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天命观介绍 孔子的处世之道是什么

孔子天命观介绍 孔子的处世之道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059 更新时间:2024/3/11 8:59:08

孔子天命观

孔子的天命观,就是“知天命、畏天命、顺天命”,孔子经提出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说法,孔子还曾说过“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可见孔子对于天命观是多么的重视。

孔子讲学

孔子所说的天命现在的一些算命的所说的天命,不是同一个东西,这里的天命是指上天给我们的使命。而一些算命的所说的天命,是指上天给一个人安排的命运,这种天命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在孔子看来,每一个人的出生,都是带着使命而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是因为有上天的使命。上天之所以给你天赋,是想让你用自己的天赋来完成他所给你分配的任务。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知道自己到底承当了怎样的天命,这就是“知天命”的意思。其实,“知天命”就是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擅长什么,适合干什么,这需要时间的积累的,所以孔子才将五十岁定为“天命之年”。

只有“知天命”才能很好地认清自己,担当起拯救天下的重任,这样的人才会“畏天命”知道自己身负重任,在巨大压力的推动下,才能不断的去学习,去完善自己,这样到了最后,就能随心所欲,顺应天命,必然能够走上高位,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孔子的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的完善自己,最后终于能够顺应天命,流芳百世。其实,孔子的天命观也是一个理想观,我们可以将天命看成是理想,有了目标,为了目标,努力去完善自己,不断的进步,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孔子的处世之道

孔子处世之道的核心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儒家化的精华所在,是孔子的经典妙句之一,同时也是孔子“仁”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孔子“恕”之思想的核心部分。

周润发版孔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能强加给别人”,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宽恕待人。世人都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孔子还有一个“恕”的思想,有人将他的这一思想称为“恕”道。

“恕”道是“仁”这一思想的消极表现,积极的表现应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改变自己也要改变身边的人,自己进步也要让身边的人进步。后来,孔子在实行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才有了后来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略带消极的思想。这句话也被现代很多人立为自己的处世准则,孔子说出这句话的本意是人要有广大的胸襟,不能心胸狭窄,小气待人,要有一颗宽恕的心。

但是,这只是孔子的处世之道,虽然被很多人所接受推崇,但是这不是放之四海之内皆准的道理。它本来就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是一种积极无奈之后,才选择的一种处世态度。例如,一个警察和一个亡命之徒持枪相对,两人此时心中都是想杀死对方的,如果警察抱着一种“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那么死的不仅仅是自己了,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无辜群众送命。

所以,任一种思想,我们都要辩证的去看待,要学习那些对自己有用的部分。

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个知名度极高的历史人物,他是个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因此不论是他的思想,他的言行还是他的生平事迹都被世人流传了下来。关于孔子的故事有很多,例如孔子由近知远的故事、孔子学琴的故事、孔子相师的故事等等。

更多文章

  • 党锢之祸与士大夫有何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锢之,士大夫,有何,关系,锢之,士大夫,东汉,末年,生的党

    党锢之祸士大夫东汉末年发生的党锢之祸士大夫是最大的受害者,很多士大夫在这场斗争中不仅使自己死于非命,还连累了很多无辜的人,使得朝廷之上没有可以掌握大局的有识之士,导致了政局的动荡不堪,也直接加速了东汉的灭亡。陈蕃雕像东汉的桓帝和灵帝都是傀儡皇帝,他们虽贵为天子却不能自己掌朝,都是宦官和外戚说了算。第

  • 揭秘什么是党锢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揭秘,什么,锢之,什么,锢之,东汉,末年,皇帝,大权旁落,此

    什么是党锢之祸东汉末年,皇帝大权旁落,此时的朝堂由外戚和宦官把握,他们无视皇帝的威严,朝堂内外肆意妄为。为了使权力更加庞大,外戚与宦官不但掌控朝廷官员的选拔,任人唯亲,这样将一大批有志之士阻挡在朝堂之外。另一方面,大肆在朝堂内外搜刮民脂民膏。当时的朝廷已经陷入了混乱的状态。汉灵帝剧照尽管朝堂黑暗,可

  • 著名木匠鲁班学艺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著名,木匠,鲁班,学艺,故事,鲁班,学艺,故事,公输,名般

    鲁班学艺的故事鲁班,公输氏,名般。古代般和班是同音字,就被人称之鲁班。生长在匠人家庭里,自幼就对这种工匠活很感兴趣的鲁班想法非常多。在那个时期其实做为一名匠人是非常下等的职业,但鲁班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依旧跟着家里人出去工作。在鲁班成为大师的过程中也学习了很多,那么鲁班学艺的故事是怎样的呢?鲁

  • 孔子提出什么学说一直流传于世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孔子,提出,什么,学说,一直,流传,于世,孔子,提出,什么

    孔子提出什么学说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处于乱世之中,开太平是他的最高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为此他在纷乱的时代里惊醒了艰辛的探索,构建了一套包括哲学等多方面的思想体系。其中就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且这个基础上,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并且影响中国历史文化达两千年有余的政治观。孔子学说对于孔子的仁说,他的内

  • 朱元璋北伐檄文 慷慨激昂的抗争檄文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北伐,檄文,慷慨激昂,抗争,朱元璋,北伐,檄文,全文

    朱元璋北伐檄文朱元璋北伐檄文全文为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元朝末年,朱元璋号称吴王,于今江苏南京应天府出兵北伐,命宋濂起草北伐檄文。朱元璋北伐剧照在朱元璋北伐檄文中,提及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这言简意干、气宇轩昂的十六字口号成为了朱元璋北伐的纲领。檄文中原文写道:“自古

  • 孔子佩剑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孔子,佩剑,原因,是什么,孔子,佩剑,著名,教育家,文学家

    孔子佩剑孔子,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有着“文圣”之称,提倡“仁”的思想,倡导礼仪道德。但是他却常年佩戴宝剑,现在孔子的很多雕像都是他佩戴宝剑时的样子。作为一个提出“仁”思想的“文圣”,孔子为什么对宝剑这一兵器情有独钟呢?这其中原因有二:孔子佩剑木雕第一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些知识分子都比较喜欢佩剑,剑

  • 曹丕篡汉时间介绍 曹丕篡汉背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曹丕篡,时间,介绍,背景,是什么,曹丕篡,时间,是说,曹魏国

    曹丕篡汉时间曹丕篡汉是说曹魏国开国国君曹丕取代汉献帝自立为王的事件。曹丕篡汉图那么曹丕篡汉时间在什么时候呢?曹丕篡汉的时间要从东汉末年开始说起。当时各强权豪霸土地兼并越加尖锐,地主豪强逐渐拥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再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对地方过度放权,因而造成群雄割据,彼此混战的局面。而这

  • 解析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解析,刘备,三顾茅庐,原因,是什么,刘备,三顾茅庐,原因,提

    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一提起刘备与孔明这两位人物,人们不由地总会提起“三顾茅庐”这一典故,因为这一典故所包含的寓意十分深刻,至今仍能对于人们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刘备像每个典故的发生总会有着故事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结果,历史学家之所以要如此进行每个部分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理清历史故事,因而刘备因为什么理由

  • 朱元璋北伐檄文谁写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北伐,檄文,写的,朱元璋,北伐,檄文,写的,明朝,建

    朱元璋北伐檄文谁写的明朝建立后,对元朝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以至于元朝对中原地区的控制鞭长莫及,元朝旧部只得在草原一带活动,但北方草原幅员辽阔,当时许多地区如山西、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仍受到元朝的统治,这对初步建立政权的明朝而言,无疑是致命的威胁。朱元璋北伐檄文撰写者宋濂明太祖朱元璋时刻感受到来

  • 揭秘三顾茅庐时刘备是多大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揭秘,三顾茅庐,刘备,多大,三顾茅庐,刘备,多大,忘年之交

    三顾茅庐时刘备多大忘年之交的意思是指年纪有一定差距的人称为了好朋友,好知己。历史上有过不少忘年之交的记载,有的是亦师亦友,有的是亦君亦友,三国时期的刘备与卧龙先生便是一对忘年之交,他们的相识开始于“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像当时刘备处于一个战争纷乱的年代,胸中的一腔抱负难以实现,曹操的大军将刘备的军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