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乡试阅卷制度历史介绍

清朝乡试阅卷制度历史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928 更新时间:2023/12/14 7:30:58

清朝的乡试,各省在农历八月举行,初九、十三、十五日连考三场。中式为举人者,便有了永久功名,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因而阅卷工作也就极其重要了。道光帝曾下谕指示阅卷工作,称“士子握椠怀铅,三年大比,一经屈抑,又须三年考试”,试官若“于落卷漠不关情”,“设身处地,于心何忍”……

按惯例,除正副主考外,清朝各省乡试还任用同考官帮助阅卷。同考官也称“房官”,8-18人不等。如道光十五年(1835年)花沙纳主考云南乡试,8个房官帮助阅卷;而光绪十九年(1893年)文廷式任江苏主考官,就有18位房官。

考生的试卷以墨笔书写,称“墨卷”。交卷后,随即弥封编号,由誊录用朱笔抄录为“朱卷”,校对无误,再送房官阅看。房官批阅选中的试卷,再推荐给主考官,称为“荐卷”。清光绪年间当过科举监试官的李鸿逵曾在《阅卷》诗中描述过同考官阅卷情形:“眼镜不离眉与目,手巾频拭汗兼污”,“苦事撤堂连下夜,灯光朱字两模糊。”可见阅卷还是相当辛苦的。

正副主考批阅房官的荐卷,以头场为主。阅后结合第二三场的情况,互阅商酌,取定中额。所以,考四书的头场卷子,考生答得好的话,就成功了一大半啦,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第一印象。

被房官“咔嚓”掉的试卷,称为“落卷”。落卷也并非毫无机会了,考官按例也会在落卷中再挑选一番,看有没有合适的卷子再行补录,这叫“搜遗”。

但也有考官“往往习于省事,仅阅同考官所荐之卷,余置不问”。所以,道光帝才会下谕诰诫:“不得仅就荐卷取中”,“倘各直省正副考官草率从事,一经朕别有访闻,即将该主试严惩不贷。”此话对考官来说,分量至重,让考生听着很舒坦。

李鸿逵还有《搜遗》诗曰:“阅文堂上太匆匆,回到房来再用功。点句自嫌微简略,批词犹虑不能公。三年大比人非易,十载寒窗我亦同。自古搜遗多取中,总求心术对苍穹。”

据《清史稿》记载,乡试的“搜遗”还是捞出不少“幸运举子”的:雍正元年,“命大学士王顼龄等同南书房翰林检阅落卷,中二人”;雍正二年,“中七十七人”;“乾隆元年,中三十八人”。

徐一士《一士类稿》载:“道光壬辰,左宗植、宗棠兄弟同应湖南乡试。宗植领解,宗棠卷同考官本摈而不荐,循惯例已无取中希望。正考官徐法绩搜遗,得而大赏之,特中第十八名。”左宗棠时年21岁,他一辈子都感怀徐法绩的知遇之恩。此外,“文学家吴敏树,与左同榜获隽,亦搜遗所得六人之一”。

考官对落卷那种复杂的心情,从《落卷》诗中也许能晓一二:“撤堂之后正开颜,落卷偏来乱似山。点句匆忙难搁笔,批词痛痒不相关。先防熟友逢人骂,尤虑通儒被我删。拼却出场稀见客,一年半载再回还。”卷子真不好批啊!

清廷还对批卷负责的考官进行奖励。如“康熙间,顺天同考官庶吉士郑江以校阅允当,授职检讨”。

而对“衡鉴不公,草率将事者,罚不贷”。清史上有名的顺治丁酉科场案、咸丰戊午科场案的处分重得令人咋舌。

乡试发榜正值桂花飘香时节,又称为“桂榜”。发榜之日,按中式朱卷红号调取墨卷,当众开封,填写榜名,放榜公布。其时,几家欢喜几家愁,看范进中举就可知。

但放榜之后,考官的弦还是紧绷着。

一是要查卷。“定例各省乡试揭晓后,依程限解卷至部磨勘,迟延者罪之……字句可疑,文体不正,举人除名。若干卷以上,考官及同考革职或逮问,不及若干卷,夺俸或降调。”

二是要查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帝以顺天、江南考官俱以贿败,亲覆试两闱举人,是为乡试覆试之始”。“康熙三十八年,帝以北闱取士不公,命集内廷覆试”。

发现作弊者,立即废革功名,处分考官。乾隆帝不时令督抚、学政对中式举人进行复试,嘉庆后成为定制。

“道光二十三年,定制各省举人,一体至京覆试,非经覆试,不许会试。”正如史书所言,清朝科举“禁令之密,前所未有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还有一个很尊重考生的人性化举措:“房官未荐之卷和主考未取的落卷,也须略加批语,试后发给考生。”真是中举中得开心,落榜也得落得明白。

标签: 清朝

更多文章

  • 古时候的匈奴是怎么来的?匈奴是现在什么地方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匈奴

    古时候的匈奴是怎么来的?强大的匈奴王庭整的消失了吗?匈奴到底是怎么来的?匈奴,相传是夏桀的儿子淳维(又名熏育),在夏朝灭亡后,逃亡草原期间,渐渐地以游牧为生,与当时的游牧人口混居,渐渐形成了匈奴。后来被尊为头曼单于,创建匈奴国家。这一点,甚至于在《史记》当中,都有记载。匈奴王族,主要在现在的内蒙古鄂

  • 黄巢起义简介 黄巢起义历史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黄巢起义,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避实攻虚,走遍今天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

  • 三家分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三家分晋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发生在春秋时期,一起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当时晋国在与齐国、楚国等大国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上风,成为综合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文公上位后,设立了六卿,想要从异族当中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此举虽然让晋国国力获得了提升,但也因为把军政大权分散给了六卿而埋下隐患。等晋国对外地位逐渐稳定后,内部矛盾终究还

  • 汉朝的人口有多少 人口分布有何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汉朝

    汉朝农业生活古代社会以农业为本,封建统治以人口为基。汉朝的人口有多少,又有何特点呢?西汉建立时人口在1500万到1800万之间,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至元光元年(前134年)全国人口约3600万。汉武帝时期因大规模对外战争人口锐减至3200万,至于史书中的”户口减半“

  • 汉朝的选举制度历史介绍及历史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选举制度

    察举制说到和汉朝有关的选举制度,首先都会想到察举制,接下来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

  • 汉朝的农业经济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汉朝

    农业社会汉朝的服饰、饮食都让人着迷,那么汉朝的农业社会是怎样一番情形呢?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税分为算赋和口赋。算赋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岁的男女每年每人纳一百二十钱。口赋是儿童税,七至十四岁的儿童每年

  • 汉朝的疆域面积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汉朝

    西汉地图东汉地图汉朝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其疆域面积是怎样的呢?汉朝建立初期,各地叛乱不断,高祖连征叛乱而无暇顾及边防。河南地复为匈奴所有。南越,闽越,黔中地区趁机与汉朝脱离,后来文帝派人说服南越王和各国归顺,又恢复了一统的局面。但不久南越就因为荆州两湘地方不肯开关通商而肆起发动进攻。此时恰值汉武大帝

  • 汉朝的学术著作主要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朝

    司马迁汉朝的服饰、饮食都让人着迷,而在学术方面,汉朝也是涌现出著作无数,令人欣喜。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科技与文化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和学识。东汉桓帝时,仅太学生就号称有3万人。宣帝时期,在太学中立学官的,《易》有三家,《书》有三家,《诗》有三家,《礼》有一家,《春秋》有两家,共十二博士

  • 东汉军队制度历史介绍 东汉有哪些军职?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东汉

    东汉军队东汉又称为后汉,王莽篡汉后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汉室子孙刘秀由此而起,最终夺取政权,刘家天下得以延续。那么东汉时期,国家的军事制度是怎样的?有哪些军职?在军事方面,相当三公的中央高级官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相当九卿的有前、后、左、右将军,均不常设。以上将军均开府,府属有长史、

  • 什么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尊王攘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尊王攘夷一词源自春秋时代,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后来演化为具备复杂含义的政治术语,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尊王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齐桓公会集诸侯国君于首止,与周天子盟,以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