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三个历史人物,狄仁杰的元芳,包拯的展昭,霍元甲的徒弟陈真,这三人有情有义,实乃真男人,只可惜都是虚构出来的,不过即便是虚构但也却已深入人心。
展昭是包拯的忠心护卫,他侠肝义胆,能力不凡,几次救下包拯的性命,多次助力包拯判案、断案,1062年,展昭突然人间蒸发,连江湖里也没了他的踪迹,那么展昭去了哪里?
在《三侠五义》中,展昭侠肝义胆、武力值爆表,他第一次出场,是在原著第3回。
这一回中,16岁包拯上京赶考,在饭店偶遇道人和展昭。
在包拯眼中,展昭气宇轩昂,武生打扮,年纪在20岁左右。
“武生打扮,叠暴着英雄精神,面带着侠气……包公见此人年纪约有二十上下,气宇轩昂,令人可爱……”
受影视剧的影响,在大部分人心中,展昭是个一心为民除害、除奸臣、忠于朝廷的“御猫”。但在小说原著中,展昭并不喜好功名利禄,相反,他向往的是游侠生活。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受朝廷约束,与人分忧解难,是展昭最向往的生活。
这一点,从《三侠五义》第11回的记载就能看出来。
在这一回里,展昭喜爱游山玩水,遨游名山胜景的性格特征,被详细地描述了出来。
“自从土龙岗与包公分手,独自遨游名山胜迹,到处玩赏。”
母亲去世后,展昭服丧百日,便把家中大小事务,都交给老家人展忠处理。
而他自己呢?
他依旧游山玩水,遇见不平之事,还经常打抱不平。
“到了百日服满,他仍是行侠作义,如何肯在家中。一切事体俱交与展忠照管,他便只身出门,到处游山玩水,遇有不平之事,便与人分忧解难。”
如果没有包拯,可能展昭这辈子都不会踏入朝堂。
他跟着包拯四处断案判案,而包拯要处死展昭的事情,就发生在断案判案的过程中。
为何包拯要忍痛处死展昭?
在《三侠五义》中,并未记载包拯处死了展昭,只是,包拯在弥留时,叮嘱展昭:“我死之后,你们定要隐姓埋名,不要任何人知道你们的去向。”
此后,展昭就消失了,不仅朝堂上没有他,连江湖里也没有了他的踪迹。
展昭是虚构的人物,但包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包拯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的生卒年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
在小说的记载中,包拯于公元999年出生,公元1062年去世,享年64岁。而展昭比他大4岁,那么,展昭消失时,已经年近70岁。
显然,包拯并未真正处死展昭。
题目中提到的,包拯忍痛处死展昭的故事,想必来源于青龙珠一案。
青龙珠一案的来龙去脉
在青龙珠一案中,太后在朝山进香的路上被巫蛛所伤,需要青龙珠来解救。然而,当太医前往库房取青龙珠时,却发现青龙珠已经被人偷走。
皇帝勃然大怒,传召包拯和侍卫首领王干一起,侦破案件,捉拿凶手。
但王干这个人,拿着鸡毛当令箭,随意捉拿无辜的人去县衙里问话。
而偷走青龙珠的人是个女子,名叫聂小红。她是为了给父亲治病才铤而走险。
展昭作为包拯的左膀右臂,查案非常迅速,他很快发现了凶手,只是,感动于聂小红的孝心,他处处维护聂小红。
这一番作为,让皇帝非常生气,而庞太师在旁边添油加醋,想要借此机会让包拯不痛快。
包拯是想要护住展昭的,奈何展昭是个硬脾气。
对簿公堂时,他大义凌然,还把王干给臭骂了一顿:
“禀大人,王干仗势欺人,仗着圣上的命令,抓起人来毫不手软,还借此机会,狐假虎威,欺压百姓,百姓们怨声载道。况且他还抓了小红的家人,说:如果不乖乖认罪,把东西交出来,就要以欺君之罪杀了她全家。如此这般,吾等三人实在无法置身事外,才出手相救。”
展昭说了这么一大段话,包拯也没有阻拦,旁边的庞太师着急了,当即怒吼包拯:
“尔岂是想徇私枉法、包庇属下?”
包拯听了勃然大怒,差点当场和庞太师打了起来。
展昭见状,连忙认罪,并维护包拯:
“昭承蒙大人抬爱,在少年时期便跟随大人身侧,为了不损大人的名誉,昭可谓是死而无憾,然吾等不愿意伤害无辜所以才抗旨的,于情于理我不认为自己有错。杀了吾与张龙、赵虎,今后谁来在大人跟前保护?”
包拯一听,泪流满面,而庞太师却怒吼包拯,要求他立刻秉公执法,处死展昭等人。
这就是包拯忍痛处死展昭的始末。
不过,故事的最后,展昭并没有被处死,因为最后解药顺利拿到,太后无恙,在太后的维护下,皇帝赦免了展昭等人的罪行。
从这件事来看,包拯之所以忍痛处死展昭,主要原因是,他无法违抗律例。
最重要的是,身为臣子,他也不能去顶撞皇帝。
当然了,以上故事只是后人的演绎,出自1993年拍摄的电视剧《包青天》,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也并不来源于原著《三侠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