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解析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785 更新时间:2024/3/11 9:02:16

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一提起刘备与孔明这两位人物,人们不由地总会提起“三顾茅庐”这一典故,因为这一典故所包含的寓意十分深刻,至今仍能对于人们有着一定的示作用。

刘备像

每个典故的发生总会有着故事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结果,历史学家之所以要如此进行每个部分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理清历史故事,因而刘备因为什么理由要三次拜访孔明,在“三顾茅庐”这个典故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东汉时期的刘备因与曹操的军队在官渡一役之后元气大败,为了保全自己,刘备在万般无奈之下向刘表低下了头,投靠了刘表。然而众所周知,寄人屋下,不得不看人的眼色,就算刘备能忍,可刘备身后的士兵们又有多少人能忍。祸不单行的事情发生在了刘备身上,刘备的谋士徐庶不得不离刘备而去,刘备身边顿时无一谋士可用,这对于谋于大业的刘备更是一损。正是为了能够重新奋起和求得人才,刘备便有了拜访孔明的决定,然而第一次及第二次的拜访并不顺利,刘备没有见到传闻中的孔明。老天终究没有让刘备失望,终于在第三次,刘备拜访到了孔明,获得了孔明这位谋士。

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不外有三,一是战乱四起,自己无处安身;二是身旁无一谋士可用;三是求人才的心十分热切。正是有了原因,才有了结果。而事实也证明,三顾茅庐为刘备日后的壮大埋下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笔。

三顾茅庐背景

在向刘禅提出北伐建议的书中,诸葛亮曾提到刘备曾三顾茅庐拜访自己的事情。刘备身为一方的君主,能降低自己的身份以求能人相助自己,不论是谁,都会为之所动容,诸葛亮也不例外。刘备这份虚心求贤才的诚意,怕是拥有万千军队的曹操所不能及的,也是孔明先生愿意倾尽全力襄助刘备,甚至于在日后扶助刘禅。

三顾茅庐像

史料上对于三顾茅庐这个典故,多多少少有着些许的记载,从这些史料记载,我们不难看出三顾茅庐发生时的历史背景。三顾茅庐发生在东汉末年之时,准确的说法应是发生在公元二零七年至公元二零八年之间,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是会跨年呢,难道是记载有误。其实是因为刘备在最后一次拜访孔明时是在次年的昔年后,因此才有如此记载。在三顾茅庐之前,刘备因不敌曹操麾下大军,大败于官渡,不得不投靠刘表。然而更令刘备丧气的是,自己有力的谋士徐庶不得不离开自己,自己的身边忽无一人可用。后来从他人口中,刘备悉知了孔明这一能人,为了求得孔明的相助,刘备便有了三顾茅庐这一举措,这也是三顾茅庐发生的背景的由来。

正是因为当时的背景以及刘备的虚心,这才使得孔明助得刘备取得一席之地,终成三国之势。现今仍有不少后人仍在继续研究三顾茅庐发生时的背景,也是因为有环境造就人和决策这一说法。

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

一听到三顾茅庐这个词我便耳熟能详,但我只是了解一个表面的肤浅的意思,就是蜀汉黄帝刘备三次去茅草屋去邀请诸葛亮来指导他的军事作战策略部署。然而前两次都被诸葛亮拒绝了,第三次才成功请到了诸葛亮。然后在仔细查阅资料后,又对这个故事有了进一步详细的了解。

三顾茅庐像

三顾茅庐的主要讲的就是刘备经过徐庶的暗示,告诉他在一个地方有个军事人才,但他从来没有出来参加过战争,整天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徐庶说如果大王可以得到这个人才,便可以帮助大王统一天下。由此可以看出这个人是有多厉害,哪个大王听了不会动心。于是刘备第二天便出去前去诸葛亮的家中,不巧的是,诸葛亮恰好出去游山玩水了,刘备问他的童子先生什么时候会回来,童子说他也不知道,先生回家没有固定的时间,这次刘备只好遗憾的回去了。过了几日他又和手下带着礼物前往诸葛亮的茅草屋,这次依旧没有见到诸葛亮,诸葛亮正好被朋友约出去了,刘备甚是遗憾,他留下了一封信便走了。新年很快到了,在过完新年后,刘备又准备出去前去诸葛亮家了,这次可是冒着风雪前往,可见诸葛亮对他是多么的重要,不惜一切。这次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诸葛亮终于在家中了,然而此时诸葛亮正在睡觉,他只好等着了,不久,诸葛亮醒来了,和刘备进行了一番交谈后,同意跟随刘备前去指导军事策略。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北伐檄文谁写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北伐,檄文,写的,朱元璋,北伐,檄文,写的,明朝,建

    朱元璋北伐檄文谁写的明朝建立后,对元朝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以至于元朝对中原地区的控制鞭长莫及,元朝旧部只得在草原一带活动,但北方草原幅员辽阔,当时许多地区如山西、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仍受到元朝的统治,这对初步建立政权的明朝而言,无疑是致命的威胁。朱元璋北伐檄文撰写者宋濂明太祖朱元璋时刻感受到来

  • 揭秘三顾茅庐时刘备是多大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揭秘,三顾茅庐,刘备,多大,三顾茅庐,刘备,多大,忘年之交

    三顾茅庐时刘备多大忘年之交的意思是指年纪有一定差距的人称为了好朋友,好知己。历史上有过不少忘年之交的记载,有的是亦师亦友,有的是亦君亦友,三国时期的刘备与卧龙先生便是一对忘年之交,他们的相识开始于“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像当时刘备处于一个战争纷乱的年代,胸中的一腔抱负难以实现,曹操的大军将刘备的军队大

  • 朱元璋胡惟庸案的历史评价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胡惟庸,历史,评价,如何,朱元璋,胡惟庸,可以,说是

    朱元璋胡惟庸案朱元璋胡惟庸案可以说是震惊中国历史的,胡惟庸案中的关键人物便是朱元璋和胡惟庸两个人,其中朱元璋作为中国明朝的开国皇帝,可以说是胡惟庸案件发生的发起人物,而胡惟庸则是胡惟庸案的主要人物。胡惟庸画像朱元璋胡惟庸案可以说是朱元璋针对于宰相胡惟庸发起的,在这场案件中,胡惟庸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

  • 揭秘明朝冤案胡惟庸案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揭秘,明朝,冤案,胡惟庸,真相,胡惟庸,真相,明朝,初年,发

    胡惟庸案真相明朝初年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胡惟庸案,可以说对于胡惟庸案中的诸多细节之处都是有待商榷的,根据朱元璋处死胡惟庸的根由是谋图不轨,但是实际上对于胡惟庸的谋反叛逆的行为的描写却是鲜少的,基本上都是找不到丝毫根由的,甚至在清朝编纂的《明史》之中,提及胡惟庸案也都是含糊其辞的,只是写道胡惟庸在自己

  • 孔子韦编三绝读易经 孔子如何看待诗经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孔子,韦编三绝,易经,如何,看待,诗经,孔子,韦编三绝,古今

    孔子韦编三绝古今圣贤--孔老夫子,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并不是一出生就是圣人,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经过自己后天努力的结果。从孔子的《韦编三绝》这个故事中,我们就能了解孔子是多么的刻苦专注。“韦编三绝”典故在春秋时期,基本上所有的书都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然后在上面写字。又是最多能写几十个的字,最少也有八九个字

  • 历史上的徐州相王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上,徐州,相王,怎么回事,徐州,相王,怎么回事,指在,战

    徐州相王是怎么回事徐州相王是怎么回事呢?是指在战国时期的时候,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在徐州相会,互称为王,史称“徐州相王”。徐州相王影视剧照话说魏国和齐国其实原本都是接受周王加封的诸侯国,在徐州相王以前他们国君的地位都是公爵,众诸侯国都是朝周天子的。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魏国的国力强盛,最是强大

  • 历史上曹丕篡汉反对者都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上,曹丕篡,反对者,都有,曹丕篡,反对者,曹丕,篡位,指

    曹丕篡汉反对者曹丕篡位指的是公元220年魏王曹丕代汉自立的事件。曹丕篡汉影视剧照这改朝换代虽然说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但是曹丕篡汉到底有没有反对者呢?他们对曹丕篡汉有着怎样的看法呢?曹丕篡汉反对者是谁呢?事实上反对曹魏取代汉氏江山的反对者是肯定有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首先,第一种反对者是东汉的拥护

  • 割让燕云十六州的人究竟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割让,燕云,十六,人究,竟是,割让,燕云,十六,在历史上,又

    割让燕云十六州的人是谁燕云十六州在历史上又被叫做幽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自古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这里易守难攻,而在历史上,燕云十六州曾经被割让,把这样的军事重地拱手让人,我们不禁好奇,割让燕云十六州的人是谁?石敬瑭剧照在混战当中,燕云十六州作为军事战略地,被强大的军队抢来抢去。在史书上记载的燕云十六州

  • 揭秘明朝胡惟庸案历史背景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揭秘,明朝,胡惟庸,历史背景,胡惟庸,背景,明朝,一个,人们

    胡惟庸案背景胡惟庸案在明朝是一个人们缄口不言的案件,因为胡惟庸案的真相一直都是人们讳莫如深的。胡惟庸究竟害死因何而遭到了株连九族的惩罚,胡惟庸案又是在怎样的政治背景之下发生的呢?说起胡惟庸案背景,就不得不说一说胡惟庸与朱元璋的关系了。朱元璋像胡惟庸和朱元璋可以说都是明朝的中流砥柱,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

  • 孔子还乡祠在哪 孔子世系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孔子,还乡,在哪,世系,介绍,孔子,还乡,位于,今天,河南省

    孔子还乡祠孔子还乡祠位于今天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城北七公里的王公楼村,关于孔子的祖先是春秋时期的宋国人,因此孔子的祖坟以及祖宅还在这个地方。关于这个还乡祠曾在2008年的时候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乡祠”图片关于这个还乡祠,它的规模非常宏大。整个词的占地面积就有50亩地的面积,周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