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时期,朝廷奸臣佞党无数,多到连臭名昭著的高俅高太尉都排不上“六贼”的名号,而著名的六大奸臣更是在朝堂之上结党营私,贪赃枉法,荒淫无度,排除异己,把北宋朝廷搞得乌烟瘴气,老百姓民不聊生。
但是,此六人毕竟都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大家对他们也只是敢怒不敢言。因此,就只得编一些民谣来出出气:打了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
民谣中的“菜”,指的是六贼之首的蔡京,而“筒”指的就是宋徽宗时期另外一个非常著名的大奸臣——大太监童贯。
有意思的是,因为蔡京曾经四度入相,位居宰相十多年,所以人们就称他为“公相”,童贯则被称之为“媪相”,“媪”也当“母”讲,因此也叫“母相”。一个公相(蔡京),一个母相(童贯)。当然了,童贯虽说算不上全母,但作为一个被阉割了的太监,也算得上是半母吧!
可见,蔡京和童贯二人,绝对是千年之前的宰相CP(配对)。
作为蔡京的CP,童贯在历史上绝对是个厉害人物,即便是明朝时期贵为九千岁的魏忠贤,他当宦者(宦官,太监)时的历史地位,也都超不过这位长胡子的大公公(童贯)。
大家都知道,真正想在历史上有一个清朗清明的王朝,绝对是不允许后宫干政,也更不会让宦官专权的。
那么,童贯身为一个大太监,他是如何掌握兵权多年的呢?而且更奇怪的是,作为一个宦官,他为什么和我们印象中的公公不一样呢?他怎么还长着胡子呢?他到底是真公公,还是假公公呢?
童贯拜干爹,人生开始发迹
如果历史可以穿越的话,比如我们站在童贯面前,或者大公公童贯站在我们面前,你一定不会相信自己的眼睛:哎,他是个太监吗?看起来完全不像啊!
根据《宋史》记载:贯状魁梧,伟观视,颐下生须十数,皮骨劲如铁,不类阉人。
由此可见,童贯长得还挺英俊,身材魁梧,最主要的就是他还有胡须,虽说不像一般的正常男人一样,长着很浓密的胡须,但也稀稀拉拉地有那么十来根。
大家要知道,古代人都是以长胡子为美的,因此童贯绝对可以凭借他那十几根胡子笑傲我们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宦官了!
按理说,一个太监是不可能长胡子的,可童贯偏偏就长了。个人认为,很大的可能性是跟他净身晚(二十多岁)有关系,那时候的童贯毕竟已经成年了,当时的男性特征也已经显现出来了,估计阉割得也不是特别干净。因此,他仅剩的男性小荷尔蒙也噌噌噌地通过那十几根胡子显现出来了。
童贯是在青年时代阉割后进入的官场,由于投靠的门路好(大太监李宪门下),于是就成为了李宪的干儿子,李宪虽说只是宋朝的一位太监,但他在西北还曾做出过一番功绩。
当初,王韶西河开边(收复汉唐故地),李宪就一直作为监军,作战非常勇敢。另外,宋神宗的五路大军攻西夏的时候,李宪当时也是作为监军统帅,其他几路大军都损失惨重,唯独他率领的这一路大军,由于李宪的持重,死伤丢辎重的最少。
李宪对于打仗非常上瘾,他曾经率领大批宋军在兰州屯扎,还曾经遭到西夏五十万大军围困,当时的仗打得非常激烈,李宪也是身先士卒,还差点丢了性命。
李宪五十一岁的时候就病死了,病死之后还被大宋朝廷追谥为“敏恪”,后来又把谥号改为“忠敏”,可见对他非常看重。
正所谓:权阉门下出权阉。
作为大太监李宪的干儿子,童贯的门庭说起来也非常光鲜,而童贯的本性又非常巧媚,善探人主微旨,无论皇帝想什么他都能提前帮皇帝想到,如此八面玲珑的太监,自然非常讨人喜欢。
童贯瞒手谕、收四州,西北军中树威信
宋徽宗赵佶继位之后,在杭州设立了明金局(制作各种皇家专用奢侈品),此部门则由童贯主持。
当时,童贯巡视杭州的时候,恰好又遇到了郁郁不得志的蔡京,两个人小人见小人,气场相吸一见如故,马上就成了好朋友,日后蔡京重新入京,童贯也是出力不少,在徽宗皇帝面前替他说了不少好话。
投桃报李,蔡京拜相之后,当时的宋朝君臣正致意于河湟地区(泛指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河、大通河之间的广阔地域,历史上称之为“三河间”),于是蔡京就推荐童贯做监军,率领大军十万,直奔青唐地区杀来。
当时,童贯可谓是春风得意,纵马扬鞭,终于继承了他干爹李宪的遗志,得以在西北展示威风。
大军到了湟川,当时的宋徽宗因为自己内宫失火,就觉得此次出军可能不吉利,认为上天是在向他示警,阻止他用兵,于是就赶忙下诏,命令童贯不要再往前走了,就地驻扎。
宋徽宗的手谕绝对是快马加鞭地送到了童贯手中,可童贯看了徽宗皇帝的手诏之后,却将它不声不响地放在了自己的靴子里,像个没事人一样继续督促手下大军前行。
当时,大军里的另外一位统帅王厚就问童贯:“童大人,皇帝的手谕中都说了些什么?”
童贯一脸坦然,回答道:“陛下希望我们出兵成功!”
巧的是,命运这一次就是非常青睐童大公公,宋军此次的冒进贪功竟然一举成功,他们一鼓作气,一下子把四州之地全都收复了。
宋军大胜之后,就在军营开起了庆功会。在庆功会上,童贯就对手下的众将士说道:“多亏各位,如果这一仗我们没有打胜,我童贯的项上人头此刻怕是已经不在自己的脖子上了!”
众将领一听,赶忙惊问:“童大人何出此言?”
直到此刻,童贯才把宋徽宗的手诏拿了出来,众位将领一看全都惊呆了:这可是杀头的大罪啊!
于是,大家都问童贯:“大人您为什么不早说啊?”
只见童贯一脸的忠义:“即便当时我说了,又能怎么办呢?如果不打,对我军不利,将来还要牺牲更多的将士才能得胜。如果当时把皇帝的诏书拿给你们看,我们还是打了,万一打不赢,你们就算违背圣旨,岂不是与我同罪了?因此,我才没有把皇上的手诏告诉你们,万一打败了,就让我童贯一人去承担罪责吧!”
在场众将听完童贯的一番话,无不感激,齐刷刷地全部跪倒在地,深感童大公公的恩情。
由此我们可以想见,童贯身为监军,和前期唐朝的那些太监还真不一样,他和宋军将士绝对是结成了生死之交。因此,童贯在军中的威信就是先在西北军中牢牢树立起来的。
大家要知道,当时宋朝的西北军是整个宋朝军队中的精锐和主力,而童贯能在西北军中树立起威信,就相当于在整个宋朝军队中树立起了足够大的威信。
童贯大公公出手不凡,立马获得如此奇功,徽宗皇帝心中大喜,于是马上就授予他“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作为一个内侍太监,身兼两使,在宋朝绝对是前无古人。
说起来,这童贯打仗也上瘾,再加上手下大将又肯出力。不久之后,他们就在河湟地区驰骋奔腾,又击溃了许多的少数部族,还把积石军先前的旧堡垒以及洮州等地全都收复了,由于童贯的功劳很大,大宋朝廷便又加封他为“检校司空”。
此时,随着童贯的官职越来越大,他与蔡京之间的关系就开始变得越来越紧张了,因为地位相当,两个人就开始互相在暗中琢磨对方。
童贯平灭方腊之乱,官至太师
宋徽宗政和元年,童贯以国使的身份出使辽国,蔡京此时就在宋徽宗面前表示自己的不满:“以宦官为上介,国无人乎?”(派一个公公作为大宋的国使,难道我们国家真没人了吗?)
只不过,蔡京当时有多少不满都没用,因为童贯确实有拓地破敌之功,徽宗皇帝非常赏识他,封他为太尉、三镇宣抚使,还让他领院事。
因此,当时童贯的地位基本上和宰相蔡京属于平起平坐。
别看童贯是个太监,但打起仗来却和他的干爹李宪一样有瘾……
不久之后,童贯就又率领兵马出河陇地区,想对当时的西夏发动大规模战事,在童贯的催逼之下,宋朝大将刘法不得已出兵,最终遭受埋伏,被人杀掉了。
作为西北军中的名将,刘法一死,宋朝的那些军将们当时还都挺惧怕的,童贯此时却隐瞒败绩并上表徽宗皇帝,说宋军取得了大捷。
在童贯出使辽国的归途中,燕云一带的汉人马植曾经秘密参拜他,还给他献上了平燕之策,好大喜功的童贯闻言大喜,就把马植偷偷带回了京城。
得到宋徽宗的接见之后,马植再次献上一计,撺掇徽宗皇帝联络女真合击辽国,趁机把燕云十六州收复。
不得不说,宋徽宗同样是个好大喜功之人,听得受用之余就赐马植国姓为“赵”,改名“良嗣”。换言之,马植就是大名鼎鼎的赵良嗣。而后,赵良嗣受宋徽宗指派,以买马为名出使金国,和金国人相约夹攻辽国。
当时,宋徽宗在自己的御笔书信中只要求得到燕京并所管州城,但赵良嗣却和金国头领力争当时的西京等地。
也正是如此,大宋朝廷才知道:宋徽宗的御笔确实误事,你要什么地方就应该明明白白写清楚、写齐全,要不还怎么谈呢?
宋朝和金国的密约是赵良嗣等人从登州渡海去谈判的,因此历史上就称之为“海上之盟”。
不久之后,宋朝就暗中挑选健将劲卒,准备克日发兵,和金国一起夹击辽国。
不巧的是,当时宋朝国内的方腊在睦州忽然造反,于是宋徽宗就赶忙任命童贯为江、浙、淮南宣抚使,统领西北精兵十多万人,除掉方腊这个心腹之患。
说起方腊,其实他并不是一个穷苦农民,而是睦州的富民(财主出身),一直居住在堨村,他是以邪教左道迷惑老百姓起兵造反的。
当时,宋徽宗的佞臣朱勔在江南地区因为花石纲的事情,经常把老百姓弄得不胜其扰,困苦非常,于是在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一月,方腊就趁机造反了,自号“圣公”,建元永乐。
方腊手下的贼军起兵之后,每到一地就把老百姓的房子全部烧毁,而后还大掠金帛子女。由于宋朝的江南一带多年都没有经历过战事,所以各地的守兵老百姓一闻金鼓之声,马上就敛首听命,连反抗都没有。
因此,方腊贼军的贼势才如火如荼,接连攻陷了睦州、歙(shè)州、衢州……而且还进逼江南重镇杭州。
在此期间,方腊贼军只要活捉到宋朝的地方官吏,无论大小都会将其肢解杀害,要不就是摘心抽肠、高油生煎,或者万箭穿心,总而言之都是虐杀。
实际上,作为一个财主出身的人,方腊对于官府和官员们根本算不上什么苦大仇深,他其实就是想借助虐杀来发泄自己平日里交税的怨气,以及抒发他虐待狂的那种快感。
虽说方腊在江南一带纵横,但始终是个土贼,遇到童贯从西北带来的能征善战的十多万正规军,马上就瓦解了。最终,方腊和他的妻子都被童贯大军活捉了,而他手下的贼徒也被西北军杀了近十万人。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四月,方腊之乱也基本平定了。
当时,“方腊之乱”共破宋朝六州五十二县,使得平民百姓死亡200多万。方腊失败之后,先前被他抢掠的妇女从贼窝中逃出来的,好多都是赤身裸体,而后在林中上吊,八九十里的山间树林之中,上吊的妇女延绵相望,到处都是。
由此可见,方腊乱军绝对不是什么正义的队伍,完全就是祸害老百姓的贼匪之军,而《水浒传》中的宋江征方腊就更是子虚乌有,历史上攻打方腊的真正主人公其实就是童贯大公公。
得胜之后,童贯就被宋徽宗晋封为太师,太师之位在宋朝的时候绝对是正一品文官的衔头,属于百官之首。
“收复”幽燕之地,童贯被封广阳郡王
童贯当时在南方率领大军征剿方腊,另一边的金人已经把辽国打得大败,辽朝的天祚帝耶律延禧也已经率领着残众逃入夹山地区躲避。
此时,刚刚率领宋军打败方腊的童大公公绝对是踌躇满志,毕竟“柿子要捡软的捏”,于是童贯就率领大军马上掉头,直扑河朔地区。
但是,辽兵虽然打不过野蛮的金兵,却并不代表他们也打不过宋军。
辽军的残兵败将们刚刚吃了败仗,一个个红着眼正愁没处出气,忽然遇见了乘人之危的宋军,他们竟一下子勇气倍增,在白沟、范村、雄州等多场战役中大败宋军。
一看打了败仗,童贯赶忙给宋徽宗上奏,说自己手下的军将不听指挥,导致战役失败。因此,当时宋军的大将种师道等人相继被贬。
在汴京朝中,当时是王黼(fǔ)当宰相,他也打算立功,于是就力劝宋徽宗,趁着北辽皇帝耶律淳病死之际再让童贯出兵,排除大将刘延庆代替种师道。
当时,宋朝十万大军接近辽宋边境地区的时候,辽朝涿州方面的将领郭药师也是个墙头草,他马上率领着八千汉兵以涿州和易州向宋朝投降。
见此情景,大将刘延庆高兴不已,童贯也非常开心,朝中的宰相王黼和徽宗皇帝就更高兴了,可谁也没有想到,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他们高兴不起来了……
原来,投降了宋朝的郭药师想为宋朝立功,他就率领军队玩命地攻打燕京,可是宋朝大将刘延庆竟然爽约不至,最终使得郭药师惨败,而刘延庆更是连辽军的影子都没有看到,一听见辽军的鼓声,当时就烧营而逃。
半路上,宋军在白沟被辽兵追击,又是一场大败。
可以说,宋军这次的大败是非常致命的,因为金国在此次战役中已经把宋朝的实力看了个一清二楚,而后在谈判桌上,金朝虽然答应向宋朝交割燕京周围地区的州县,但也同时勒索了二十多万两白银,作为犒军费。
金军临走之际,把燕京还有周边的那些州郡、城市中能搬走的东西,全部都装车运走了,包括原来的那些汉人军民也全部裹挟运走。最终,宋朝到手的就只剩下了城市的废墟。
可即便是如此,当时的宋徽宗君臣,上上下下依然都沉浸在前所未有的狂欢之中,绝对是属于光复先帝的遗志了!
由于先前的宋朝皇帝留有遗诏:能光复燕境者封王。(谁能把燕云十六州收复,就可以封王)
因此,童贯大公公就成为了太监历史上为数罕有的王爷——广阳郡王。
金人南渡,童贯伏诛,身首异处
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九月,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因病而亡,金太宗继位,因此就下令燕地一带原辽朝的那些降官和居民,全部都迁往东北后方。
当时,辽朝投降金朝的节度使张觉深知当地人肯定不愿意迁移,于是就趁机以平州(今河北卢龙)、滦州(今河北滦县)和营州(今河北昌黎)三地向宋朝投降了。
得知此消息,金朝大将完颜宗望就率领着大军忽然赶到,先前和宋朝约降的辽国节度使张觉便仓皇逃入了郭药师的军营中,其母亲和妻子都被金兵俘虏。
至此,金朝就抓住借口要宋朝把张觉交出来。
在此期间,人在朝中的赵良嗣便恳求宋徽宗,不要给金朝借口生事,也就是让他不要接受张觉的投降,无奈宋徽宗自己没主见又贪心,因此还是接纳了张觉。
在得知金军勇猛,一下子攻陷了城池之后,宋徽宗又开始心虚了,于是就秘密派人把张觉和他的两个儿子给杀了,然后把父子三人的首级用水银泡好送给了金朝。
当时,宋朝人的出卖行为可把本是辽朝降将的郭药师给吓坏了,一度感到非常疑惧,而他手下常胜军的那些人也都不再相信宋朝人了。
金军很快就以背盟为借口大举进攻宋朝,而此时的童贯大公公更是一反从前气冲霄汉的那种傲气,赶忙率领数万亲军逃回了京城汴梁。
当时,宋钦宗赵桓已经受禅继位当了皇帝,于是就下诏让童贯留守东京。岂料,童贯非但没有接受命令,而且还跟着宋徽宗一起往南逃窜。
大家要知道,童贯的亲军一直都号称“胜捷军”,都是他在西北精挑细选出来身高马壮的士兵,宋徽宗南逃的时候被京城的禁卫军军士阻拦,大家都哭劝这位退位的太上皇千万不要离开汴京,童贯当时唯恐宋徽宗和自己跑不快,就让手下的胜捷军用箭乱射,当时就把皇家禁卫军的将士射死了一百多。
此行此举,童贯绝对是激起了众怒,而刚继位的宋钦宗又一直讨厌他,因此就下旨把童贯给贬窜了。
不久之后,宋钦宗又派监察御史张澄追斩童贯。
在南贬的途中,张澄就在南雄州(今广东韶关)追到了童贯。别说,张澄此人还挺有心机,他害怕童贯事先得知消息提前自杀,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不能明正典刑。
于是,张澄赶忙派了一个官校乘快马飞奔,先追上童贯之后对其恭礼拜谒,并告诉他:“皇上已派中使来赐大王茶药,召您赴京共商大计。听说是让您任河北宣抚使!”
童贯起先还将信将疑,官校继续跪禀:“现在的将帅都是新进之徒,没有任何作战经验,主上(宋钦宗)与大臣商议多时,觉得再也没有任何人能比的上大王您了!”
童贯闻言大喜,就对左右人说道:“你们看,朝廷少了我童贯还真不行!”
次日一大早,御史张澄赶到了,童贯起身相迎准备接皇上的诏令。结果,一群兵士一拥而上,马上把童贯捆得像个粽子一样,而后将其押到了闹市之中,宣示他的十大罪状。
随着手起刀落,童贯大公公的脑袋终于是滚落尘埃,和自己的身体分了家。
综上所述,童贯拥兵二十年,权倾一时,绝对是威风八面,但他造下的祸端却是流毒四海,最终导致了北宋亡国。
#头条创作挑战赛##头条历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