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子奕訢和皇四子奕詝都是道光皇帝喜欢的儿子,但是按照长幼次序,皇位该是老四的。如果传给了老六奕訢,就难以服众,就会引起内乱,因此道光最终还是把皇位传给奕,老六奕訢跟皇位失之交臂。
有人假设,如果奕当了皇帝,就能挽救大清灭亡的命运,就能让大清千秋万代。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答案是否定的,大清封建体制是集权高峰,违反历史潮流,它的灭亡是注定的,谁也无法挽救它的命运。
为什么有多人看好奕?
看好奕的人也不是信口开河,他们是有充足理由的。
首先是奕有远见卓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清醒认识到中国不是洋人的对手,跟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
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时候,又是奕清醒地认识到,内乱是五脏之痛,外患是肢体之痛,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及时推荐了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清。
其次是恭亲王思想前卫,能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更了解西方,愿意学习西方。在19世纪60~90年代,奕訢大力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也兴办民办工业,给中国近代工业奠定了基础。是洋务运动的总设计师,是中兴的第一功臣。
但是,奕皇帝真的能振兴大清?答案是不可能。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体制决定
中国的皇帝都是家长制,独断专制是其基础。当了皇帝就要高高在上,就要神神秘秘,故弄玄虚,把自己弄得高深莫测跟大臣不同,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受命于天。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大臣面对皇上,都要以保官保命为主,都要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没有几个人敢直言不讳的。
中国83个王朝,400多个皇帝,一个比一个专制,没有几个皇帝能从善如流的。
屁股决定脑袋,当了皇帝都是反复无常,听不进不同意见。都知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和忠言逆耳,但皇帝就是听不得逆耳忠言和真话,在皇帝面前就是没有大臣敢讲真话。
在民间,一个人出轨了,最后一个知道的是他的配偶,大家为什么不敢告诉他,是顾忌。
乱说就会让对方难堪,让自己难堪,所以守口如瓶。
而皇帝统治下的国家,如果国家有了饥荒百姓流离失所,饿死人了,大臣们全都心知肚明,但没有一个人敢说真话,怕杀头。
这种事情在后世国外也曾发生,何况在19世纪?
所以说恭亲王奕能听到看到的那么多,眼界那么开阔,全都是因为他的地位是亲王,大家在他面前没有顾虑,能畅所欲言,也没有什么风险。
可是一旦当了皇帝,就没有人敢捋,说真话了。
即使他去下面巡视,下面的官员也会事先彩排,让他看不到真实世界。
二、国情决定
众所周知,中国儒学对人民思想影响太大,君君臣臣的观念根深蒂固。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国不可一日无君,专断体制深入人心。直到辛亥革命清廷倒台后,明治维新的干将康有为还发出了"不跪拜,留此膝盖何用?"的质问。
国民党执政后,还是换汤不换药,搞专制独断。一个皇帝赶下台,无数个皇帝站起来。
可见,奕当了皇帝,是不会搞真正的君主立宪,也舍不得放弃皇权统治。
而世界潮流是民主共和,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奕当皇帝就能阻挡世界潮流?
即使奕真的有自断臂膀,刮骨疗毒的决心也注定不会成功,八旗子弟会拼命反对,满族贵胄们也会誓死捍卫皇权统治。
因为变革让人民失去镣铐,既得利益集团却失去特权,对他们来说是要命的。
其实奕搞共和,连万分之一的可能都没有,他首先考虑的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既得利益。
奕和李鸿章们搞洋务运动的实质就是,打着图强的旗号,增加朝廷收入,巩固大清的皇权统治。对他们来说,洋务运动还是一个家族发财的机会,让自己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
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就是因为李鸿章之流打着创建北洋水师的旗号中饱私囊,还把水师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在面临外侮的时候,只知道保存实力。
三、合法性决定
即使当皇帝变革也难以成功,因为清军入关之后,对汉人没有信任只有利用,没有把他们当成股东,就注定汉人是他们防范的对象,而不是国家变革的参与者,更不会是大清江山的维护者。
大清入关后,还没有搞好民族融合,这就让汉族精英始终跟八旗贵族同床异梦,在内心把他们当做外来者,统治合法性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而八旗子弟骄奢淫逸,腐朽没落,出不了治国安邦的人才,奕当皇帝,也是孤掌难鸣,举步维艰。
汉人不能放心用,满人又没有可用之才,即使奕有宏图大略,也是纸上谈兵。
奕的出身让他有资格当大清的掌舵人,但是他的出身又决定了他的所作所为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爱新觉罗家族的利益,根本不可能为国家黎民着想,大刀阔斧搞变革。
而实际上,奕的行动是为了延续大清统治,而不是为了国家繁荣。
而维护大清统治跟国家繁荣昌盛本就是矛盾的,水火不容的。
因为没有人民的自由,民族平等和思想解放,国家繁荣就是无水之源,自欺欺人。
奕訢支持曾国藩等办洋务是为了稳固大清统治,他又主张削弱地方武装势力,同样也是为了维护大清统治。
最后奕的行为不但引起湘淮系的不满,也让倭仁等顽固派恨之入骨,而他改革开放态度的摇摆不定,也让列强对他失去信心,可谓是三面不讨好,里外不是人。
实事求是地说,奕如果当皇帝,慈禧就无法登上政治舞台,对百姓来说是好事,对清廷统治来说极可能是利好消息。但是大清的灭亡是注定了的结局,因为它生不逢时,恰好赶上了浩浩荡荡的民主、共和历史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谁也救不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