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轼种田,朱熹教书!知识分子如何熬过人生低迷期

苏轼种田,朱熹教书!知识分子如何熬过人生低迷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冰川思想库 访问量:1656 更新时间:2024/1/1 16:14:06

把知识分子这个事情当成一个职业,就是知识分子最大的不明智。连当农民,你也当不成。孔子说,其泄冶之谓乎?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丨连清川

在孔子的人生中,大多数的时间是颠沛流离,行走在路上的。好在他名气大,总是有诸侯国的人,愿意接待他,所以多数的时候,他倒还衣食无忧。

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其实最重大的问题,是他对自己的信念起了疑问。

孔子最大的危机,可能就是被围在陈蔡之间的那一次。

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吴国攻打陈国,楚国出兵救陈。楚国的主帅听说孔子在附近,就派人去聘请孔子。

陈蔡两国的大夫就开始都紧张了起来。因为楚国这时候是两国的宗主国,而孔子向来以削弱大夫的利益而闻名。他们担心,如果任由孔子去楚国当官,他们的地位就保不住了。

于是,孔子在走到半路的时候,就被陈蔡派来的人给围住了,根本去不了楚国。更加糟糕的事情是:他和他带着的一行弟子,全都断粮了。

▲周润发主演电影《孔子》(图/截图)

接下来的故事,在孔子事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把三个著名的弟子,子路、子贡颜回都叫来问话。问题都是同一个:

“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

《诗经》里面说,我们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要流落在野外。是因为我们的道错了吗?我为什么会落到如此田地?

后世的许多解释,都说孔子是借机教育了一下自己的弟子。但是我觉得这其中颇有蹊跷。在这样的一个危难时间里,教育弟子难道是一件紧急的事情吗?难道不是去找粮食更关键吗?

我怀疑,这其实是孔子自己的信念处在一个犹疑的状态中。他有答案,但是他想寻找支持。

所以,子路和子贡的回答,让孔子很失望。子路说,可能是我们的修养还没达到?子贡说,我们的水平已经够高了,但是咱们能不能妥协一下?

只有颜回很斩钉截铁地说:咱们的修养和水平,都已经是最大的了。因为那些当官的看不懂,这是他们的问题,而不是我们的。

孔子就很开心,跟颜回说:如果你富贵的话,我愿意去给你当家宰。

后世的儒家,往往愿意把孔子当成一个意志坚定,永不妥协的榜样。但是当真正的劫难降临在自己的头上的时候,每个人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所采取的自我疗愈的方式,又都各自不同。

01

对于苏轼来说,这种信念的怀疑来势汹汹,几乎让他换成了另外一种人。

他的前半生太顺利了。20岁考上科举的时候,他的老师是名满天下的“副宰相”欧阳修,几位宰相韩琦富弼,都对他极其欣赏。即便是他的政敌王安石,尽管认为他的学问“类战国纵横家”,但依然承认他是非常有才的。

他公开反对王安石的变法,直接在朝廷和老王论战,并且一怒之下写了《上神宗万言书》,连“(天下)聚则为君民,散则为仇雠,聚散之间,不容毫厘”这种过头话都说了出来,可是也没人拿他怎么样。

所以他虽然不得志,但是大概以为,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宽容并且和谐的吧。所以他在外放做官的杭州、密州和湖州几个地方,依旧肆无忌惮地写诗作文,痛骂新政和当局。

于是就来了乌台诗案,他在御史台里,关了整整八个月,然后流放黄州。

▲纪录片《苏东坡》(图/截图)

他刚到黄州的时候,说了两句话,一句是:“自喜渐不为人识”。

另外一句是首诗“畏人默坐成痴钝,问旧惊呼半死生。”

他有意地避开人群,避开自己熟悉的圈子,并且远离政治这个是非圈子。尽管这时候苏轼已经44岁了,但是对于经历了真宗、仁宗两朝言路宽松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来说,他们都显然有着浓烈的政治幼稚病。

更大的打击是没钱。对于一个20岁成名的人来说,钱从来就没有成过问题。况且,宋朝给官员的俸禄相当可观,苏轼当官之后很快就在汴京买了个小园子。

在后来的宦海生涯中,苏轼从来都是随挣随花,像个月光族。

在黄州,和他一起生活的有十几个人,妻子,三个儿子,侍妾朝云,还有弟弟苏辙的家眷。一年之内,他把过去几十年不多的存款就花完了。

北宋被贬谪的官员,朝廷只给一点非常微薄的生活补贴,根本无从养家糊口,而且这笔补贴,还经常被地方官员挪用、克扣或者拖延。

苏轼一家眼看就要挨饿的时候,幸亏他的朋友马梦得帮他从官府那里,求来了50亩荒地,这就是著名的东坡。

苏东坡成了一个农民,一个真正的农民。他把这50亩地玩出了花:他在上面盖了著名的房子雪堂,除了种麦子,还种蔬菜,还种了许多的果树。

他和其他周边的老农民没有什么差别,担心庄稼是否能够存活,担心水源的问题,担心干旱和洪涝,担心家里惟一耕田的老牛生病。

因为在田里劳动日晒雨淋,变得又黑又瘦,他甚至怕远道过来看望他的堂侄不认识。

许多人都以为,以苏东坡的才名与交友,虽然落魄黄州,但是生活上就算不能维持锦衣玉食,也是性命无忧。但是事实上苏东坡在黄州的4年时间里,完全依靠东坡的50亩地,力耕谋生。

他的朋友孔平仲误会他,说他不肯开口求帮忙,他苦笑回答说:故人嗔我不开门,君试我门谁肯屈。

他在前后赤壁赋中所提到的,来看望他的朋友,是僧人、道人、流亡者、酿酒官。虽然当地的地方官很仰慕苏东坡,并且经常也会想要接济,可是毕竟风险太大。事实证明,没过多久,也真的被落了职。

黄州贬谪和种田的经历,深刻地影响了苏东坡的后半生。一来他知道了,也习惯了人情淡薄,即便名满天下如他,也难免孤独寂寞。在返回朝堂之后,他又成为了社交关系的焦点。但是当他再次被贬到惠州的时候,同样的门可罗雀的遭遇又上演了一遍。

其中典型的故事是李公麟,北宋最著名的画家之一。苏东坡如今存世最逼真的画像,就是李公麟画的。在北宋文人朋友圈中知名的西园雅集,苏东坡和李公麟是焦点,并且苏东坡自己认为,李公麟和他之间,是真正的友谊。

但是苏东坡再次被贬之后,李公麟一封信都没有给苏东坡写过。

但是他却泰然处之了很多,不再故意避免交朋友,反而主动到处交往,通过唱和来安慰寂寞的日子。

尤其后来到了海南,连识字的人都没几个。可是苏东坡成为了当地的“社牛”,连当地的黎族人,都和苏东坡关系良好。

当时是遥远边疆的海南连种地的机会都没有,更加几乎没有什么肉食。所以苏东坡在海南能够活下来,一来靠和儿子一起挖野菜,二来,黎族邻居经常会给他送一些猎物。

从黄州生涯开始,苏东坡几乎是一直在避免重返官场。他和弟弟苏辙一生中惟一且重大的区别,就在于黄州之后,苏东坡本能地抗拒重返官场,并且一心一意,只想回老家四川眉州种地。

因为通过黄州的农民生涯,他知道,依靠几亩薄田,也能养活自己,并且过得非常快乐。事实上,苏东坡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有一大半是在黄州写作的,包括《临江仙·夜饮东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前后赤壁赋、《夜游承天寺》。

复旦大学朱刚老师在《苏轼十讲》中,有一个非常惊人的论断。他说,苏东坡本质上是一个政治异议分子,他认为自己最重要的职责,是批评。

这样的政治理念,是根本不可能在朝堂之中生存的。王安石当政的时候,他反对新政;司马光当政的时候,他反对废除免疫法。

苏东坡在黄州之后,就已经明白了政治是凶途,他后半生中,大概写了有上百封的辞职信。他首要的诉求,是回眉州种地;如果不得不留在官场的话,他只求外放一州。

一个异议士大夫,最好的归宿,是躬耕和写作,而不是进入政治中心。

02

但是朱熹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不明白苏东坡后半段人生的感悟。

余英时先生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认为朱熹一生中最羡慕的人,其实暗搓搓地,是他老师的精神导师程颐的政敌王安石。

因为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唯二所谓得到了君主的完全信任,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意去推行政治理念的人,也就是“得君行道”。另外一个是诸葛亮

但是在朱熹的漫长70年生命之中,他真正做官的时间,却只有7年多。

不过朱熹比较清醒的一点,是知道如果君主或者宰相和他的理念不合的时候,他就不肯出来做官。他先后八次抗拒朝廷的征召。

但是好笑的地方在于,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所有国家的哲人,似乎都有一个非常不切实际的幻想,就是他们自己虽然没有机会“得君行道”,但是都想培养“哲人王”,就是通过教授出牛叉的弟子,来获得生命的成功。

因此,朱熹一生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奉献给了教育。按照台湾“中研院院士”陈荣捷先生的统计,朱熹一共有入门弟子476人,而没有入门但是承认为弟子的,有21人。

他一共建过3个精舍,重修过两个书院。最早的书院是在母亲墓地不远地方的寒泉精舍,在武夷山山麓的武夷精舍,以及最后回到建阳所建的竹林精舍。

重修的两个书院,都是他在当官的时候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所建,一家是白鹿洞书院,一家是如今依然大名鼎鼎的岳麓书院。

不过和苏东坡一样,朱熹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不蓄财,所以一生都过得非常潦倒。在他给朋友写的信,甚至是给皇帝的奏折里面,都反复出现几个字:“贫病日侵”,“贫病支离”。

▲纪录片《大儒朱熹》(图/截图)

朱熹的贫穷,在善待士大夫的宋朝时代,几乎可谓是罕见。关于他的穷困,历史上记载颇多,比如他非常喜欢的学生兼女婿黄榦,朱熹一直想给他建个小房,却一直没钱;想给自己建个家庙,也没钱;送他自己的儿子去金华读书,连个书童都请不起。最夸张的是晚年回到建阳,想给自己盖个宅子养老,房子还没建完就没钱了。

他所建的三个精舍两个书院,全都靠学生的捐献。但是他却公私分明,这些捐献的钱,全部仅用于建教室宿舍,还有学生的饮食,却并不用在自己身上。

不过朱熹的专业技能的确很强。陈荣捷说,在朱熹的近500个弟子中,有两个彦忠,两个谦之,三个光祖,三个德之,四个敬之,但是他从来没有混淆过。

朱熹的个人生活,主要靠几部分的外快:一是帮人写墓志序跋,这块的酬劳其实相当丰厚,有一次他帮别人写传记,人家把祖传的《汉书》送他作为酬劳,不过他转手就捐给了白鹿洞书院。还有一项是印书。南宋的时候书籍流通买卖已经很普遍,因此出版书籍也成为了一门生意。

当然,你可以想象,朱熹出书的主要目的,还在于宣扬自己的学说,经济目的其实非常有限。

尽管朱熹不怎么看得上苏东坡的学术能力,但是在政治幼稚病上,他和苏东坡也没啥大差别。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南宋最大的奸臣之一,韩侂胄发动了庆元党禁,把朱熹列为最大的反动分子,并且刊刻了不能录用的学人名单。

结果朱熹大喇喇地说:我又没有作诗讪谤朝廷,只是和一些朋友一些讲习古书,如果这都不让干的话,还能做什么?朝廷的人说只要沉默就可以容忍,我不去击鼓鸣冤,就算是沉默了。难道在自己屋子里说话也不敢吗!

对于知识分子,宋代是真的相当地宽容了。

03

残酷的朱元璋所开创的残酷的明朝,知识分子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被廷杖直接打死的人暂且不说,被流放到边缘的人,也是生不如死。

其中著名的案例就是杨慎。

杨慎的父亲是杨廷和,是直接扶植嘉靖皇帝上位的第一功臣。在《大明王朝1566》里,海瑞是直接和嘉靖顶牛的人,但是其实杨廷和、杨慎父子在和嘉靖的冲突中,是更加激烈的。

嘉靖当皇帝没有多久,就有一个巨大的君臣矛盾:嘉靖想把自己只是一个王的父亲也抬到皇帝的称号上,但是遭到了大多数臣僚的反对。在一场官员的集体游行抗议中,嘉靖大开杀戒,派出太监当街殴打官员,这就是著名的左顺门血案。

杨慎是领头之一,嘉靖两次廷杖,差点没把他打死。之后还不罢休,把他“永远充军”云南永昌。所谓永远,就是就算他死了,他的后代还必须顶替他的位置。

杨慎30多岁被充军,在云南永昌呆了30多年,到70多岁也没有得到嘉靖的原谅和赦免,老死在永昌。

▲电影《兹山鱼谱》剧照(图/网络)

2021年韩国电影《兹山鱼谱》,讲了一个朝鲜李朝官员丁若铨被流放到海岛,写了一部著名鱼类研究专业书的故事。

对于杨慎而言,丁若铨的成就实在差得有点远。在杨慎客居云南的30多年里,他几乎成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一共写作了170部作品。

他考察云南的语言,写了几部与古代汉语相比较的语言学著作包括《古音略》、《古文韵语》等。因为生活苦闷,返乡无望,他在云南期间到处旅行,于是又写了几部地理学的著作,包括《滇程记》和《滇载记》。因为云南气候大异于中原地区,他又写了一部气候学专著《滇候记》。

不用说,作为一个充军的人,杨慎的生活当然是一生困苦的。杨廷和去世的时候,杨慎也没法回去奔丧。为了能够返回故里,杨慎在当地娶了两个妾,生了孩子,然后请求朝廷以长大成人的儿子替代充军,也没有被嘉靖批准。

04

最近一直在听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讲春秋左传。

春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君臣通奸。陈灵公和他的两个臣子,孔宁和仪行父,同时和另外一个臣子夏御叔的妻子夏姬通奸,他们甚至无耻到在朝堂之上各自穿着夏姬的汗衫,相互玩笑。

大夫泄冶看不下去了,劝谏陈灵公,如果君主和臣下一起宣扬淫行,那么百姓就无所效仿,也会道德败坏。大王还是把那个汗衫收起来把。

孔宁和仪行父盛怒,于是在陈灵公的默许之下刺杀了泄冶。

《左传》在这个时候突然引用了孔子的话说:民之多僻,无自立辟。其泄冶之谓乎?翻译过来的意思说,民间已经有了很多邪僻的事情了,不要想要立法去纠正他们。这说的不就是泄冶吗?

晁老师说,这个引文,在历史上有许多争议。很多人认为,孔子不会说这个话。因为泄冶劝谏君主,难道不应该是得到鼓励的正义行为吗?

孔子的原话前面,其实还有一段:泄冶对于陈灵公来说,坐在大夫的位置上,并没有骨肉之亲,却贪恋禄位,在乱世之中当官,以区区一个个体,就想要纠正一个国家的淫乱昏庸,死了也没有带来什么好处,真可以说是浪费了。

晁老师说,这才是孔子真正的智慧。孔先生从来不提倡无谓的牺牲,而是认为,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国家正派的时候,要正直言行,国家无道的时候,要谨言慎行。

当代最成功渡过危机的知识分子,可以说是导演李安。

▲李安曾三获奥斯卡(图/网络)

李安从纽约电影学院硕士毕业出来之后,根本找不到工作,更不用提当导演了。

于是他在家里蹲了整整六年时间,负责做饭,接送孩子,打扫家务。

李安拿了奥斯卡,有人问他妻子,你养了他六年时间,是怎么做到的?妻子回答说:没做什么,我只是不管他而已。

但是最近看见一个访谈,李安说,我现在还是每天勤勤恳恳做家务,做饭。

过了这么多年,我依然觉得,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获得她的尊重。

为什么突然说李安?因为什么时代的知识分子,其实遭遇大致都是相同的。无非一是穷困,二是不得志。

但核心的问题在于,无论是苏东坡,还是朱熹,还是杨慎,他们最终的志业只要一个,那就是得君行道。苏东坡只想当农民,却始终都做不到。

李安的运气就好在,他生活在一个现代世界里,他有一个独立的职业,只要坚持,始终能够跳出如来佛的五指山。他所需要赢得的尊重,不过来自妻子。

把知识分子这个事情当成一个职业,就是知识分子最大的不明智。连当农民,你也当不成。孔子说,其泄冶之谓乎?

标签: 朱熹苏轼王安石孔子李公麟苏辙

更多文章

  • 朱熹问:“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10岁童道破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朱熹,儒家,理学,后世,孔子

    中国文化以儒家为主,很多的文人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儒家文化进行发展和传承,其中就有宋朝时期的文学大家朱熹;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古代文人将儒家文化进行发展和传承。(示意图/翻

  • 影响力堪比孔孟,却与尼姑和儿媳有染?朱熹遭世世代代唾弃

    历史解密编辑:三炮讲故事标签:朱熹,孔孟,孔子,唐仲友,尼姑,灭人欲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更是我们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继孔子之后又有孟子将“仁”这一道发扬千年,从某些角度而言,两人就是我们中华文化本身。在历史上其实像孔子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但是却因为一些原因并没有像孔子这么“完美”例如朱熹,朱熹擅长参悟之道,但是却因为一些原因被

  • “江南第一书院”在台州仙居,朱熹曾在此讲学,匾额、古树仍在!

    历史解密编辑:鸭鸭爱生活标签:江南,朱熹,仙居,鉴湖,桐江,匾额,古树,宋朝,一书院,台州市

    台州仙居,人杰地灵,除了有李白诗中所写景象呈现的“神仙居”,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而桐江书院便是最好的见证。桐江书院距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江南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书院,也是仙居历史最早的书院之一,人称“永安溪的文化摇篮”,被誉为“江南第一书院”。书院位于仙居山村境内,距皤滩镇有一公里路,系宋朝乾道(

  • 大宋才女严蕊:被朱熹陷害入狱,被严刑拷打,受尽折磨仍不屈服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朱熹,严蕊,岳飞,宋朝,唐仲友,宋孝宗,艺术家,大宋才女

    1182年,这是大宋才女严蕊人生中最为黑暗、最为绝望的一年。这一年,知名才女严蕊被理学家朱熹陷害入狱,经历严刑拷打,受尽折磨仍不屈服。即使她知道,如果不认罪的话,将会被拷打至死,但她仍然用一身弱小的身躯,展示了不屈的傲气。严蕊是谁?为何她会遭遇此牢狱之灾?说起来,严蕊是苦命人。她原姓周,出生在贫寒人

  • 南方孔子朱熹葬于斯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虫虫的旅行标签:于斯,朱熹,孔子,考亭,先贤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南方孔子朱熹葬于斯朱熹(1130-1200年),南宋理学家,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福建尤溪。(福建建阳黄坑朱熹墓园)19岁,朱熹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他一生为官九年

  • 批判与反思:对朱熹理学思想的解构

    历史解密编辑:恋上东南亚标签:朱熹,理学,解构,宇宙,宋朝,哲学家,批判与反思

    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理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的历史和文化。然而,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因其过于正统和教条主义而备受争议。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朱熹的理学思想进行解构,探究其中的问题和限制。首先,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感性认识来获得理性认识。这一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

  • 赵法生 :朱熹理气二本视域下的孟子心性论——以性情关系为中心

    历史解密编辑:文以传道标签:孟子,朱熹,中庸,程朱,宋朝,刘宗周,赵法生,儒家思想

    赵法生,山东青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儒教研究中心研究员。提 要:朱熹以理学本体论为基础重新诠释孟子心性论,将孟子的四端发而为四德,诠释为四德发为四端;将孟子的心、性、情一本论解读为性体情用与心统性情,使心、性与情的关系发生了一种理学式的转变,完成了理学的心性论建构。经此诠释,儒家道德哲学的基

  • 大臣:您应认朱熹为祖!朱元璋:我就是个穷农民,不靠祖宗打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体元的文史沙龙标签:朱元璋,朱熹,刘邦,布衣,皇帝

    古代封建王朝,要论白手起家的皇帝,恐怕没人能和汉朝刘邦、明朝朱元璋相比。然而朱元璋比之刘邦,出身显然还要更低,刘邦起码是个基层公务员,而朱元璋干脆就是个普通农民。到了饥荒之时,朱元璋更是当过乞丐、和尚乃至于“红巾贼”。由于出身太低,祖上没什么显赫经历,所以大臣们劝朱元璋:“陛下还是找个显赫点的祖宗吧

  • 浙江台州有个江南第一书院,朱熹曾在此讲学,距今有800多年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谢徐疯子标签:朱熹,江南,仙居,桐江,宋朝,台州市,浙江省,浙江台州

    提到台州旅游,相信大家对于这个城市印象很深,台州旅游资源丰富,无论是天台,温岭,台州市区还有仙居都有很多景点。不过今天我想说的是浙江台州仙居的一个景点。在浙江台州仙居,有个江南第一书院,南宋哲学家朱熹两次来这里讲学,更把儿子送到书院就读,写下过《送子入桐江书院勉学诗》,这就是桐江书院。桐江书院建于1

  • 寻找熹园的下一任主人?朱熹祖宅地在淘宝直播间拍卖,起拍价3.1亿

    历史解密编辑:北青网-北京青年报标签:拍卖,熹园,古风,直播间,朱熹祖,江西婺源

    你见过价值几亿的商品进行在线直播“售卖”吗?在淘宝直播间就可以看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祖宅地将在淘宝直播间拍卖,起拍价3.1亿!淘宝直播阿里资产官方台将于3月23日下午15点在线直播拍卖朱熹祖宅地。此次拍卖由阿里资产和婺源县人民法院共同进行,直播现场即为充满徽派风情的熹园,观众不但可以沉浸式古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