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平凡一民女,生不逢时命坎坷。
可恨苍天不眷恋,六月飞雪旱三年。
提到“窦娥”几乎无一不知无人不晓,乃元代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的人物,现代人习惯称其为《窦娥冤》。
有些人被冤枉后,经常把“比窦娥还冤”挂在口头,只要受到委屈,窦娥都会是出场次数做多的人。
实际上,很少有人知道窦娥究竟受了什么样的冤屈,与窦娥相比,我们时常抱怨的委屈不值一提。
01曲圣关汉卿
窦娥的故事深入人心,世人心疼这位历史人物有如此遭遇,其实历史上并没有窦娥这个人,她只是关汉卿所著杂剧中的主人公。
要问有没有历史原型,可能就是那些受到封建社会压迫的妇女,不单指一个人,而是所有人。
关汉卿乃“曲圣”,元曲四大家之一,也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出生于金朝末年,祖辈靠行医为生,因此关汉卿出生在一个还算富裕的家庭,自然也接受了教育。
后来蒙古灭了金朝,建立起元朝,全国统一后关汉卿被编入“医户”,按理说长大后的他也会从医,但在元朝统治下,有一技之长的人生活并不好过。
02窦娥发下三桩誓言
关汉卿决定搞兼职谋生,他开始当编剧编排演出活动,由于太能编,编出的杂剧大受欢迎,上座率非常高。
《窦娥冤》就是关汉卿众多作品中的一个,流传最为广泛,窦娥被官府冤杀前,发下“三年大旱”的毒誓,为什么要拉老百姓垫背?关汉卿想要表达什么?
其实窦娥一共发下三桩誓言,血洒白练”、“六月飞霜”、“亢旱三年”。
其一: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其二: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
其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窦娥只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女人,勤劳朴实,却一而再再而三被人欺负,命运悲惨,闻者伤心听者流泪,这三桩誓言无一不体现一个“冤”字!
在最后的誓言中,窦娥希望“楚州亢旱三年”,古代大多数人都靠种地为生,在那个传统的农耕社会,气候因素对老百姓来说至关重要。
天气晴朗偶尔下雨,来年会有个好收成,够一家人整年的口粮,但如果连年大旱,农民就没有收成,有劳动力的人还能去地主家打工,而没有劳动力的人只能吃杂草树皮,或者活活饿死。
03发毒誓的原因
明明是官府冤杀窦娥,为何她要发下毒誓惩罚无辜的百姓?其实这里涉及到了古代的一种观念,官员之所以被称为“父母官”,就是能够代表百姓。
窦娥痛恨张驴儿,因为他祸害了窦娥,但窦娥更加痛恨楚州知府,因为他祸害了整个楚州的百姓。
窦娥发下毒誓表面上是让百姓受灾,换个角度来看,其实是对官员的惩罚,因为此地由皇帝委派给官员治理,出现任何问题,皇帝都会处置官员。
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她只能依靠这种逻辑来制衡官员,同时也是在制衡君王。
连年发生大旱并不是一件小事,窦娥这样做才能引起上级官员以及皇帝的注意,朝廷才有可能派人来到楚州调查旱情,自己或许可以洗刷清白。
窦娥死后誓言果然应验,三伏天突然下起鹅毛大雪,接下来的几年楚州经历了大旱,三年后其父做官到此,终于为窦娥平反冤案。
小结
关汉卿将窦娥塑造成一个平民妇女的形象,却不甘屈辱,勇于反抗恶势力,没有人为她昭雪,她为自己昭雪!
窦娥的故事虽然给人一种窒息感和压迫感,但却充分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平民百姓和妇女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