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开篇就围绕着“改稻为桑”这件事来。改稻为桑的背景是啥呢。
危机四伏的朝廷财政
嘉靖年间朝廷腐败,财政亏空,以严嵩为首的严党开始为国库搞钱,他们想了个法子,制订了个“改稻为桑”的国策,于是想着在浙江这个地方实行。
改稻为桑是个啥子事,就是要让农民把稻田改为桑田,然后由朝廷收购桑丝,由江南制造局造成丝绸卖到西洋去,也就是搞外贸出口嘛,政府挣点外汇弥补国库的亏空,当然就是硬通货金银。
想法听起来似乎没啥问题,但执行起来就很难,严党们搞了两个很坏的事情,一个是纵马踏苗,这不就是黑社会干的事吗?想把农民吓跑改种桑田,要不就毁你的田,看你改不改桑田。这也就流氓二傻子干的事,这帮严党骨干也就真敢干,不过让戚继光、胡宗宪等人制止了。另一个是毁堤淹田,想利用天灾,搞点人祸出来,把农田给毁了,逼老百姓改桑田。这就是遭报应的事。仍然让谭纶、胡宗宪给搅和黄了,但也造成了损失。
几个替罪羊杭州知府马宁远、淳安知县常伯熙、建德知县张知良,河道监管李玄等给咔嚓了。
这时候朝廷犯了难,改稻为桑的国策执行不下去,执行者都被拿下了,严党拉拢了胡宗宪仅仅以“河道失修”这个理由就把“毁堤淹田”这个事给搪塞过去了,嘉靖帝也默许了这个理由,无疑是给了严党天大的面子,让他们继续给他搞钱。胡宗宪之后也辞去了政务,专心管军事去了,浙江的政务都交给了郑必昌、何茂才这两个蠢货,不,其实他俩就是严党的工具人而已。
严党和清流的战争
由于毁堤淹田,浙江遭了灾,这个时候呢朝廷要赈灾,还要赶紧种桑,交付五十万匹丝绸,怎么办,朝廷急得很,可严党和清流照打不误,他们都派出了代言人(替罪羊)。
严党这边正好找到了多喝了二两的翰林院学士高翰文,为啥呢,因为高翰林提出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点子,叫“以改兼赈,两难自解”,听着是朗朗上口啊,啥意思呢,就是朝廷用粮食买灾民的田,然后雇农民去种桑苗,产出来的桑丝在做成丝绸卖给西洋,这个经济链多么完美啊,严党正好缺一个人去推改稻为桑的国策,改成了,是他们的功劳,失败了,就推给高翰文,反正主意是他出的。
严世蕃赠送给高翰文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犀牛角笔杆,全身通红的黄鼠狼鼠尾做的笔毫,宋朝米南宫款的墨、宋朝黄庭坚款的砚、宋朝李清照燕子笺的纸,极力鼓励和拉拢他,让高翰文铁了心要搞成“改稻为桑”。
然而清流党这边呢,也没有真正想着救济灾民,他们也在拖,赈济粮就按着不发,但是裕王的面子还是要的,形象工程还是要做的,他们也派了人去,那就是海瑞和王用汲,海瑞是清官啊,敢于为民请命,敢于扛上,所以海瑞去就是保民生,保裕王的面子。海瑞去肯定是知道改稻为桑的利害,对老百姓不利的他肯定不会去做,让海瑞去和严党争一争,成功了正好,海瑞若是给整死了,清流党们也正好解题发挥,攻击严党。
破局者的出现
这个破局者就是胡宗宪,胡宗宪是个高明的人,他给高翰文提了个醒,让高翰文意识到“改稻为桑”不是个机会,而是一个坑,一个深渊大坑在等着他。
要是官府和大户都能守规矩,老老实实的买田收丝,那不用说,可现实是官府可能连半价买田都做不到,沈一石他们可能只能出两成的价买田,收丝呢,只有官府和大户收,定价权也在他们手里,他们再来个低价收丝。到时候老百姓肯定活不下去了,流民就会出现,朝廷还是会砍了他这个杭州知府的脑袋。
所以高翰文一下子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般。
第二个破局者 海瑞
高翰文是幸运的,虽然在深渊里,他还是遇见了救星,还遇上了俩,这次他跟海瑞、王用汲达成了共识并且报了团,郑必昌、何茂才让他们执行严党的政策,他们就坚持三十石一亩田的收购价,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好人,而且是因为他们也要保命。
因为严党和清流的高层们都在后面看他们斗,等着把锅甩给他们。“改稻为桑”如果成了,百姓必然会乱,淳安建德两个县先乱,他们这几个人就会被咔嚓了,如同前任杭州知府马宁远一样,然而“改稻为桑”搞不成,高翰文他们也会被问罪,毕竟就是让他们来执行这个事的。
所以这个时候他们就来个不干,高翰文不肯签字,海瑞和王用汲又极力反对,那么郑泌昌和何茂才就没办法把这个锅往下面甩。而且他们不肯执行,上面干压也白搭,关键是他们还不能就地免了这三个人的职务。因为他们一个是小阁老的人,两个是裕王的人,如果此时干掉他们,背后的老板们就没有面子了。毕竟是背后的人要下棋,你把棋子都拿走了,他们下个鬼啊。
所以高翰文、海瑞、王用汲三人联手,最后不仅把郑必昌、何茂才斗成了替死鬼,最后三人还都全身而退,躲过了这场惊天大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