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道光选择恭亲王奕訢接班,清朝能否有复兴机会?答案是不可

如果道光选择恭亲王奕訢接班,清朝能否有复兴机会?答案是不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吉吉嗑普 访问量:2151 更新时间:2023/12/6 20:33:16

六子奕訢和皇四子奕詝都是道光皇帝喜欢的儿子,但是按照长幼次序,皇位该是老四的。如果传给了老六奕訢,就难以服众,就会引起内乱,因此道光最终还是把皇位传给奕,老六奕訢跟皇位失之交臂。

有人假设,如果奕当了皇帝,就能挽救大清灭亡的命运,就能让大清千秋万代。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答案是否定的,大清封建体制是集权高峰,违反历史潮流,它的灭亡是注定的,谁也无法挽救它的命运。

为什么有多人看好奕?

看好奕的人也不是信口开河,他们是有充足理由的。

首先是奕有远见卓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清醒认识到中国不是洋人的对手,跟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

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时候,又是奕清醒地认识到,内乱是五脏之痛,外患是肢体之痛,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及时推荐了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清。

其次是恭亲王思想前卫,能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更了解西方,愿意学习西方。在19世纪60~90年代,奕訢大力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也兴办民办工业,给中国近代工业奠定了基础。是洋务运动的总设计师,是中兴的第一功臣。

但是,奕皇帝真的能振兴大清?答案是不可能。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体制决定

中国的皇帝都是家长制,独断专制是其基础。当了皇帝就要高高在上,就要神神秘秘,故弄玄虚,把自己弄得高深莫测跟大臣不同,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受命于天。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大臣面对皇上,都要以保官保命为主,都要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没有几个人敢直言不讳的。

中国83个王朝,400多个皇帝,一个比一个专制,没有几个皇帝能从善如流的。

屁股决定脑袋,当了皇帝都是反复无常,听不进不同意见。都知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和忠言逆耳,但皇帝就是听不得逆耳忠言和真话,在皇帝面前就是没有大臣敢讲真话。

在民间,一个人出轨了,最后一个知道的是他的配偶,大家为什么不敢告诉他,是顾忌。

乱说就会让对方难堪,让自己难堪,所以守口如瓶。

而皇帝统治下的国家,如果国家有了饥荒百姓流离失所,饿死人了,大臣们全都心知肚明,但没有一个人敢说真话,怕杀头。

这种事情在后世国外也曾发生,何况在19世纪?

所以说恭亲王奕能听到看到的那么多,眼界那么开阔,全都是因为他的地位是亲王,大家在他面前没有顾虑,能畅所欲言,也没有什么风险。

可是一旦当了皇帝,就没有人敢捋,说真话了。

即使他去下面巡视,下面的官员也会事先彩排,让他看不到真实世界。

二、国情决定

众所周知,中国儒学对人民思想影响太大,君君臣臣的观念根深蒂固。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国不可一日无君,专断体制深入人心。直到辛亥革命清廷倒台后,明治维新的干将康有为还发出了"不跪拜,留此膝盖何用?"的质问。

国民党执政后,还是换汤不换药,搞专制独断。一个皇帝赶下台,无数个皇帝站起来。

可见,奕当了皇帝,是不会搞真正的君主立宪,也舍不得放弃皇权统治。

而世界潮流是民主共和,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奕当皇帝就能阻挡世界潮流?

即使奕真的有自断臂膀,刮骨疗毒的决心也注定不会成功,八旗子弟会拼命反对,满族贵胄们也会誓死捍卫皇权统治。

因为变革让人民失去镣铐,既得利益集团却失去特权,对他们来说是要命的。

其实奕搞共和,连万分之一的可能都没有,他首先考虑的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既得利益。

奕和李鸿章们搞洋务运动的实质就是,打着图强的旗号,增加朝廷收入,巩固大清的皇权统治。对他们来说,洋务运动还是一个家族发财的机会,让自己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

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就是因为李鸿章之流打着创建北洋水师的旗号中饱私囊,还把水师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在面临外侮的时候,只知道保存实力。

三、合法性决定

即使当皇帝变革也难以成功,因为清军入关之后,对汉人没有信任只有利用,没有把他们当成股东,就注定汉人是他们防范的对象,而不是国家变革的参与者,更不会是大清江山的维护者。

大清入关后,还没有搞好民族融合,这就让汉族精英始终跟八旗贵族同床异梦,在内心把他们当做外来者,统治合法性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而八旗子弟骄奢淫逸,腐朽没落,出不了治国安邦的人才,奕当皇帝,也是孤掌难鸣,举步维艰。

汉人不能放心用,满人又没有可用之才,即使奕有宏图大略,也是纸上谈兵。

奕的出身让他有资格当大清的掌舵人,但是他的出身又决定了他的所作所为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爱新觉罗家族的利益,根本不可能为国家黎民着想,大刀阔斧搞变革。

而实际上,奕的行动是为了延续大清统治,而不是为了国家繁荣。

而维护大清统治跟国家繁荣昌盛本就是矛盾的,水火不容的。

因为没有人民的自由,民族平等和思想解放,国家繁荣就是无水之源,自欺欺人。

奕訢支持曾国藩等办洋务是为了稳固大清统治,他又主张削弱地方武装势力,同样也是为了维护大清统治。

最后奕的行为不但引起湘淮系的不满,也让倭仁等顽固派恨之入骨,而他改革开放态度的摇摆不定,也让列强对他失去信心,可谓是三面不讨好,里外不是人。

实事求是地说,奕如果当皇帝,慈禧就无法登上政治舞台,对百姓来说是好事,对清廷统治来说极可能是利好消息。但是大清的灭亡是注定了的结局,因为它生不逢时,恰好赶上了浩浩荡荡的民主、共和历史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谁也救不了它。

更多文章

  • 道光帝明明喜欢奕訢,为啥没有传皇位给他,只是封了亲王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道光帝,咸丰,皇位,皇帝,亲王,奕訢

    1850年,道光帝在病危之时,遗诏出现了“一匣双谕”。当时召见的大臣,打开御书之后,大吃一惊,里面有三行内容,其中一行: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另一行: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道光三十年,奕詝继承皇位,名号咸丰帝,在此之前,可用五个字来形容他“德才不配位”,形象不佳,天生还有点坡脚,反观奕訢,高大英俊,文

  • 没安置好能力极强的弟弟奕訢,咸丰皇帝托孤注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奕訢,遗诏,宫太后,咸丰皇帝,慈禧太后

    文:张军锋(读史专栏作者)爱新觉罗·奕詝估计是大清朝最为不幸的当家人,他主政的十一年可以说是大清入主中原以来各种矛盾总爆发的阶段,朝廷吏治败坏,南方洪秀全与他分庭抗礼,几乎要动摇大清的根基,西方列强虎视耽耽,内忧外患齐齐压在这个年轻皇帝并不十分强健的肩头,而他的为政能力又比较一般。1856年,第二次

  • 道光帝多次在两子之间徘徊,为何选平庸的奕詝,没选出众的奕訢?

    历史解密编辑:快乐就是我呦呦标签:奕訢,皇帝,清朝,奕詝,道光帝,恭亲王,大清王朝

    自古以来封建王朝的皇帝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往往会采取嫡长子继承制。但是清朝建立以后,却几乎没有什么嫡长子继承的情况出现。清朝的皇帝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有很大的自由,往往会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人选。尤其是在道光皇帝时期,他在自己的两个儿子之间不断的徘徊。道光的两个儿子分别是清朝有名的昏君咸丰和洋务运动的领

  • 奕訢终究活成了奴才,活成了自己当初讨厌的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贱议你读史标签:奕訢,肃顺,慈安,咸丰,恭亲王,安德海,道光帝,慈禧太后

    在电视剧《一生为奴》中,肃顺临终的时候,对恭亲王说一句话,完全成了奕訢一生的写照:你即便权威再高,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你终究是那个人的奴才啊!纵使奕訢有帝王之才,然却没有帝王之运,这是他人生最大的无奈。作为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奕訢的才干在晚清皇族中,无人能及。或许是自身光芒太盛,反而衬托了旁人的

  • 咸丰原本器重奕訢,为何后来产生嫌隙,导致兄弟失和

    历史解密编辑:伯爵灬焦点标签:咸丰,清朝,奕訢,道光帝,宗人府,慈禧太后

    道光在挑选储君的时候,一度在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之间犹豫。奕訢天资聪颖,精通满、蒙、汉三种语言文字,熟读百家经典,诗文。不仅文学方面优异,奕訢的武功骑射也不在话下,可以说是一位比较全能的皇子。但奕詝和他比起来,各方面就要差一些了。不过道光前三个儿子接连早逝,奕詝当时是他最年长的儿子,而且他是孝全成

  • 都说咸丰皇帝不如恭亲王奕訢,为什么道光皇帝不立奕訢为储?

    历史解密编辑:夜是灯火不休矣标签:奕訢,咸丰,道光帝,恭亲王,孝全成皇后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zhǔ)(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清宣宗道光皇帝第四子,生母是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1808年3月24日-1840年2月13日)。20岁登基,在位11年,享年31岁。年号咸丰。咸

  • 道光帝为何放弃奕訢,选择咸丰帝做太子?这事与一位美女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神圣海王殿标签:皇后,孝全,奕訢,道光帝,皇贵妃,咸丰帝,钮祜禄氏,后宫佳丽

    1846年是清朝道光二十六年,这或许是道光帝人生中最纠结的一年,他几经犹豫,终于写下了一道格式很奇特的传位诏书。诏书先写“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然后才写“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奕詝就是后来的咸丰帝,奕訢就是大名鼎鼎的恭亲王,那么问题来了,道光帝为何选择奕詝做继承人呢?对于道光帝而言,他对皇四子奕詝

  • 他与纳兰容若齐名,暗恋妻妹却不敢说,写下一首词,心酸了300年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世界标签:朱彝尊,纳兰容若,暗恋,诗词,诗人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来源:燕七读诗词(gh_55afc179c9b5)作者:燕七如果你和暗恋了很久,却注定无法相伴的女子坐一只船,会怎样呢?大胆地向她告白?将感情埋在心里,独自咀嚼?300多年前,一位叫朱彝尊的词人,与暗恋许久的妻妹同船,却一句话也没说,写下一首词,27个字,充满了心酸。《

  • 纳兰容若写爱情一首词,开篇便是名句,道出爱情最美的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诗词,清朝,声乐,唐玄宗,杨玉环,刘兰芝,古典乐,艺术家,纳兰容若,纳兰性德

    导言:纳兰容若写爱情一首词,开篇便是名句,道出爱情最美的样子“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内心的柔情,又有几人知。纳兰性德生于高官之家,但他却没能成为一个典型的官二代。纳兰性德自幼熟读诗书,文采飞扬。他区别于一般的文官武将,他既有斐然的文采,又有着高超的武艺,还有着细腻的心思。纳兰性德拥有

  • 浮生、流年、西风?纳兰容若看到朋友圈网红句子:都是我玩剩下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西风,清朝,声乐,班婕妤,杨玉环,朋友圈,古典乐,艺术家,纳兰容若,纳兰性德

    不说以前,就算是现在,你也一定在朋友圈、文艺青春小文章、女神签名、言情小说里见过这些句子:"人生若只如初见。""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一生一世一双人。""一往情深深几许。""浮生若梦,别多会少,不如莫遇。"这时小资情调地配上一张忧郁的侧脸,或者书和茶杯的照片发在朋友圈里,那可看起来清新又忧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