皇帝是嫡长子继位的情况变得十分少见,倒成了“非主流”。连续数代皇帝都由嫡长子继承的情况更是极为稀有。而历史上却有个著名的朝代,连续四代皇帝都是嫡长子继位,还有一位开创了盛世,可谓史上唯一!那么此朝是什么朝代?连续四朝以嫡长子继位的皇帝是何人?是谁开创了盛世?

(二)史上唯一的连续四代皇帝均由嫡长子继位的奇迹

历史上连续两代以上皇帝都由嫡长子继位的很少见,其中在明朝时出现过连续三代皇帝嫡长子继位的情况,就是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三朝。这三朝是紧接着明成祖朱棣的一朝的。当时朱棣夺位成功后,励精图治,经过强有力的改革,让明朝走入正规;然后连续三朝由嫡长子继位,明朝进入稳定发展时期。这期间也是明朝的黄金时期。

除了明朝外,历史上还有一次连续四代皇帝均由嫡长子继位的特例,这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史上唯一的现象,它出现在古代第一王朝唐朝。即从唐代宗李豫开始,历经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直到唐宪宗李纯,共四朝,从762年到820年,历时58年,这简直是奇迹。而且这四位君主还有一位开创了个盛世,即唐宪宗李纯开创的“元和中兴”。别小看了这个时期,它可以说是唐朝中期的“黄金时代”。因为唐朝经过安史之乱的8年混战,元气大伤,唐朝之所以没有很快灭亡,而是又坚持了140多年(相当于唐朝的一半),就因为这个时期的稳定和发展。

这四位皇帝,尽管并非都是很有作为的,但至少不是昏君,而且唐代宗李豫和唐宪宗李纯在整个大唐来说,都是比较有作为的君主,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安史之乱发生后,首先是唐肃宗李亨站了出来,在唐玄宗李隆基逃跑之时,力挽狂澜进行平叛。但李亨其实并不是一位性格坚定的人,也很难算是明君,他当时只是起到一面旗帜的作用。在平叛安史叛军的过程中,其长子,即李豫起了很大作用,他做为兵马大元帅,跟郭子仪配合,数次击败叛军,比如赫赫有名的收复长安之战等。

而且,肃宗李亨在762年便去世了,此时战乱还没有结束,甚至还处在很关键的时刻,这时李豫便接下了这个沉重的担子。安史之乱是在李豫手里终结的,这是他为大唐做的第一个贡献。当然在战乱结束之后,唐朝面临着伤口愈合、恢复元气的重任,这时急需要稳定的局面。说实话,唐代宗李豫干得不错。尽管他也有很多错误,比如重用宦官,不过这是唐玄宗留下的顽固问题,不是一时可以改变的。即便如此,在他执政时期,也是痛下杀手,干掉至少三位祸国殃民的大宦官,比如臭名昭著的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等。

相对来说,唐代宗还算是仁君,没有明显的滥杀功臣之类,比如当时的平叛名将仆固怀恩,因忌惮宦官的陷害,被逼造反,他引回纥、吐蕃等藩国的10多万大军侵犯唐朝,尽管仆固怀恩本人在行军半途即病死,但其造反已经形成事实,若按一般的皇帝不灭他九族就不错了,可是李豫念其平叛安史之乱有功,不但不予追究其家庭,还将其老母接到长安安度晚年。

还有就是对有功高盖主之嫌的郭子仪的任用上。尽管程元振、鱼朝恩等大宦官对郭子仪屡次打击,使其兵权屡次被剥夺,但郭子仪均无性命之忧,而且屡次再度被起用,这跟皇帝的保全有很大关系。最后李豫干脆把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双方成为亲家,奸臣们再也不敢对郭子仪有所行动了。

李豫执政了17年,这个时间不算长,但在那个急需稳定的时期,却显得很宝贵。他对政治、经济进行了不少改革,比如在漕运、盐价、粮价上等都实行了强有力的革新,实行“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都是非常明智。《新唐书》对他的评价是:“盖亦中材之主也”认为他有一定能力,是个合格的皇帝;而在《旧唐书》中,则说他“古之贤君,未能及此”,评价很高。

代宗李豫去世之后,由其长子李适(kuo)继位,即唐德宗。说实话,李适不算是明君,但也不算昏庸,于779—805年在位,执政26年。他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26年也起了个稳定的作用。他是属于那种志大才疏的人,能力有限,能保住江山不失已是不易。783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泾元兵变”,即奉天之难,尽管没有安史之乱那么恐怖,但长安也曾经一度被乱贼占领,德宗被迫弃城而逃。幸亏有李晟等名将再度驱赶叛贼,挽救了大唐江山。

李适在位时,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严禁宦官干政,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等,颇有一番中兴气象。但后来任用卢杞等奸臣,又使政局转坏。到晚期时,他再度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对藩镇开始姑息,使藩镇割据势力再度抬头。但他统治时,总体局势较为安定。他对外联合回纥、南诏,打击吐蕃,成功扭转对吐蕃的战略劣势,为“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条件。

德宗之后是其长子李诵继位,即唐顺宗。由于德宗在位时间比较长,达26年,所以顺宗李诵就做了长达25年的太子,这也可以说明,德宗在位时,至少后宫还相对比较安宁,没有多少为了争夺太子之位,各皇子之间打得头破血流之类的情况发生。李诵继位时已经44岁,按说已经很成熟,而且相比其父德宗,李诵更有才华,也有志向,颇有胆略,比如在(783年)的“泾元之变”时,他随皇帝出逃避乱时,执剑殿后,力战拒敌;在40多天的奉天保卫战中,面对朱泚叛军的进逼,李诵常身先禁旅,抗击叛军。将士们在他的督促激励下,无不奋勇杀敌,取得了奉天保卫战的胜利,确保了德宗的安全。

按说顺宗李诵有明君的潜质,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是:“慈孝宽大,仁而善断。”可惜,他由于心理压抑等原因(当太子时间过长的多有这样的问题),变得极端忧郁,身体状况很差,于804九月,突然中风,失去了说话功能。而此时其父德宗也到了风烛残年。次年正月,唐德宗驾崩,遗诏传位于太子李诵。李诵于正月二十六日正式即位,即唐顺宗。但到当年八月,在位仅186天的顺宗就被迫禅位于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

数月之后,唐顺宗就去世了。李诵的早逝令人惋惜,但他令人肯定的是,在生前果断传位于长子李纯。因为他身染重病,不能说话,根本不能打理朝政。事实证明,他的提前传位是很英明的做法。这样避免了继承人问题上的麻烦。而且,更重要的是,他选定的接班人太正确了,几乎是唐朝历史上唯一的主动的明智选择。

在唐朝皇帝对于继承人的安排上,大多为人诟病,李世民的上台是必须的,但李渊是无奈的选择,他并非是主动让其次子上位的;而李世民对于继承人的选择也并非英明,差点提前结束大唐;李隆基是自己搞来的位置。而李诵则为大唐选择了又一位明君,即唐宪宗李纯,他创了个盛世,即元和中兴,几乎再度恢复大唐荣耀。

唐朝共20位皇帝,李纯是第11个。大唐之所以还能坚持9代,一个世纪的寿命,跟李纯打造的小盛世分不开的。

李纯出生时,正是其曾祖父唐代宗李豫的晚年。李纯也是经历坎坷的,比如德宗时期发生泾元之变时,他才5岁。童年即目睹了唐朝的灾难。后来奉天之难结束,李纯六七岁的时候,其祖父德宗皇帝把他抱在膝上,问他:“你是谁家的臭小子,怎么会在我的怀里?”李纯俏皮地回答:“我是大唐第三天子!”德宗奇之。因为作为当时皇上的嫡长孙,按照祖、父、子的顺序回答为“第三天子”,既闻所未闻,但又很契合实际。后来他继位后励精图治,打造了在唐朝(不包括武周时期)仅次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元和中兴”时代,真的被后人称为唐朝仅次于唐太宗和唐玄宗的第三天子。

李纯的最大功绩是削藩,他通过雷厉风行的举动,把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弄得七零八落、藩镇各自为政的乱局重新凝聚起来,实现了大唐的再统一。宪宗李纯善于纳谏,很会用人,将“军国枢机,尽归之于宰相”,“能用忠谋,不惑群议”。他先后任用了一批年轻有为、力主削藩、反对宦官干扰军政的宰相,比如大名鼎鼎的李吉甫、黄裳、裴度、武元衡等,另外他重用的文化名人还有声名赫赫的诗人韩愈、白居易、元稹、柳宗元等,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等。他重视军事,当时也是名将辈出,比如有李光颜、李愬等。

可惜的是,李纯后期仍重用宦官,最后又被宦官王守澄、陈弘志等谋杀,享年42岁,英年早逝,使“元和中兴”过早地停了下来。因为从他之后,唐朝更加严重地陷入宦官专权,甚至藩镇割据之中。李纯的继承者唐穆宗李恒是其第三子。也就是说,唐朝在连续四代皇帝由嫡长子继位之后,又恢复由非嫡长子继位了。而唐穆宗不但不是嫡长子,也并非明君,他和他的继承者唐敬宗李湛皆是昏君。唐朝稳定了58年之后,再度陷入各种纷扰之中。

事实上,自李纯之后,直到大唐结束,剩余的9个皇帝中,比较有作为的仅唐宣宗李忱一人而已。其他基本都在吃李纯等祖宗留下的老本

标签: 唐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揭秘:夏王在位时间为什么如此之长?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夏朝,野史秘闻

    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夏朝经历了14代,17王,共471年的历史。其中17王分别是大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芬)——芒(荒)——泄(世)——不降——扃(局、禺)——胤甲——孔甲——皋(昊、皋苟)——发(发惠)——履癸(桀)。其中在仲康和相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王位,实权掌握在了

  • 孔有德:最受满清器重的明朝降将,还被两次封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孔有德,清朝,风云人物

    孔有德生于万历年间,辽东盖州卫人,祖籍山东。孔有德是矿工出身,虽不识字,但“长于弓马”。所以当辽东一带被后金占领后,他便应征入伍,投在明将毛文龙的麾下。由于孔有德“骁勇善斗,临阵先登,为诸将冠”,因此得到毛文龙的器重,不仅将他收为养孙,还将他提拔为参将。对毛文龙的知遇之恩,孔有德感激零涕,每次抗击后

  • 元朝中央政府是如何节制行省权力的?方法有四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文史百科

    元朝中央政府是如何节制行省权力的?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巨大。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行省制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

  • 历史上靖难之役东昌之战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战史风云

    历史上靖难之役东昌之战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建文二年(1400年)十月,朱棣闻报南军北上,决定在南军落脚未稳之际,夺取沧州,再度南下。于是下令出征辽东,暗中派人在直沽(今天津市中心)修建浮桥。十月二十五日,燕军从通州折转

  • 高洋为何虐杀兄弟?司马消难叛逃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司马消难,隋朝,历史解密

    北齐国主高洋在北边修筑长城,在南边兴兵帮助萧庄,士兵战马因此死亡的共有几十万人。此外,他还动工修筑台阁宫殿,赏赐臣下也凭一时的高兴,毫无节度。这样一来,弄的内府仓库的积蓄都耗光了,于是就下令减少文武百官的俸禄,撤销对军人平常的供给,把官职予以合并,想用这种办法来节省费用。此时,黄河南岸和北岸相继发生

  • 朱元璋的后宫有多少女人?朱元璋这么好色为什么跟马皇后感情还是这么好?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朱元璋,朱元璋,野史秘闻

    老百姓有言,古代皇帝没有一个不好色的(除了小皇帝啊),此言有道理。虽然朱元璋与马秀英两人之间感情极好,但并不是说朱元璋的后宫生活就不丰富,朱元璋也是男人,是男人就喜欢美女,他性生活同样出色。《明会典》称,“太祖四十妃嫔,惟二妃葬陵之东西,余俱从葬。”又有史书称是四十六嫔妃。不论到底哪一个数字正确,至

  • 薄姬是怎么从私生女一步一步走到太后这个位置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薄姬,汉朝,风云人物

    薄姬的一生,就是典型的先苦后甜了。薄姬的父亲是一个小官,他与一个婢女苟且,生下了薄姬。由于身份卑微,薄姬从小就十分不受重视,等她长大到少女时期,就被他的父亲卖给了魏豹当小妾。这个小妾当得也是受尽冷落,但至少有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但没过几年,魏豹被刘邦打败,薄姬和魏豹的妻妾只能去做宫中最低下的婢女。魏豹

  • 许皇后被人毒死这件事中,为何说霍成君是非常无辜的?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霍成君,许皇后,文史百科

    许平君是汉宣帝刘询在民间时期的原配妻子,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当然非常深厚。所谓故剑情深,所指的其实就是他们俩的故事。皇后被人毒死了,汉宣帝却不敢声张,更加不敢报仇,因为当时霍光还活着。不仅如此,汉宣帝还要装作没事儿人一样,把霍成君给娶为皇后。不得不说汉宣帝是真正能忍,霍成君如愿成为了汉宣帝的皇后,那么霍

  • 关羽败走麦城的时候,为何刘封和孟达袖手旁观?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战史风云

    关羽假节钺,可以代表刘备,为何调动不了刘封和孟达?接下来听听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同年,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出兵攻打樊城。在攻打樊城久攻不下的时候,关羽接连下令,让驻守在上庸的刘封和孟达出兵援助,可是,刘封和孟达居然不听关羽的命令,拒

  • 清廷编练新军的目的何在?反被新军推翻统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新军,清朝,历史解密

    这个的得从曾国藩创建湘军说起。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朝政府赖以生存的江南钱粮之地都被太平军搅的一塌糊涂。曾国藩奉命创建湘军部队,但是朝廷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来供养这支军费远超现役的八旗、绿营兵部队的民团武装。出不了钱只好出政策,允许曾国藩在南方以各种名目自筹资金。于是曾国藩依靠在占领区向过往的本地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