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碑》一段不仅是小说故事的重要转折点,而且也暗示了杨家对于效忠宋朝的态度变化和复杂的决策过程。这段剧情中表面上是杨继业在陈家谷外力战被俘,不愿投降辽军而一头撞死在李陵碑上。然而与这段剧情对应的暗线却是幽州城突围战中为了掩护宋太宗赵光义逃跑而被俘的杨延辉以木易的化名投降了辽国,并娶萧燕燕的女儿铁镜公主为妻。在同样的绝境下,父子两人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在我看来,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一个家族在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中的多头选择。
杨家将的故事中对杨家将的评价往往是"忠烈"二字,这也是对这个军事家族忠于国家并做出的壮烈牺牲的最大褒奖。然而在具体到各种历史事件中,杨家虽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但事后除了一些最基础的赏赐,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杨家都受到猜忌,且无实质性的保障。面对这种情况,杨家自保的选择要么是藏拙低调,要么是投靠有强大政治背景的势力。从小说的故事来看,杨家这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选择了将鸡蛋分到几个篮子的不同办法。这种多头的风险管控办法,在各大军事家族中进行这样选择的也不少。
杨家的第一次危机发生在幽州突围战中,而这次战争却是宋太宗赵光义轻敌冒进造成的。这次战争是在宋朝平定北汉后发生的,小说中提出的原因是赵光义欲造访幽州的昊天寺,进而不顾辽国大军的威胁,执意北上。在这个故事的细节中,多数宋朝的将领是对此此有反对态度的,仅有潘仁美支持赵光义北上。然而当北上遇到困难,宋朝君臣被困于幽州城中时,潘仁美等旧派的宋军将领却不见了踪影,而杨家却成了赵光义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虽然小说中描述得非常简单,但结合此战的原型"高梁河之战",我们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中国古人写小说,由于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的约束不能把很多说得太明白,这需要读者对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高梁河之战前宋朝军方是强烈反对赵光义的之一举动的,除了殿前都虞侯崔翰赞支持,其他人都明确提出反对已经。这一方面是宋朝刚刚灭了北汉,将士的赏赐还没发放,军队也需要休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后勤部署准备还不足以对抗辽国这样的大国。然而对军事指挥一知半解的赵光义却被对北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最后轻敌冒进造成了高梁河大战的失败,也使得宋朝丧失了对辽国的战略优势。
对比故事和故事的历史原型,我们可以看出杨家在这里面其实没有太多发言权的。因为当时的杨家只是一个刚投降的将门世家,既不是宋太祖赵匡胤留下的守旧将门,也不是赵光义的心腹,反而是处于被双方猜忌的尴尬场景。赵光义招降杨家是出于对安定北汉原领土的政治需求和培植己方军事势力的需要。这是长期的过程,杨家并不是能短期可以取得赵光义信任的。在这种情况下幽州被围或者高梁河战争的失控,赵光义选择了杨家作为自己的救命稻草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因为当时守旧将门都有了改立赵德昭为皇帝的打算。
事实上赵光义利用杨家的力量与整个守旧将门抗衡的打算只是救急而已,危机解除后他并没有打算将杨家作为自己的重点势力进行依靠。杨家在处置这种局面时是有分歧的,由于得不到宋朝皇帝的信任,杨家改投别人其实并不算耻辱。首先杨家不是纯粹是汉人世家,而是多民族杂居共存下的产物。杨家的姻亲折家、慕容家都是北方少数民族,杨家的汉族血统并不纯正,因此他们投降辽国和投降宋朝都没啥大的差别。杨继业选择了宋朝这个路线是由于杨家毕竟是汉族姓氏,而且杨家的传统势力范围麟州也在宋朝统治之下的原因。
可是由于宋朝皇帝的态度并不坚决的支持杨家,所以杨家的子弟对其很大的犹豫。实际上在整个宋朝期间都有部分大汉族主义者将杨家视为外族,这也是杨家并不完全信任宋朝朝廷的原因。这其中最为著名的人物就是司马光,在其著作《资治通鉴》中有一段对宋夏辽边境的外族势力的描写,他笔下的杨家就是杨家将中还留在麟州老家的这一支队伍。当然也有视杨家为汉族精英的高官,其中以宋仁宗时期的文坛盟主欧阳修最为著名。由于欧阳修与杨家交好的关系,他亲自给杨延昭的堂兄杨琪写下了墓志铭,在这篇文章中大量的描述了"杨无敌"父子两代人的事迹,成为现在研究杨家将的一手资料。
在这种政治和社会环境下,杨家实际上至少分为了两支。杨继业带着自己的后代以及愿意为宋朝效力的杨家子弟去了东京汴梁,这就是我们故事中看到的杨家将。杨继业的弟弟带着剩下人依旧在老家麟州生活,成为宋朝边境上抗辽抗夏的主要力量,这就是《资治通鉴》中的外族杨姓家族。而对于杨延辉来说,开始听从父亲的话归顺宋朝,这是他对宋朝情况并不熟悉时的考虑。当他与宋军接触越来越多,并且对宋朝的皇帝和朝廷有了深刻的了解后,也就有了自己的想法。这种想法促使他在辽国被俘后做出了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选择。
老令公杨继业的选择是以死明志,一方面向宋朝做出杨家始终效忠的保证,另一方面也是保护生活在东京汴梁的杨家人。杨继业的选择是很有成效的,此后太宗真宗两朝在表面上杨家非常风光。在仁宗时期狄青去世后,杨文广一度成为军方的首席将领。赵光义及其儿子以杨家的风光为诱饵分化瓦解了原来团结一致的太祖朝守旧将门势力,完成了对宋朝军将世家军权的而巨大削弱。而杨延辉的选择则是反映了他对杨家在宋朝受到猜忌和歧视的不满,这种选择正好与李陵碑的主角李陵在汉朝时候的选择对应,也是对宋朝朝廷的一种警示。
老令公撞死李陵碑表现了他不愿意做李陵那样的降将的志向,而他的儿子杨延辉选择成为李陵那样的降将却又是宋朝政治形势逼迫所致。这件事情虽然表面简单,实际上却有着极为复杂的背景。实际上后来杨文广在平定播州南蛮之乱后也将东京汴梁的杨家迁出京城,此后他一生在南方终老,这也是在政治形势不利于杨家时对家族的保护。当然这样的结果是在北宋遭遇灭国危机时,在保家卫国的前线上却见不到杨家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