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侠五义》作为晚清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一直是学术界研究晚清侠义文学的重要对象。在它的故事描写下,包公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和展昭武艺高强、重情重义的形象深入人心。至于北宋年间到底有没有展昭这号人物,历史上无从考证,但他的传说倒一直流传,只道他是一位出身江,最后却选择了站在包拯背后持剑卫道的侠士。
小说里展昭的初次登场就是武生扮相,他自幼习武,剑法绝伦,还文武双全,故事中对展昭的文字描写即使是第一次见也不难感觉出这个人身上充满了英雄气概。展昭与包拯一起断案多年,起初就像包拯拉着这位侠士一起登台表演展示各自的才能,期间两人通力合作护佑一方,待到包拯因病逝结束了自己的戏份,展昭最终也默默走下舞台结束了自己的演出。展昭的消失给人一种侠义、神秘的感受,还有一出好戏落幕后的怅然若失。
展昭在为包拯侍卫之前酷爱“游山玩水”,但不尽是字面意思,还有“遇有不平之事,便与人分忧解难”的侠义之举。展昭和包拯的缘分起于金龙寺,那会的包拯还不是如雷贯耳的包青天,只是一位平平无奇的赶考举子,正是在金龙寺包拯第一次了解到展昭除恶救人的举动,两人初遇的饮酒闲聊也单纯出于“二人一文一武,言语投机,不觉饮了数角。”之后二人又一同经历土龙岗义服四勇士、天昌镇暗箭擒项福、丞相府斩杀妖道等事情,这样看来,早在展昭进入开封府前就已经于危难之间四次解救包拯,救命之恩保证也是感激不尽,称展昭为“恩公”、“义士”。
包拯作为读书人,有他的追求和理想,他曾说“要做几件惊天动地的事,一来不负朝廷,二来为民除害,三来也显我包某心中的抱负。”和古代传统主流思想一致,保证一样把能出将入相视作光耀门楣的人生荣耀,他既看到了展昭的侠义和能力,又想报答展昭的救命之恩,这才有了包拯向皇帝极力推荐和称赞展昭,让展昭成为皇帝需要的人才,这才有了展昭在皇帝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被皇帝封为“御前四品带刀护卫”。但是展昭数次救包拯并不是为了谋求富贵和官职,纯属出于自身拔刀相助的侠性罢了,奈何皇帝圣意已下,包拯也遵旨宣布,为了不让包拯为难,展昭只能就任。
从“南侠”到“御猫”,展昭这一伴就是几十年,名义上展昭是包拯的侍卫,实际上二人更像是推心置腹的朋友,直到包拯临终前曾给单独给过展昭一个锦囊,包拯逝后展昭也不知所踪,无论是庙堂还是江湖都不再有他的音讯。这不免引人好奇,包拯的锦囊到底写的什么?其实无它,
是叫展昭消失
。《三侠五义》中包拯曾对展昭直言“宦海沉浮,处处是明枪暗箭,以前有我保护,还可无事。老夫死后,你们这些人最好辞官回乡,隐居山林,可保安全无虞!”
保证自己也深知自己公正的断案上对得起大宋和皇帝,下对得起百姓,但得罪了权贵。尤其是包拯在狸猫换太子一案里,真正的宋仁宗被八贤王收养,与八贤王的儿子赵祥一同长大,如果童年玩伴成了当今圣上,悬殊落差叫赵祥对查明真相的包拯记恨在心。于是给了宋仁宗下了迷药,恰巧别国使者来访,赵祥污蔑公孙策叛国,包拯同被判通国罪牵连下狱,开封府自然是要为保证求情的,结果求情者一同打入大牢。
包拯即将问斩的消息传出,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位大将手持刀剑冲到府衙门前高呼劫囚,不过不为真的劫囚,他们只是想和包拯一起,共生共死。另一头公孙策和展昭则是飞身进入法场,立于包拯身前,表示愿意追随包拯下黄泉。好在关键时刻真相大白,整个开封府得以脱难。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让包拯非常清晰地意识到官场诡谲,自己没有永远庇护他人的能力,那么只要有人不怀好意有心打压,那他们根本没有还手抵抗的能力。相交多年,包拯更是明白展昭重情重义的性格,也不喜弯弯绕绕,这才在临死前嘱咐展昭要消失藏起来。
其实关于展昭最后的去向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展昭去当了皇帝的禁卫,因为工作特殊自然要保密行踪,所以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都没有展昭的消息。不过这样的说法不是很合理。包拯离世时已经62岁,结合《三侠五义》二人初见时的描述,和文中对包拯年纪的提及,可以的知道二人两年相差不大,那么这会的展昭也是六十多岁的小老头了,即便是展昭武艺再精湛,那就姑且算作灵活的小老头吧,皇帝身边的护卫哪个不是身强体壮、孔武有力的年轻男子?
还有一说是展昭隐姓埋名归隐山林,笔者认为这是合理且符合展昭人物性格的说法。原为“南侠”的展昭本是自由之身,入朝为官可以说只是看在与包拯的情谊上。而且古代的江湖和庙堂终归是有区别的,朝廷作为官方自古就会对江湖进行威慑和镇压,所以官员眼中江湖侠士也不过是一介草莽,官场规矩多、虚情假意多,其实也成了展昭身上的枷锁,“御猫”的称号也叫“锦毛鼠”白玉堂不满,又引起了“猫鼠之战”,此番逃脱官场也算重获自由。
总之,展昭无论是脱下不下着红袍入官,还是隐姓埋名躬耕田间地头,变得是他的世俗身份,不变的是他不贪慕荣华,为朋友两肋插刀,救百姓于水火。也幸好在开封府中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腔热血不改,满身傲骨仍在。他不是包拯的家奴,也不是皇帝的御猫,他是快意恩仇、惩恶扬善的侠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