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和纳兰容若同姓,叶姓就是从“叶赫那拉”来的。纳兰容若被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词人,叶嘉莹在对诗词的感悟上深得祖上精髓,作诗“我与纳兰同里籍”。祖父当过进士,父亲北大毕业,是一名翻译。母亲是一名教师,宽厚慈和,不失干练。叶嘉莹阴历六月出生,六月是荷花的生日,因此小名就叫“荷”,父母常常叫她“小荷子”。她后来有诗“花开莲现落莲成,莲月新荷是小名。”
叶嘉莹童年是在四合院中度过的,森森庭院,家教甚严,父亲称呼祖父,依然是阿玛,儿媳在婆婆面前,只能垂手侍立,或陪说话,婆婆不说散去,就不敢走。大家培育出来的,便是闺秀,不许出去玩,像一般女孩儿玩的游戏荡秋千、抓子儿、踢毽子,她都没有玩过。
叶家宁静的庭院蕴含着中国诗词的美好意境。大家讲话都是心平气和,家里永远都很安静,可以听到蝉鸣和蟋蟀叫,再有就是人的读书声。这种旧时古典诗词的氛围对她产生了极深的影响。
三四岁时,父母开始教她读方块字,那时叫做认字号。七八岁时,父母并没有把她送到小学读书,他们认为儿童幼年记忆力好,应该多读些有久远价值和深刻意义的古书,而不必浪费时间学一些什么“大狗叫小狗跳”之类浅薄无聊的语文。于是就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开蒙那天,还举行了拜师仪式,叶嘉莹不但行了拜师礼,而且给一尊写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行了叩首礼。
叶嘉莹伯父是医生,在院子里坐馆,每天闲暇之时,便和她讨论诗词。书香门第出身的士人,自有一种教养,他总是循循善诱地讲一些典故和自己的感悟,并不强求侄女认同。伯父经常鼓励她试写一些绝句小诗。
初中时,她读到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和纳兰性德的《饮水词》。《人间词话》使她对诗词的欣赏有了初步领悟,《饮水词》则使她对词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兴趣。从读纳兰性德的第一首《忆江南》:“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开始,她就被这位先祖的作品吸引了。
15岁的深秋,叶嘉莹写了一首《秋蝶》: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短短一首小诗,写出了孤寒空寂的境界。
叶家藏书特别多。四合院的五间南房有三间做了书房,跟图书馆一样,一排一排都是书架。叶嘉莹想看什么书,就跑到书房搬一套。她常常登高爬梯或踩着桌子去翻书。
16岁的深夏,她翻到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首句写诗人所居处的室内之情景。“屏风”而饰之以“云母”,可以见其精美;“烛影”而掩映于“屏风”之中,可以见其幽深。次句写诗人所望见的天空之情景,可见诗人必是长夜无眠之人。“碧海青天”之孤独寂寞既已令人深悲深恨,而复益之以夜夜,则一夜复一夜,一年复一年,此深悲沉恨乃竟将长此而终古。嫦娥孤独寂寞地呆在月宫里,应该后悔了吧。
许寿裳(鲁迅好友)的儿子许世瑛曾在叶家南院住过,那时候叶嘉莹正在上中学,偶尔见到,会给他鞠个躬。叶嘉莹从小念书,都是大声地拿出调子念,所以许世瑛那时候总能听到房东家里的女孩儿一天到晚都在念诗。后来许世瑛去世,叶嘉莹写了一首挽诗,有一句“书声曾动南邻客”,怀念的就是那段往事。
18岁的深冬,她在《岁暮偶占》中写道:写就新词近岁除,半庭残雪夜何如。青灯映壁人无寐,坐对参差满架书。
叶嘉莹先生写诗,写词,也评诗,评词。叶先生说: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在外人看来,我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的确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的提升功用,这是一件极可遗憾的事情。叶先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自己对于诗歌中之生命的体会,告诉下一代年轻人。
白先勇:叶先生是引导我进入中国古典诗词殿堂的人。叶先生的讲座场场座无虚席,甚至很多人站着也要听。虽然我中学时就背了不少唐诗宋词,但真正点醒我的人是叶先生。她不光讲诗本身,还把背后的社会变迁、诗人襟怀一一道来,让我一下子对诗词的境界有了感受。叶先生讲课有一种魅力。她一口北京话,纯正而富有教养,念诗的声音很迷人。叶先生讲诗,身上带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博大精深的风度和派头。她讲唐诗,我觉得她本人简直是把那种盛唐的精神带到课堂上来了。这种有形或无形的气场和启发,对学生来说最为重要。叶先生非常优雅,有一种朴素的华丽。她是末代贵族,行动举止就是个贵族的样子。
冯其庸:叶先生不仅精于传统诗词学,而且能治中西文化学识于一炉,她的学术成就赢得了崇高的世界声誉。
诗人席慕蓉:叶先生就是诗魂 。
这本叶嘉莹《给孩子的古诗词》介绍给大家。给孩子生生不已的诗教传承,全面解读诗词内涵丰富的知识,纯正古音吟诵,体悟韵律美感,诗意插图细节,体现古典意境。这是叶先生为孩子们精心准备的心灵厚礼,喜欢的朋友赶紧买一套看看吧,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