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称帝后的朱元璋的定都计划介绍

称帝后的朱元璋的定都计划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268 更新时间:2024/1/8 2:57:32

一,朱元璋的定都计划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定都南京。早在1533年,朱元璋就攻陷了南京,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并初步建立了政权。朱元璋说“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人民足,吾今有之。”此后,朱元璋凭借江南的富庶,南京的龙盘虎踞,成功地削平南方诸侯,推翻元朝。

但是朱元璋对定都南京还是不太满意。朱元璋认为,金陵虽然是龙盘虎踞之地,但是历代在此定都的朝都是短命王朝、偏安王朝,其寓意不好。朱元璋认为想进一步控制北方,就必须迁都北方。

朱元璋最初考虑的都城分别是开封和自己的家乡凤阳。洪武元年,朱元璋就下令以汴梁(开封)为北平,以金陵为南京。第二年,又在凤阳建设中都,同时命令江南富豪迁居于此。但是,开封和凤阳久经战乱,破败不堪,已经无法承担首都的重任,朱元璋最终不得不放弃迁都两地的设想。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正式罢北平,改南京为京师。

1391年,监察御史胡子祺上书,认为关中“据百二河山之险,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形胜所在,莫如关中”。于是朱元璋派遣太子朱标巡视西安,朱标回来后,将情况告诉给了朱元璋。可正在关键时候,朱标因为风寒去世,朱元璋心灰意冷,不想再折腾了,于是放弃了迁都的计划。

朱元璋没有料想到的是,自己分封的燕王后来发动了靖难之役,当上了皇帝,并且将首都迁徙到了北京,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迁都北方的计划。

二,西安还具有定都的条件吗?

之所以朱元璋看中西安,是因为西安的地理和历史。在地理上,西安位于关中平原,四面都有易守难攻的关口,被称为“四塞之国”。关中平原可以提供一定的粮食支持,而大后方的四川盆地、河西走廊也可以提供粮食、马匹等重要的资源。在历史上,西周、秦朝、西汉、隋唐等强盛的王朝都定都西安,如果明朝定都于此,有点继承汉唐雄风的感觉。

但是现在的西安还能作为首都吗?从唐朝之后,中国就没有任王朝定都于此,这说明西安的地理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个变化就是地缘政治的变化。在上古时代,河西走廊、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一带的游牧民族没有兴起,关中的大后方那是十分安全,而巴蜀也不能对关中产生威胁,关中的政权只需要重兵防御东边的函谷关就可以了,所谓“独以一面制诸侯”。

但是,现在这些条件不具备了。秦汉以来,蒙古高原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兴起,关中北部面临着游牧民族的直接冲击。唐朝以来,西北一带的羌族、吐蕃崛起,他们对关中的威胁更大,例如吐蕃可以随时进攻长安,但是唐朝却无法攻入青藏高原。这时候关中的大后方已经成为了大威胁,可谓是腹背受敌。这时候定都西安,就是将自己陷于四战之地。

第二个就是经济重心的变化。唐朝之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关中也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定都关中有利于控制天下。但是,唐朝开始,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同时关中地区的环境破坏严重起来,粮食生产难以自足,关中再也不是富庶之地了。唐朝需要从江南运输大量的粮食来供应,后来藩镇割据,粮道经常被截断,唐朝皇帝也面临饥饿的风险。针对唐朝的问题,宋朝才将首都定于开封,这里就是南北运河交通中心。

大运河:唐朝的生命线

因此,从以上的两个变化来说,西安早已失去了定都的条件。如果朱元璋迁都西安,那么明朝不但不能恢复汉唐雄风,还要在蒙古、羌藏的夹击下被弄得狼狈不堪。

三,北京和南京,谁更适合做首都?

靖难之役后,朱棣将首都从南京迁徙到了北京。朱棣迁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为北京是自己的老巢。但是,迁都北京对于明朝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

先来说好的方面吧。明朝最大的敌人有两个,分别是北方的蒙古和东方的倭寇,并称为“北虏南倭”。朱元璋定都南京,对蒙古的防范自然会削弱,因此朱元璋不得不分封朱棣为燕王,给予重兵抵御蒙古。但是这种分封又和中央集权严重背离,所以引发了“靖难之役”。朱棣定都北京,直接来一个“天子守国门”,既加强了中央集权,也能够集中重兵对付蒙古,可谓一举两得。

另外,北京的运输条件比西安好。从江南北京运输物资,可以走京杭大运河,也可以走海路,十分便利。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端,其平原面积远大于小小的关中平原。因此,定都北京基本不会发生缺粮的问题。

但是定都北京的弱势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同时面临着蒙古和女真两大民族的冲击。在朱棣时期,明朝国力强盛,加上自己军事能力强,因此可以保持安稳,并且实现开拓。但是朱棣之后,蒙古和女真对北京带来的压力就太大了,后来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庚戌之变、甲申之变等。

而南京真的就不适合做首都吗?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国粮食、税收的主要来源地,而定都南京自然有了经济上的优势。另外,南京位于东南一带,长江一线,定都南京更有利于带动海外贸易的发展,符合大航海时代的发展趋势。如果定都南京,说不定明朝皇帝能够更早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先进科技、武器,对于提升明朝的生产力、军事能力那是更有效的。

如果定都南京,明朝就不至于将大量的资金用于长城一线的消耗,更多的资金用于经济发展,或许会带动明朝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又说回来,如果明朝一直定都南京,难保明朝不会成为第二个宋朝,当一个偏安南方的王朝,最终还是免不了被灭的结局。

标签: 朱元璋

更多文章

  • 五代十国时期北汉历史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北汉

    五代十国,是对我国唐宋之间历史的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在五代之中,最后一个王朝是郭威和柴荣的,灭于公元960年;在十国之中,最后灭亡的政权是北汉,灭于公元979年。也就是说,北汉是五代十国之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为了灭掉北汉,郭威、柴荣、赵匡胤、赵光义四代英主都曾率大军伐之,但北汉依然坚持了近三十年,

  • 明朝和清朝哪个朝代更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

    曾有一位清粉表示诧异,说天底下为什么会有明吹(明粉)的存在。因为他的固有意识,是清朝很了不起,所以很自然地就会贬低明朝,以至于把明粉,指责为明吹。现实中确实有这样很多清粉的存在,而且这些清粉,绝大多数是汉人,老实讲,就是当年被清兵入关大屠杀所残余下来汉人的后代。(这些在现实中扮演清朝戏份的汉人,基本

  • 西晋太康之治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太康之治

    司马炎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他是西晋开国皇帝,生于公元236年,卒于公元290年,在公元265年登上帝位,是历史上的晋武帝,他的父亲是晋文帝司马昭,叔叔是晋景帝司马师,之后的皇帝司马睿是他的儿子。在位期间,司马炎采取了很多措施去推动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首先在政治上,他承袭了曹魏,但也有所

  • 夏侯玄为何会提出“正始改制”?正始改制有什么弊端和局限性?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正始改制

    正始年间,夏侯玄提出“正始改制”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危,由于太子曹芳年幼,魏明帝曹叡不得不另立辅臣辅助太子处理政事,由此司马懿和曹爽登顶曹魏政坛的最前沿。初时,曹爽念在司马懿在朝中名望甚高,对其还是多有敬畏的。《三国志》:“初,宣王以爽魏之肺腑,每先推之,爽

  • 清朝皇帝到承德避暑山庄的真正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地处于内容古高原与北平原的过渡带,四季分明,冬天虽然寒冷,但夏季凉爽宜人,基本无炎热天气。承德避暑山庄是康熙和乾隆年间相续建造起来的一个大型的皇家园林,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承德这个地方居住这很多清皇族遗存下来的八旗子弟,保留着过去八旗子弟的一些生活习惯。因此

  • 刘备伐吴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备

    刘备伐吴虽然看起来是为了关羽,但是对于当时的刘备来说,真实的目的却远不止于此。刘备伐吴最终虽然说是以失败而告终的,而且刘备还病逝白帝城,但后世仍然还有很多人对此产生很多的疑惑,究竟刘备有没有可能灭掉孙权,吞并东吴,最后直接和曹魏对抗呢?刘备伐吴的时候,他成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少,他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

  • 哪个朝代的太监权力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太监

    我们知道太监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产物,一直以来都对各个时期不同的朝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一些太监权力非常大的朝代,宦官干政更是常见,皇帝在他们眼中也根本不算是什么。那么在古代众多的历史朝代中,究竟哪个朝代的太监的权力最高呢?很多人觉得明朝太监权力很大,那么还会不会有比明朝更高的呢?下面就让吾

  • 宋真宗为什么将定难五州割让给了李继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真宗

    唐代,定难五州的首领叫定难军节度使,管辖地区就是夏州、绥州、银州等地,公元882年,拓跋思恭因对皇帝有功,被封为夏州节度使,被赐姓“李”。这就好比郑和,原名马三保,被朱棣赐姓“郑”,才成为郑和。拓跋思恭原本就是党项(北方少数民族)人首领,改名后称作李思

  • 商朝有哪些特有的习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商朝

    商王朝世系表(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汤、太丁、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康、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史籍保留商王朝所有国王的名字实际上是死后谥予的庙号,庙号都缀以十

  • 什么是贵妃乱政?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贵妃乱政

    成化一朝的储位,是在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确立的。这年的十一月,年仅六岁的朱祐樘,被立为皇太子。朱祐樘的母亲是纪氏,她很小的时候就入宫了。据说,成化初年的大藤峡之战,政府军队俘获了许多瑶族的子女,其中,面貌姣好的女子就送进宫中做了宫女。使了宫女的纪氏,正是瑶族土官的女儿。纪氏貌美聪慧,而且知书