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事变后单飞的翼王石达开,自安庆率十万太平军精锐出走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也是人们谈论天国败亡时避不开的话题。实际上,这是受到了当代评书影视桥段的误导,彼时的太平天国与清廷双方都没有关于石达开分裂出走的说法。那么疑问有三:单飞后翼王与天王关系如何;翼王是否掏空天国精锐;翼王到底要去哪里。本文笔者就以石达开的视角,说说他驻留安庆的四个月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受评书演义的影响,人们对石达开带兵出走印象不佳,认为这是典型的分裂主义。事实上,石达开的征战长达七年,前后情势变化颇多,,而他最初的本意也并非要搞分裂。根据清廷间谍截获的翼王对天王的奏报及后来的事件发展来看,可以确定石达开始终未与天京方面彻底决裂,他的征战反而得到了天王的批示和承认。而翼王和天王此时的做法,也正是符合彼时危急形势和各自集团利益的最佳选择,搁置矛盾共抗清妖。
电视剧《太平天国》石达开(王诗槐饰)
石达开(1831—1863年)广西贵县人,太平天国翼王,自天京单飞后在安庆继续高举太平天国大旗,聚集旧部并开始了颇受后世争议的“远征”。自从踏足皖地,远远躲开了天王的追兵,石达开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然而旧日的部属、会党成员陆续赶来追随,只身脱险的石达开不得不冷静下来斟酌自己和部众的前途。不论往日战绩如何耀眼,这个曾经活在东王“背影”下的26岁年轻统帅,都要接受命运和战场的生死考验。
此时的石达开面临四种选择:回归天京;坐镇安庆;投降清廷;另辟根据地。尽管天王罢免了安、福二王并送上“义王”金牌以示好,但石达开明白天王控制下的天京,自己是有去无回;接受天王号令坐镇安庆(类似后来的英王陈玉成),非自己所愿;坐拥重兵投降清妖也心有不甘;为今之计便只有另开天地。时值江北、江南大营重建,石达开向洪秀全上奏了自己“三步走”的天京解围计划:韦俊所部转战江西调动清军;陈玉成、李秀成率军直接回救天京;自己则率部攻略浙闽引战火至清军腹地。这份计划得到了天王的批复和认可,是翼王解围天京与壮大自己的两全之策。
而天王洪秀全即使在石达开自安庆出征后的两年里屡屡暗中使坏,也从始至终没有宣布石达开是私自出走(一旦坐实罪名翼王就是反草变妖,要过云中血施以极刑)。天王的做法可能出于软禁石达开的歉疚,抑或出于对近在咫尺的翼王大军的惧怕。而对于天京方面的文武重臣,则普遍表现出了对翼王的同情和重视,据一名天京的外国传教士记录:翼王曾派专使道贺干王归朝主政,干王、忠王也都曾公开表明天朝的翼殿千岁正率军远征四川。
驻留安庆期间的翼王石达开
那么石达开既然想要独立开疆拓土,他就必须要拥有一支能够支配的强力军队。有一点值得注意:翼王之前不论攻克金陵还是鏖战湖口,他更多时候是作为谋略型统帅,先锋大将都是东王杨秀清统筹调配,如西王余部林凤祥、李开芳、罗大纲;天王亲信秦日纲;韦俊部将陈玉成等。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明确选择站队天王还是翼王的关口,几乎所有天国名将都倒向了天王。无奈的石达开又劝离了一些投奔自己的将领率部返回原有驻地,这是他兼顾天京和自身利益的选择,也足以表明石达开并未掏空天国精锐。
当时仍在世的天国一流名将如陈玉成、李秀成都谢绝翼王相邀返回天京,连翼王部将林启荣(九江战神)也拒绝追随。以仁义著称的石达开并未强留,并为顾全大局将皖南和勾容原属自己的部分精锐交给陈玉成。照此来看,多年后脱离翼王东返天京的将领童容海、朱衣点等人给天王的奏报中,翼王于安庆作伪诏骗得将士跟随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的托词。翼王石达开既然与天京方面和天王继续保持着正常联系,就没有必要和可能假传天王谕旨招兵买马。
尽管坐拥数十万大军,但缺乏精锐和强将的致命缺陷,将成为日后石达开一步步走向败亡的重要原因。而此刻的石达开却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清廷中上至皇帝下至各级官员都在揣测石达开的动兵方向。其中咸丰帝对于石达开有意通过经营江西攻略邻省的判断,可谓一语中的,但这并非咸丰帝的高明,而是他掌握了最齐全的前线情报。江西对于石达开的意义非同一般,他曾靠避实击虚拿下赣省大部,并推行体恤爱民、仍沿旧制的治民方针,使得江西一度成为天国统治最稳固的地区。
江西古镇风貌
但今非昔比,与天国内讧截然相反的是清廷不断在整合全国的战争潜力,湘军也火力全开进攻江西,留给石达开的时间不多了。坐镇安庆手握重兵的石达开无疑拥有巨大的“投降”资本,高官厚禄不在话下。但“天高海阔任鸟飞,山高水长任君行”,对于26岁的翼殿,年轻人就是要有敢闯的雄心壮志。只是在他全力以赴的浙闽战场上,一只意想不到的黑手正步步紧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