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间,宰相文彦博奏请将狄青罢免,宋仁宗极力维护,说他是忠臣,文彦博反问道:“难道太祖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
狄青十几岁时,因与乡人发生冲突而被投入监牢,并在脸上刺字,发配京师充军。
作战4年,他参加了大大小小25次战斗,他面戴面具、披头散发之模样令西夏军畏惧不已,很快,“面捏将军”的名号流传开来,成为了大宋军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当时狄青求见了一个叫尹洙的官员,尹洙很欣赏他,于是将他引荐给韩琦与范仲淹。“良将之材”,是其对狄青才华的肯定。
随着狄青的名气越来越大,宋仁宗也开始对这个不可多得的将才重视起来。他曾命狄青进宫,考教他关于军事的问题。狄青全部对答如流,令皇帝十分欣赏。
平定广南叛乱后,宋仁宗高兴极了,觉得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大手一挥就要擢升狄青。此时他已经是枢密副使,还能怎么升?只能让他掌管枢密院了。
没想到,这竟成为其死亡的“催命符”。
从皇帝做出这个决定开始,就不断有文官对此表示抗议。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自从开国以来担任枢密使的无不是文臣,狄青是第一个以武将身份任枢密使的。
最终,在皇帝的催促下,狄青这才勉为其难地上任为枢密使。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可狄青的火一点也没烧起来。上任好几天了,连枢密院最基础的工作他都不清楚。
下属来找狄青说得最多的就是:大人,请您签字。可他连是什么文件都不知道,下属也没有让他知晓文件内容的意思。
狄青一心想当个好官,文官们却只想让他当个傀儡。
一天,狄青的朋友焦用犯了错,被韩琦缉拿归案。韩琦是进士出身,而狄青是草根出身,天差地别的身份让韩琦很是厌恶他。所以当狄青为焦用求情时,韩琦闭门不见。
情急之下,狄青大喊:“焦用有军功,是个好儿郎!”
可谁知,韩琦完全不放在眼里,当着狄青的面将焦用斩首。
朋友因自己而死,狄青很是内疚,在枢密院的每一天都痛苦不堪。但文官们没有就此收手,他们誓要将其赶出朝廷。
狄青在家烧纸祭拜神灵的时候,没有知会当地治安部门。当巡逻的人慌张跑来时,才发现是虚惊一场。
本来这没什么事儿,民间却传出了一些流言:狄青家中有红色光芒出现,连狄青家附近的流浪狗都长出了龙的犄角,在相国寺避水时穿着黄袍……
韩琦一看,这正是好机会啊。便暗中推波助澜、大肆宣传,将狄青的名声毁了个彻底,令其站在深渊的边缘。
宋仁宗为了保护这个忠臣,无奈之下,罢免了枢密使,调他到其他地方担任知州。
狄青离开朝廷后,没几年就郁郁而终。
说到底,狄青的下场与当时“重文抑武”的风气有很大关系。宋朝为了更好的中央集权,优待文人而轻武将,导致两方出现地位极其不平等的状况。
文人们大都看不起武将,认为他们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所以对于狄青执掌枢密院的现状很是不满,甚至有一丝耻辱的感觉。
在强烈羞耻心的作用下,对狄青实施了职场霸凌。
狄青的下场毫无疑问是一个悲剧。古时没有“抑郁症”这一说法,或许按照现代疗手段来看,狄青已经患有抑郁症。
然种种只是猜测而已,在那个年代,又有多少如狄青这般的将才惊才绝艳,却潦草收场的呢?
作者:书墁
编辑:长庚 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